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遊過的地方

仙遊縣歷史悠久,素有“文獻名邦”、“海濱鄒魯”之美譽。歷史上曾孕育了4名宰相、5名狀元、13名尚書、28名侍郎、近700名進士,出現“科甲冠八閩”的盛況。享有中國“夢文化之鄉”,“戲劇方之鄉”,“國畫之鄉”,“武術之鄉”,“田徑之鄉”,,“工藝美術之鄉”、“中國古典工藝傢俱之都”之美譽。

神仙遊過的地方

從已發掘的多處新石器時代的化石表明: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裡生息繁衍。據《仙遊縣志》《福建通志》記載:二千多年前西漢武帝時傳說江西臨川何氏兄弟九人到九鯉湖煉丹,丹成乘九鯉昇天。“仙遊”由此得名。

神仙遊過的地方

春秋戰國時期屬越國地;秦時屬閩中郡;漢武帝至三國時屬會稽郡、建安郡;晉時屬晉安郡;南北朝時為梁所屬,隸屬南安郡;陳光大二年( 568 年)起,屬莆田縣;隋開皇九年( 589 年)改豐州為泉州,仙遊隸屬泉州;大業三年( 607 年)起,屬建安郡南安縣,唐武德五年( 622 年)復屬莆田縣。聖歷二年( 699 年),析莆田縣西部地設清源縣,歷屬武榮洲,這是仙遊置縣之始。天寶元年( 742 年)改為仙遊縣,歷屬閩泉州、南唐清源軍;宋代仙遊歷屬清源軍、平海軍、興化軍和興安州。景炎二年( 1277 年) 10 月後,仙遊隸屬興化路,明、清時期隸屬興化府,民國時期歷屬福建南路、廈門道、興泉省和第四行政督察區。1949年8月25日仙遊解放後,歷屬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晉江專區、晉江地區、閩候專區、閩候地區,1970年後,隸屬莆田地區;1983年9月至今,隸屬莆田市。

神仙遊過的地方

仙遊縣位於福建東南沿海中部,木蘭溪中、上游,縣境東鄰莆田,西接永春、德化,南連惠安、南安、泉州鯉城區,北介永泰,東南瀕臨湄洲灣,挨天然良港秀嶼港,靠肖厝港口。縣域東西寬49公里,南北長63公里,海岸線長5公里,總面積1842.1平方千米。人口102萬人(2006年)。

神仙遊過的地方

仙遊依山瀕海,風光旖旎,古蹟眾多,勝景薈萃。全境分佈著“七山一水二田”,名勝古蹟有九鯉湖、菜溪巖、麥斜巖、天馬山、九座寺、仙門洞、塔斗山、無塵塔、天中萬壽塔、龍華雙塔、三會寺、會元寺,省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有東門石坊、蔡襄墓、龍崎寺瓷雕五百羅漢等自然景觀。

神仙遊過的地方

九鯉湖位於仙遊縣東北隅約25公里的萬山之巔,這裡以湖、洞、瀑、石四奇著稱,尤以飛瀑為最,自古以來有“鯉湖飛瀑天下奇”之譽,被列入中國風景名勝之一。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把它與武夷山、玉華洞並稱福建“三絕”。

九鯉湖蕩青漾翠,碧澄一泓,是個秀麗的天然湖。湖的四周,林木蔥蘢,千巖競秀,怪石嵯峨,瀑祭泱泱,融林、瀑、水、石之勝景於一處。湖的上游,坦蕩的水底岩石上,遍佈如臼如樽、似甕似井等奇形怪狀的洞穴,有的深不可測。在山間林野有著無數奇巖怪石,諸如蓬萊石、瀛州石、羽化石、玄珠石、龍擦石、枕流石、天然坐等。這些奇石留下不少歷代名人的題刻。著名的九祭飛瀑從高聳的崖頭猛瀉入湖,水石相激,轟鳴如雷。鯉湖飛瀑按每次落差分為九祭,名曰:雷轟祭、瀑布祭、珠簾祭、玉柱祭、石門祭、五星祭、飛鳳祭、棋盤祭、將軍祭。各祭獨具特色,瀑布大至一百多米,小到三、四米。尤為壯觀的是瀑布、珠簾、玉柱三祭。瀑布祭高達百米,氣勢磅礴,珠簾祭從刀削斧劈般的千仞巨石上齊刷刷地滑下,形成萬斛水珠,宛若垂簾,頗為壯觀;珠簾祭之東側,水從盤龍山頂貼著石壁滑下,形成兩股晶瑩的細流,妙似玉琢的雙柱。這就是玉柱祭。

