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IP与品牌主的双赢:让用户占点小便宜

近年来,很多品牌与电影IP展开合作,制作成有趣的广告素材,在各大媒体平台上传播,甚至有些品牌主通过与电影IP的合作,拿到了很多广告营销的奖项;然而大部分合作案例的转化效果都惨不忍睹,对于电影IP来讲,没有很好的转化为票房,对于品牌主来讲,也未能有效推动终端销售的转化。造成这一结果的核心在于纯品牌的曝光,很难让用户将电影IP和品牌主做深度链接,甚至还可能出现用户只记住了电影IP却没记住品牌的尴尬局面。

毕竟多少次的曝光都很难让用户长期记住,但一次的突发事件却足以让用户刻在脑海中。

如何把事件融入电影IP和品牌的合作中?观影红包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形式。

针对品牌的目标用户群,选择与品牌匹配的电影IP,向已购买产品的用户定向推送5元观影红包,加上电影IP的热度宣传,基于峰终定律,用户大概率会选择去观影,来占这个小便宜。

所谓峰终定律,是指我们对一项事物的体验之后,所能记住的就只是在峰与终时的体验,而在过程中好与不好体验的比重、好与不好体验的时间长短,对记忆差不多没有影响。高峰之后,终点出现得越迅速,这件事留给我们的印象越深刻。

无论多完美的产品,客户的购物体验都不会有多开心,因为好产品价格贵,价格低的产品,质量一定有瑕疵;因此用户在结束产品的一次消费时,购物体验往往是一般化的,此时如果能迅速在结束时给予客户一定的小便宜,会大大获取用户的好感度提升。如果客户能够把这个小便宜消费掉,客户会牢牢记住今天的整个活动流程。举个例子,用户在商场1层的迪卡侬门店购买了一个排球,结账完毕后,迪卡龙赠送给用户两张面值5元钱的《中国女排》的观影红包;用户既然会购买排球,多半对体育很感兴趣。基于此,用户拿到两张面值5元钱的《中国女排》观影红包,大概率会走进5楼影院观看这部陈可辛执导的体育电影《中国女排》,同时一定会因为这优惠的10元钱而高兴一整天,极大优化了此次购物体验。

对于很多用户来讲,大家并不在意排球贵不贵,质量好不好,用户更在意的是今天是否享受了优惠,占了小便宜,得到了VIP待遇。不管再过多少天,当用户再走进商场的时候,基于对迪卡龙门店莫名的好感,都会增加去迪卡龙门店购物的频次和消费额度。因为用户只有走进迪卡龙门店,才能感受到非常幸运的感觉。

对于电影IP来讲,一旦品牌主选择电影IP,电影IP一定非常契合品牌主的受众群体。此时电影IP通过品牌主给出去的票务红包,一定能找到喜欢这个电影IP的用户。而用户通过品牌主的促销活动,接触到票务红包,根据刚刚我们提到的,这些用户本身对电影IP感兴趣,加上红包的促销推动,大概率会走进影院看电影。而如果没有红包,仅仅是品牌主与电影IP的联合推广,用户走进影院的难度会比较大,此时红包就是消费行为的催化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电影片方变相的票补,不仅更精准一些,而且不用电影片方付费,再加上品牌主本身的的营销助力,更容易转化为票房收入。

同时由于这些用户本身对电影IP感兴趣,加上享受了红包,观影后的口碑大概率会比较好,必然有动力传播给身边朋友;根据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原则,第一轮观影用户身边的朋友,也多半对这个电影感兴趣,通过第一轮用户群的口碑,很容易实现电影的二次传播;再根据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原则,二次传播的这些用户身边也有很多对这个电影感兴趣的用户,也容易实现三次传播;最终传播的频次,还是取决于电影的影片质量。如果电影质量够好,就像《哪吒》这样的动画片,也依然可以实现传播上的化学反应,用户数量实现指数级的传播和增长,最终实现电影票房和社会影响的最大化。

与此同时,如果电影的宣发做的好,品牌主的宣传也会因此收益,最终依托蝴蝶效应,实现品牌主与电影IP的双赢。

而这一双赢的背后,就是票务红包的催化剂作用。品牌与电影IP的合作,必须有红包这一条纽带,才能把品牌主与电影IP链接起来,实现深度营销和化学反应,最终实现品牌主的效益最大化,电影IP票房数据的最大化。

票务营销,正是基于此不断探索,未来会提供更多的差异化产品给到品牌主与电影片方。

电影IP与品牌主的双赢:让用户占点小便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