河州史志 ——河州志的版本及其流传


在祖国西北一隅,有一座古朴典雅与现代时尚完美结合、相互交融、美轮美奂的小城——甘肃临夏市,她有一个美丽的别名叫河州。临夏市地处黄河上游,平均海拔1917米,距省会兰州117公里,为甘肃省西南中心城市,是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和全州政治、经济、文化、商旅中心。这里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这里是黄河上游文明发祥地之一,享有“花儿之乡”“彩陶之乡”“牡丹之乡”和“清真美食之乡”的美誉。五千年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自秦就入中央王朝版籍。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曾设立过州、郡、县、路、府、司、卫、镇等建置,而这些建置自始至终围绕着古枹罕(即临夏市)这个中心,在大夏河流域近2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由西渐东的发展演变,最终确定了临夏市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 勤劳勇敢的河州儿女,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进程中,用智慧和才华记录了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自己艰难曲折的前进步伐。

《河州志》是弥足珍贵的地方史志资料。是对河州进行专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千百年来,在推动临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方面发挥了存史、资政、教化的重要作用。河州自明朝嘉靖年起,四百年间,共撰修过六部志书,尤以吴祯《河州志》和清王全臣《河州志》最为重要。

自明代至民国撰修的《河州志》有如下六部:

明吴祯、刘卓《河州志》 四卷;

2. 明朱琏《河州志》四卷;

3. 清张瓒《河州志》二卷;

4. 清王全臣《河州志》六卷;

5. 清张庭、杨清《河州续志》(或题为《河州采访事迹》)六卷;

6. 民国徐兆藩、黄陶庵《续修导河县志》八卷;

上述志书有的从来未刊印过,甚至是孤本、残本;有的虽有刻本,但流传甚少,错讹较多。就内容而论,上述志书尤其是明、清《河州志》对明代河州的政治沿革、地理交通、宗教文化、风土人情历史事件、人物轶事的记载十分丰富,对史料的记载极为集中鲜明。

一、明吴祯《河州志》及清王全臣《河州志》

明吴祯《河州志》、清王全臣《河州志》体例完备、传本精良,所载内容较其他志书丰富集中。

1.吴祯编写的志稿是河州有史以来第一部志书,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5)纂修。王全臣《河州志.序》曰:“河之有志也,始于明孝廉吴祯。”据吴祯《河州志》卷二“选举.科第”“人物志.乡隽”记载:吴祯字从善,号亦乐子,明河州人,生殁年月无考,自幼豪杰,后弃武就文,学问博洽,成化甲午(1474年)举人,仕至山海卫教授。晚年潜心修志,传于世。张维《陇右方志》题此志为正德《河州志》,谓“祯为成化甲午举人,仕数年归,家居又三十余年,作志盖在正德时矣。”看来吴祯在正统、正德年间在世,是大致可信的,后来吴祯之子吴调元献出稿本,经临洮府通判刘承学斟酌增删,知州任官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刻成,此为第一次刊刻,此刻本现失传。嘉靖三十九年至四十二年(1560——1563)知州刘卓又作修饰,重新刊刻,即为此志。由此看出,此志与吴祯原稿,恐怕已是相去甚远。王全臣《河州志.凡例》称:“此志创于明孝廉吴祯,今不见蓝本”,可见吴祯原稿和初刻,在清初已无流传。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金台刘氏仕优堂重刻本,甘肃省图书馆有抄本。全志共有地理、食货、官政、典礼、学校、选举、人物、文籍八门,凡三十四目。卷一有地理志和食货志。地理志分沿革、郡名、分野、形胜、疆域、风俗、山川、城池、桥梁、里廓、古迹、灾异、丘墓13目。食货志分户口、贡赋、物产3目。卷二有官政志、典礼志、学校志、选举志。官政志分公署、行署、秩官3目。典礼志有祠祀1目。学校志有庙学1目。选举志分科第、岁贡、貤封3目。人物志分名宦、谪宦、乡俊、隐逸、武功、忠节、孝节7目。卷三、卷四是文籍志,分诰敕、诗赋、记铭3目。

