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州史志 ——河州志的版本及其流傳


在祖國西北一隅,有一座古樸典雅與現代時尚完美結合、相互交融、美輪美奐的小城——甘肅臨夏市,她有一個美麗的別名叫河州。臨夏市地處黃河上游,平均海拔1917米,距省會蘭州117公里,為甘肅省西南中心城市,是臨夏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和全州政治、經濟、文化、商旅中心。這裡氣候溫潤,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這裡是黃河上游文明發祥地之一,享有“花兒之鄉”“彩陶之鄉”“牡丹之鄉”和“清真美食之鄉”的美譽。五千年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自秦就入中央王朝版籍。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曾設立過州、郡、縣、路、府、司、衛、鎮等建置,而這些建置自始至終圍繞著古枹罕(即臨夏市)這個中心,在大夏河流域近20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由西漸東的發展演變,最終確定了臨夏市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 勤勞勇敢的河州兒女,在改造自然、創造物質文明、推動社會進步的進程中,用智慧和才華記錄了客觀世界的發展變化,也記錄了自己艱難曲折的前進步伐。

《河州志》是彌足珍貴的地方史志資料。是對河州進行專題研究的第一手資料。千百年來,在推動臨夏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方面發揮了存史、資政、教化的重要作用。河州自明朝嘉靖年起,四百年間,共撰修過六部志書,尤以吳禎《河州志》和清王全臣《河州志》最為重要。

自明代至民國撰修的《河州志》有如下六部:

明吳禎、劉卓《河州志》 四卷;

2. 明朱璉《河州志》四卷;

3. 清張瓚《河州志》二卷;

4. 清王全臣《河州志》六卷;

5. 清張庭、楊清《河州續志》(或題為《河州採訪事蹟》)六卷;

6. 民國徐兆藩、黃陶庵《續修導河縣誌》八卷;

上述志書有的從來未刊印過,甚至是孤本、殘本;有的雖有刻本,但流傳甚少,錯訛較多。就內容而論,上述志書尤其是明、清《河州志》對明代河州的政治沿革、地理交通、宗教文化、風土人情歷史事件、人物軼事的記載十分豐富,對史料的記載極為集中鮮明。

一、明吳禎《河州志》及清王全臣《河州志》

明吳禎《河州志》、清王全臣《河州志》體例完備、傳本精良,所載內容較其他志書豐富集中。

1.吳禎編寫的志稿是河州有史以來第一部志書,於明嘉靖二十五年(1545)纂修。王全臣《河州志.序》曰:“河之有志也,始於明孝廉吳禎。”據吳禎《河州志》卷二“選舉.科第”“人物誌.鄉雋”記載:吳禎字從善,號亦樂子,明河州人,生歿年月無考,自幼豪傑,後棄武就文,學問博洽,成化甲午(1474年)舉人,仕至山海衛教授。晚年潛心修志,傳於世。張維《隴右方誌》題此志為正德《河州志》,謂“禎為成化甲午舉人,仕數年歸,家居又三十餘年,作志蓋在正德時矣。”看來吳禎在正統、正德年間在世,是大致可信的,後來吳禎之子吳調元獻出稿本,經臨洮府通判劉承學斟酌增刪,知州任官於嘉靖二十五年(1546)刻成,此為第一次刊刻,此刻本現失傳。嘉靖三十九年至四十二年(1560——1563)知州劉卓又作修飾,重新刊刻,即為此志。由此看出,此志與吳禎原稿,恐怕已是相去甚遠。王全臣《河州志.凡例》稱:“此志創於明孝廉吳禎,今不見藍本”,可見吳禎原稿和初刻,在清初已無流傳。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金臺劉氏仕優堂重刻本,甘肅省圖書館有抄本。全志共有地理、食貨、官政、典禮、學校、選舉、人物、文籍八門,凡三十四目。卷一有地理志和食貨志。地理志分沿革、郡名、分野、形勝、疆域、風俗、山川、城池、橋樑、裡廓、古蹟、災異、丘墓13目。食貨志分戶口、貢賦、物產3目。卷二有官政志、典禮志、學校志、選舉志。官政志分公署、行署、秩官3目。典禮志有祠祀1目。學校志有廟學1目。選舉志分科第、歲貢、貤封3目。人物誌分名宦、謫宦、鄉俊、隱逸、武功、忠節、孝節7目。卷三、卷四是文籍志,分誥敕、詩賦、記銘3目。