九鯉湖一向為歷代文人墨客所流連,山中遍佈摩崖石刻。

神仙遊過的地方

菜溪巖:菜溪巖位於仙遊縣城西北隅約40公里的象溪鄉境內。相傳唐代鳳山九座寺智廣和尚路過這裡,不食人間煙火,以野菜為糧。當地的人們看到溪中常有遺棄的野菜葉飄流,故名。

菜溪巖傳說有一百多景。山中有一座古老寺院,附近有兩塊高達百米、寬近三百米的巨石對峙,中開一門,即為石門。石門的北面峭壁如屏,每逢降雨後,山上流水從這裡傾瀉,形成壯觀的瀑布,直瀉龍潭。龍潭東側,一塊高數十米的巨石巍然矗立,俗稱“飛來石”。據說是明萬曆年間從山巔滾下來的。飛來石下,另有一平臥巨石,上刻“眠雲石”三字。站在石上西眺,只見獅子峰峻峭逼人。峰上的石筍、石涼傘形象逼真,亭亭玉立。眠雲石下是“幻遊洞”,洞前小湖邊,古松垂蔭,藤蔓翳然。菜溪巖的右側還有石鼓、石鍾、石獅、石象、羅漢洞諸景。羅漢洞幽深寬敞,傳說昔時九鯉湖何氏九仙常到此遊玩。

菜溪巖景色四季常新,變幻無窮。山上還產“菜溪參”(福參),靈芝等珍貴草藥。

神仙遊過的地方

麥斜巖,又稱“滅邪巖”(含有驅邪之意),位於福建省仙遊縣九鯉湖以北約8公里的石所山上,距仙遊縣城40公里,海拔1006米,以石奇洞多聞名,有“小武夷”之稱。麥斜巖景區面積為6平方公里,境內遍佈紫紅色的石崖、石峰、石球,是一座花崗岩構成的山峰。主峰海撥1006.5米,常有云霧繚繞峰頂,因而麥斜巖也稱“雲居山”。整個山體猶如一隻橫臥的巨獅,中段呈北南走向,巨崖如壁,宛如獅背高隆;南端呈東西走向,略現高昂,猶如吼獅昂首撲爪;北端呈東北走向,似猛獅蹬腳伸爪。故當地群眾稱麥斜巖的山勢為“獅穴”。

麥斜巖是以石奇洞怪而聞名的。從麥斜巖山腳下拾級而上,右邊是巍然聳立的鐵衣峰,宛如鐵衣將軍,守衛在麥斜巖的大門口。左邊是百仞巨石,上刻元世祖的手書“樵谷山”三個大字。

“樵谷山”石的對面,有一塊奇石聳立,上書“祝聖道場,朝天福地”八個大字。字跡古樸大方、遒勁有力。從石旁盤旋而上,左邊是一彎伏溪,潺潺流動。溪上巨石縱橫交錯,形態不一,各抒其姿的石頭,構成了一幅十分緒麗的石景,真是大自然的絕妙佳作。即使是丹青高手見到也會讚歎不已,自愧莫及。難怪宋代詩人劉克莊會在這裡留連忘返。

登上麥斜巖的最高峰,只見一塊巨石,宛如銅鐘,高高矗立。聽說每當風雨之際,這塊石頭就會發出清脆的響聲,連在莆田涵江等地也能聽到這聲音呢。現在的鐘山鄉的地名便是由此而來的,鍾石附近奇石嶙峋,其中有一塊很象石椅,名叫“占星石”。史書記載,宋代著名歷史學家鄭樵當時曾天天晚上坐在這裡觀看天象。

麥斜巖不但是風景絕佳的遊覽勝地,而且是中國工農紅軍一O八團的革命遺址。早在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O年,鄧子恢同志就來到這裡,組織成立一O八團,點燃了仙遊武裝鬥爭的烈火。從此,革命的紅旗高高飄揚在麥斜巖上。

神仙遊過的地方

仙遊文廟於北宋初年建於城西,宋鹹平五年,縣尉段全遷建今址。原稱孔子廟,距今已有1270多年曆史。它的誕生,與盛唐時期大興儒學直接相關。文廟經過千年的修葺、擴建,規模一度十分宏大,可惜曾建有的欞星門、文昌宮、尊經閣、明倫堂以及各朝代名賢祠和亭、臺、閣、榭、池、橋等古建築,已都蕩然無存了。僅保存有戟門、兩廡、大成殿、崇勳祠、文昌閣等古建築,佔地4100多平方米,廟內有宋代石鼓及清代的四對蟠龍浮雕石柱,氣勢不凡,極具藝術價值。

