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谈一场正确的恋爱——谈亲密关系中的自恋与自爱

真正的爱情是美妙的,“虚假”的爱情却是伤人的。

我们都渴望爱情,但大部分人却不懂得什么是爱,如何爱。

因为没有人教给我们,恋爱的前提是:先和自己谈一场恋爱。学会爱自己后,才获得与别人相爱的资质。

虽然爱自己是本能,但是我们一定要先理清两个概念:自恋和自爱。自恋≠自爱。两者不同点在于:自恋视自我为客体,自爱视自我为主体。

什么叫视自我为客体?

把自己看做一个事物,一个对象,需要时时收集周围人对自己的反馈,才能确定“我是谁”;需要依附于外界,很难独立自主。难以独立判断做决策,需要看“周围”脸色行事。

视自我为主体,则是有明确的内在自我价值,不需要过多依附于外在环境,周围人的评价,有稳定的安全感,独立的价值观;对自己承担责任,既为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负责,也可以扩而广之对周围人、事、物负责,主动帮助照顾他人。

在自我关系中自恋的具体表现是:一人分饰两角。一个保留被动的客体角色,负责被观看,被评价,被照顾(扮演小宝宝);另一个则扮演主动的外在环境,负责当观众,赞美、肯定、照顾(扮演照料人)。自我是分离的。

在自我关系中自爱的具体表现是:自我是一个整体,主客体统一。我就是我,因为“我”存在,自身即有价值,不需要被观众评价,也不需要被他人照顾(作为一个成熟的人)。自我是完整的。

很多人以为自己是自爱,其实都是自恋。无论男生女生,都有此类自恋障碍患者。

女生中,不妨以明朝大才女冯小青为例。小青姑娘才貌逼人,可惜嫁为豪门妾,被原配驱赶独居孤山,韶华早逝。独居期间,小青作诗一首:

新妆竟与画图争,

知是昭阳第几名。

瘦影自临春水照,

卿须怜我我怜卿。

此诗可谓自怜者的心声。因没有外在主体支撑,小青的人生戏剧丧失观众喝彩,自身存在也失去了价值。为了寻找主体,只能爱上自己的影子。将自身等同于客体存在,多数情况下是女性的问题,或者说更常见于女性。最近的热点——女孩儿为何更易在爱情中被控制——原因就在于此。女性格外钟情暖男,也是一个道理。女性把自身当作客体的时候,格外需要依附、被保护、被照料;同时就更容易被控制、被伤害、被物化。

由于先天生物学因素及后天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男生自恋症状略轻。其中最典型的是Narcissus。这位古希腊神话中“花儿一样的少年”与小青极为相似,是第一位因自自恋落水而死的人。因为太爱水中自己的倒影了,那么美,不舍得分离,Narcissus不惜投水相随,并为后世贡献了一个专有名词——Narcissism自恋。虽然妈宝男的时代背景下,男性自恋者也是越来越多。但与女性相比,毕竟存在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压制作用,社会期许男性做承担责任的人,所以男性自我会主动收敛部分依附需求,不敢尽情表达,或者以主动攻击的形式表达被动索取。

最后,谈一谈真正的自爱。自爱的表现前文已谈,无需赘述,此处重点想指出的是: 真正的自爱必“寡情”;唯能“寡情”,方可“多情”。在如今动辄“爱”,“爱”泛滥的语境里,认清这一点尤为重要。

有人说,真正的自爱必将推己及人,应该更有爱心、更慈悲。的确如此。真正自爱的个体有承担主体的能力,世间万物包括自身均是其客体对象,因此释迦牟尼出生时才能宣告“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并非是自大傲慢,背后真正含义是为社会尽责,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的勇毅担当。由于自爱者的主体责任感和主动赋予爱的能力,天然是泛爱者,在其眼中世间万物众生并无区别,都值得相珍以对。但这种爱却是大爱或泛爱,不会仅局限于某个个体,与某个个体建立唯一深入不可动摇且具有依附契约性质的关系。那么,这是多情还是寡情?在越来越重视彰显个体价值的时代里,了解这一点,也许会帮助我们调整对亲密关系的期待。

由此多少我们也理解了古今中外的大才子才女们,为何总是多情又伤人!多情的背面是超脱的冷情,而世俗的烟火情却要彼此占有,共存共生。难讲对错,只是说需求不同,目标不同。

凌空对话,跨越百千年,极想将小青诗作一修改。生为普通人,自恋是心理行为的一部分,完全去掉既不可能也无必要。但至少我们可以学会多一点自爱,多树立一点自我价值,多一点独立存在空间。

冷情无心休缱绻,

堪堪自爱佯风流。

临流照影微颦笑,

一观一饮一醉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