本邑學者張思溫先生曾指出,本書“地理”、“官政”各志的最後,都記有隆慶、萬曆年間的人和事,應是劉卓校刊後,還有歷年的補入,於再版印刷時添上的。此志距今已有440多年的歷史,是一部文獻價值極高的善本古籍。記載了東起洮河西至歸德、北臨黃河南達岷山的廣袤地區數千年的自然社會情況,彙編了這一地區地理疆域、文物古籍、關隘烽燧、民俗物產、文約是非的珍貴地方文獻。此志現已刊出的有兩種版本:張羽新主編《中國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區方誌彙編》(學苑出版社,2003年)第30冊所收本;馬志勇《河州志校刊》(甘肅文化出版社,2004年)本。

2004年,在臨夏州文聯馬志勇同志的領銜主持下,將瀕臨之失佚,內容精良的我州最早的明代嘉靖年間的善本《河州志》,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勘定錯訛、劃分段落、標點斷句、簡化漢字,將裝幀精良的古志奉獻於社會,將沉睡了近500年的《河州志》以《河州志校刊》的新面貌面世,讓古文獻在傳承文明、啟迪民智、瞭解州情、建設家鄉中大放光華,使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生機勃發,綻放異彩。

2. 王全臣《河州志》

河州知州王全臣纂修。此志是河州所有志書中記錄最為完備、流傳最為廣泛的一部,近代都從此書瞭解臨夏地方的情況。全志3冊6卷約10萬字。卷一有山水圖、城池圖、公署圖、文廟圖、河源圖、沿革、城池、疆域、山川、橋樑、渡口、分防、關隘、風俗。卷二有田賦、鋪遞、驛遞、雜稅、水利、河州衛田賦、學校、典禮、兵制、官政、公署。卷三有官師表、鄉俊、官債、人物、忠節、孝義、隱逸、貞節。卷四有古蹟、土產、災異、疫情。卷五、卷六都是藝文。共五圖33目。首有凡例、目錄、序、跋5篇、末有後序。

譚其驤曾對王全臣《河州志》撰有精到的提要,這篇手稿長期以來並未被研究者關注,十分珍貴。該提要不僅記注了文獻內容,而且祥敘了成書原委,對王全臣本人的功績及該書的優劣作了中肯的評價。國家圖書館有此志之刻本,此志現已刊出的有兩種版本:《中國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區方誌彙編》第30冊所收本;中國西北文獻叢書編輯委員會彙編《中國西北文獻叢書.西北稀邊地方誌文獻》第49冊(蘭州古籍書店,1990年)所版本。上述兩部《河州志》最為鮮明的特點:(1)以甘肅為中心的古河州地區的歷史地理和民族格局有極大的特殊性。明代以後河州政治地位驟然凸顯,與這裡的地理形勢、民族格局以及西部地區的政治軍事形勢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藏漢民族在這裡長期共生並相互作用,產生了延續至今的深遠文化影響。(2)臨夏及其周邊地區明代以來建有許多藏傳佛教寺院,有的是部落家族性的,有的是依轉世活佛法緣建立起來,這些寺院反映了藏傳佛教在甘青傳佈的歷史蹤跡,襯托出宗教文化與政治條件和社會生活的密切關係。

二、河州的其他幾部志書


1.朱璉《河州志》《明史.河州志》“史部.地理類”著錄有朱璉《河州志》四卷,但未見傳本,其他書目文獻中也未見有明確著錄。張思溫先生在論及吳禎《河州志》時,推測朱璉《河州志》即吳禎《河州志》。

2.張瓚《河州志》

此書成於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北京圖書館藏有手抄本。民國初徐讓見於該圖書館,告知鄧隆,鄧託郭漢儒抄回。此志沒有序目,原卷數待考,也無纂修人姓名。清代《清學部圖書館方誌目》載:“康熙《河州志》存一、二卷二冊,知州張躓修,康熙二十六年寫本。”朱世嘉《中國地方誌綜錄》(1958年重訂本)作張瓚修。按應以“瓚”為是,張瓚系山東武定州人,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任河州知州。原書多抄襲明嘉靖《河州志》增補明末清初事,保存了這一時期的資料。但篇目混亂,張思溫在傳抄時,分篇補目,並將歧誤之處勘校記注於眉上。張維《隴右方誌錄.縣誌》評價“此志獨綱目,理然視當時諸志為勝。惜其考證多誤。”王全臣《河州志》序列中提到的“舊志”應是這個本子。