神仙遊過的地方

東門石坊位於福建仙遊縣城關東門外。清道光五年(1825年)創建,歷時三十年始成。是八閩雕刻藝術最精美的石坊。坊高約5丈,三間五樓。頂端日照建極,雙龍朝天,兩旁彩革■飛,仿古代宮殿式建築。坊頂之下遞分為三層。最上層正中嵌著玉音碑座,左右翼以飛龍繞柱。中層是御賜的“樂善好施”橫額,其下浮雕一組歷史人物畫,兩旁置設兩座玲瓏精巧的小坊亭,雅觀別緻。下層是建坊者陳天高父子題名匾(陳氏系菸葉鉅商,輸貨權門,奉旨建坊)。匾下的飛龍拱座展接著舞鳳、金鰲、麒麟、蓮花等刻幅。坊柱四周拱以石欄。全坊上下間架有致,搭配均衡勻稱。刻畫不論是人物、花卉、鳥獸等,處處注意剛健與柔和的融會,行止與神態的協調。大如飛龍騰舞,麒麟躍步,小如花萼初吐,鬢影衫痕,皆顯得維妙維肖,栩栩如生。前清學政烏利布過此時,譽為“天下第一”。

神仙遊過的地方

龍華雙塔位於福建仙遊縣七里山的東南麓。據《龍華寺志》載,寺建於隋大業年間。傳當時有雙龍口銜白蓮花,自天而降,獻於殿前,故名龍華寺。北宋大觀年間,郭勇為其母七旬壽慶,在寺東側建造一塔,其母八旬大慶時,在寺西側又建一塔,合稱龍華雙塔。現寺已廢,而塔自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重修迄今,仍巍然屹立。雙塔石構,五層八角形,高30餘米。構造特殊,底層用不規則的石塊堆築,各層迴廊狹窄,只容個人側身而過,頗為驚險。登臨俯覽,方圓20裡,則妖饒江山,如畫風光,盡收眼底。

神仙遊過的地方

天中萬壽塔位於福建仙遊縣楓亭塔斗山上。據縣誌記載,建於北宋嘉枯四年(1059年),系蔡襄修建洛陽萬安橋時,“以其餘石造此,由海運至”。遠觀一山突起平疇之上,塔立巔頂,做然凌空,雲霞鐐繞,宛若伸手可摘星斗,故又名摘鬥塔。高約10米,四角五層,二至五層分別鐫刻雙龍、蓮花、海浪等圖案和如來、韋馱等佛像,造型莊重,刻工精緻,是全國最大的阿育王塔。

神仙遊過的地方

無塵塔位於福建省仙遊縣城西北約50公里處的九座山太平院西側。唐 鹹通六年(865年)正覺禪師創建,為歷代僧人圓寂靜化之處。原有木製橫額,其上“無塵”二字是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年)敕書,現已不存。福建現存年代較久的石塔之一。

神仙遊過的地方

九座寺(原名太平院)位於福建省仙遊縣城西北約40公里的鳳山鄉鳳頂村,始建於唐代懿宗鹹通六年(公元865年),由正覺禪師(法名智廣)倡建,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歷史。 九座寺位於風光秀麗的九座山上,怪石嶙峋,奇洞遍佈,如石魚群、巨鷹、木魚石、達摩巖、巨象、沙漠臥舟、一鳴驚人、女媧補天、龜兔賽跑、金蛇入洞等奇觀。

神仙遊過的地方

天馬山位於福建省仙遊縣城東面15公里的榜頭鎮境內,海拔655米。天馬山巍峨雄峻,氣勢磅礴,直插霄漢,似天馬行空,因此得名。天馬山上,有天馬、鰲柱、雙兔、海日、天梯等五峰,峰峰蒼翠欲滴,宛如翠屏,風光綺麗,綿延十餘里。創建於明萬曆十二年的天馬寺,就坐落在青山環抱之中。

神仙遊過的地方

望夫塔始建於唐。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年),碧溪郭氏在旗山建立"崇壽祠",因石塔有礙風水而被拆,只留塔基。明清時亦幾建幾毀,現存望夫塔共五層直徑六米,出簷為八角形,每層均有門窗,可層層遠眺。

神仙遊過的地方

龍紀寺瓷雕五百羅漢,位於仙遊縣蓋尾鎮杉尾村龍紀寺內。該寺始建於唐,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重建。六角殿是其主要建築,殿牆外壁六面上設羅漢龕,供奉近代德化瓷雕五百羅漢。羅漢造像由邑人、國畫名家李霞繪圖設計,德化瓷雕大師許友官、許友簪、許友義兄弟特製專版雕塑燒造,歷時十年有餘。清宣統三年(1911年)告竣,並舉行隆重的晉殿開光大法會。每尊羅漢均高0.22米,以正坐石凳上為主要姿態,造型各異,刻畫細膩,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瓷質潔白,光潤明亮,堪稱德化瓷器上乘佳品。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