本邑学者张思温先生曾指出,本书“地理”、“官政”各志的最后,都记有隆庆、万历年间的人和事,应是刘卓校刊后,还有历年的补入,于再版印刷时添上的。此志距今已有44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文献价值极高的善本古籍。记载了东起洮河西至归德、北临黄河南达岷山的广袤地区数千年的自然社会情况,汇编了这一地区地理疆域、文物古籍、关隘烽燧、民俗物产、文约是非的珍贵地方文献。此志现已刊出的有两种版本:张羽新主编《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学苑出版社,2003年)第30册所收本;马志勇《河州志校刊》(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本。

2004年,在临夏州文联马志勇同志的领衔主持下,将濒临之失佚,内容精良的我州最早的明代嘉靖年间的善本《河州志》,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勘定错讹、划分段落、标点断句、简化汉字,将装帧精良的古志奉献于社会,将沉睡了近500年的《河州志》以《河州志校刊》的新面貌面世,让古文献在传承文明、启迪民智、了解州情、建设家乡中大放光华,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生机勃发,绽放异彩。

2. 王全臣《河州志》

河州知州王全臣纂修。此志是河州所有志书中记录最为完备、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部,近代都从此书了解临夏地方的情况。全志3册6卷约10万字。卷一有山水图、城池图、公署图、文庙图、河源图、沿革、城池、疆域、山川、桥梁、渡口、分防、关隘、风俗。卷二有田赋、铺递、驿递、杂税、水利、河州卫田赋、学校、典礼、兵制、官政、公署。卷三有官师表、乡俊、官债、人物、忠节、孝义、隐逸、贞节。卷四有古迹、土产、灾异、疫情。卷五、卷六都是艺文。共五图33目。首有凡例、目录、序、跋5篇、末有后序。

谭其骧曾对王全臣《河州志》撰有精到的提要,这篇手稿长期以来并未被研究者关注,十分珍贵。该提要不仅记注了文献内容,而且祥叙了成书原委,对王全臣本人的功绩及该书的优劣作了中肯的评价。国家图书馆有此志之刻本,此志现已刊出的有两种版本:《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第30册所收本;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汇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边地方志文献》第49册(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所版本。上述两部《河州志》最为鲜明的特点:(1)以甘肃为中心的古河州地区的历史地理和民族格局有极大的特殊性。明代以后河州政治地位骤然凸显,与这里的地理形势、民族格局以及西部地区的政治军事形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藏汉民族在这里长期共生并相互作用,产生了延续至今的深远文化影响。(2)临夏及其周边地区明代以来建有许多藏传佛教寺院,有的是部落家族性的,有的是依转世活佛法缘建立起来,这些寺院反映了藏传佛教在甘青传布的历史踪迹,衬托出宗教文化与政治条件和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河州的其他几部志书


1.朱琏《河州志》《明史.河州志》“史部.地理类”著录有朱琏《河州志》四卷,但未见传本,其他书目文献中也未见有明确著录。张思温先生在论及吴祯《河州志》时,推测朱琏《河州志》即吴祯《河州志》。

2.张瓒《河州志》

此书成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北京图书馆藏有手抄本。民国初徐让见于该图书馆,告知邓隆,邓托郭汉儒抄回。此志没有序目,原卷数待考,也无纂修人姓名。清代《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载:“康熙《河州志》存一、二卷二册,知州张踬修,康熙二十六年写本。”朱世嘉《中国地方志综录》(1958年重订本)作张瓒修。按应以“瓒”为是,张瓒系山东武定州人,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任河州知州。原书多抄袭明嘉靖《河州志》增补明末清初事,保存了这一时期的资料。但篇目混乱,张思温在传抄时,分篇补目,并将歧误之处勘校记注于眉上。张维《陇右方志录.县志》评价“此志独纲目,理然视当时诸志为胜。惜其考证多误。”王全臣《河州志》序列中提到的“旧志”应是这个本子。