3.張庭武、楊清《河州續志》

《河州續志》(亦題《河州採訪事蹟》)清宣統元年(1909年)知州張庭武、舉人楊清等編寫,依康熙本《河州志》續修而成。共六冊,分八門38目,現甘肅圖書館存一、三、四、五冊(眷抄本),缺二、六冊。一冊目錄:輿圖、輿地(分沿革、形勝、疆域、山川、城池、公署、津樑、鄉鎮、寺觀、古蹟、風俗11目)二冊(缺)。三冊目錄:學校(分學校、祠祀2目)。武備(分兵防、兵事、巡警、郵傳4目)。四冊目錄:職官(分文職、武職、名宦、科舉4目)。五冊目錄:人物(分忠義、孝友、釋道、烈女4目)。六冊(缺)。其沿革依表敘事,“形勝、疆域“記事詳於前志”,山川息因前志,稿成未刊,存於州衙禮房。民國六年,知縣張華林交由鄧隆校訂,張旋去職。志稿在鄧隆處放置多年。民國十九(1930年)黃陶庵編修《續修導河縣誌》時鄧隆交給了黃陶庵做藍本。《中國地方誌綜錄》著錄該志為王尚仁纂修,民國稿本。張思溫先生《臨夏回族自治州提要》一文則對此進行了考證;甘肅省圖書館藏稿本錄副,惜不全耳……王尚仁君錄。按正是民國時錄此書的人,並非纂修之人。甘肅省圖書館編目時已把著者誤為“王尚仁”,朱士嘉因而以訛傳訛。現國家圖書館有一冊有圖表,甘肅省圖書館有存卷一、三、四、五。據目錄可知,此志凡八門三十八目,現缺“食貨”“藝文”、“雜記”三門。稿本第一題河州採訪事蹟,其餘均題《河州續志》,實為一書。

4.徐兆藩、黃陶庵《續修導河縣誌》

河州於民國二年(1913年)改導河縣,十八年春又改名臨夏。此志雖成書於民國二十年,然所記重於民國十七年,故名為《導河縣誌》。當時由臨夏縣長徐兆藩監修,黃陶庵以《河州續志》稿為藍本編纂,再加採訪附益而成。張維《隴右方誌補》稱此志“卷一輿地十目;卷二建制六目、民族八目、民政八目;卷三財賦八目、選舉四目;卷四軍政二目、交通四目、外交一目、職官四目、選舉四目;卷五人物九目;卷七藝文五目;卷八紀事二目、變異一目、拾遺二目。此志敘近事頗詳,其例目均依新輯通志,故整理可觀例稱。宣統初年,邑紳楊清曾有續編,今以遺稿依類編入,而楊清稿則向所未聞。”張思溫《臨夏地方誌提要》一文稱編寫此志時,“鄉獻素乏,時當亂後,收集不廣,缺漏也多,且時有文不對題者”,也是實情。此志民國二十年抄本現藏甘肅省圖書館和甘肅省博物館。2010年,馬志勇同志潛心研讀、重新斷句校刊,全面整理再版《續修導河縣誌》。賦予古籍以新的生命。校刊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統一體例,消除瑕疵,印刷裝幀精美,無論從閱讀需要,還是從欣賞研究的角度,較之原書更勝一籌。

5.馬凱祥、馬恕《和政縣誌》及《志稿》

民國十八年(1929年)導河縣改為臨夏、和政、永靖三縣,此志系次年普修地方誌時所編纂,時任和政縣長馬凱祥監修。王韶任總纂,馬恕也參與編撰,後馬恕應邀赴寧夏。解放後馬恕於1955年又加增訂,有些部分補入解放後事。此志系私家著作,資料比較缺乏,條件也有限制,但敘事有法,保存了不少史料。抄本現藏甘肅省圖書館。此志上下卷凡分地理、建制、賦稅、職官、風俗、祠祀、選舉、人物、敘事、藝文十門,共四十六目。

以上《河州志》中的明嘉靖吳禎《河州志》,清康熙張瓚《河州志》,徐兆藩、黃陶庵《續修導河縣誌》在臨夏市圖書館藏有複印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