3.张庭武、杨清《河州续志》

《河州续志》(亦题《河州采访事迹》)清宣统元年(1909年)知州张庭武、举人杨清等编写,依康熙本《河州志》续修而成。共六册,分八门38目,现甘肃图书馆存一、三、四、五册(眷抄本),缺二、六册。一册目录:舆图、舆地(分沿革、形胜、疆域、山川、城池、公署、津梁、乡镇、寺观、古迹、风俗11目)二册(缺)。三册目录:学校(分学校、祠祀2目)。武备(分兵防、兵事、巡警、邮传4目)。四册目录:职官(分文职、武职、名宦、科举4目)。五册目录:人物(分忠义、孝友、释道、烈女4目)。六册(缺)。其沿革依表叙事,“形胜、疆域“记事详于前志”,山川息因前志,稿成未刊,存于州衙礼房。民国六年,知县张华林交由邓隆校订,张旋去职。志稿在邓隆处放置多年。民国十九(1930年)黄陶庵编修《续修导河县志》时邓隆交给了黄陶庵做蓝本。《中国地方志综录》著录该志为王尚仁纂修,民国稿本。张思温先生《临夏回族自治州提要》一文则对此进行了考证;甘肃省图书馆藏稿本录副,惜不全耳……王尚仁君录。按正是民国时录此书的人,并非纂修之人。甘肃省图书馆编目时已把著者误为“王尚仁”,朱士嘉因而以讹传讹。现国家图书馆有一册有图表,甘肃省图书馆有存卷一、三、四、五。据目录可知,此志凡八门三十八目,现缺“食货”“艺文”、“杂记”三门。稿本第一题河州采访事迹,其余均题《河州续志》,实为一书。

4.徐兆藩、黄陶庵《续修导河县志》

河州于民国二年(1913年)改导河县,十八年春又改名临夏。此志虽成书于民国二十年,然所记重于民国十七年,故名为《导河县志》。当时由临夏县长徐兆藩监修,黄陶庵以《河州续志》稿为蓝本编纂,再加采访附益而成。张维《陇右方志补》称此志“卷一舆地十目;卷二建制六目、民族八目、民政八目;卷三财赋八目、选举四目;卷四军政二目、交通四目、外交一目、职官四目、选举四目;卷五人物九目;卷七艺文五目;卷八纪事二目、变异一目、拾遗二目。此志叙近事颇详,其例目均依新辑通志,故整理可观例称。宣统初年,邑绅杨清曾有续编,今以遗稿依类编入,而杨清稿则向所未闻。”张思温《临夏地方志提要》一文称编写此志时,“乡献素乏,时当乱后,收集不广,缺漏也多,且时有文不对题者”,也是实情。此志民国二十年抄本现藏甘肃省图书馆和甘肃省博物馆。2010年,马志勇同志潜心研读、重新断句校刊,全面整理再版《续修导河县志》。赋予古籍以新的生命。校刊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统一体例,消除瑕疵,印刷装帧精美,无论从阅读需要,还是从欣赏研究的角度,较之原书更胜一筹。

5.马凯祥、马恕《和政县志》及《志稿》

民国十八年(1929年)导河县改为临夏、和政、永靖三县,此志系次年普修地方志时所编纂,时任和政县长马凯祥监修。王韶任总纂,马恕也参与编撰,后马恕应邀赴宁夏。解放后马恕于1955年又加增订,有些部分补入解放后事。此志系私家著作,资料比较缺乏,条件也有限制,但叙事有法,保存了不少史料。抄本现藏甘肃省图书馆。此志上下卷凡分地理、建制、赋税、职官、风俗、祠祀、选举、人物、叙事、艺文十门,共四十六目。

以上《河州志》中的明嘉靖吴祯《河州志》,清康熙张瓒《河州志》,徐兆藩、黄陶庵《续修导河县志》在临夏市图书馆藏有复印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