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后,怎么做才不讨人嫌?

冯志林讲故事


很高兴回复你的问题。

第一,得学会揣着明白装糊涂

身边有位老人总是对儿女的生活指手画脚,儿女不愿意,他就这样教训儿女: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都长,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老人已经七十多岁了,从个人生活经历来说,可谓相当丰富、见多识广,但儿女也是四五十岁的人,他们早已不是孩子,早已形成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主张,出于孝顺的原因,儿女跟老人的意志相悖时,儿女会听从老人的建议,但难免有不听他的主张的时候,这时候,这位老人就想不开,大发脾气,甚至坐在那里生闷气。

儿女的生活是他们自己的,很多事情旁观者也未必清楚,只有身处局中,方能体会当事人的感受。人老了,可以对儿女的生活和工作提出一些合理建议,但只要不涉及到本质问题,不要事事指手画脚,这样不但起不了指导作用,反倒会处处掣肘,会干扰儿女正常的生活,也会让自己生了一肚子闲气。其实,老人的建议未必全对,儿女的看法也未必都错,人老了,别事事干涉,那样会讨儿女嫌,揣着明白装糊涂不好吗?

第二,得锻炼好身体

到了六十岁,我们个人吃穿用度越来越少,人老了,身体不再是年轻时的状态。这时的我们,要学会重视身体、锻炼身体。身体健康了,我们才能好好地享受生活,才有机会体会子孙绕膝的乐趣,才能有体力和精力去享受“夕阳无限好”美景。给自己制定一个健身计划,每天早晚到公园里走一走,转一转,打一打太极拳,玩一玩门球,同时,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的儿女也不会因此而操心,他们的生活才更有质量,从这个角度说,我们的身体好了,也为儿女减轻了负担,让他们少操心。

第三,得有个人爱好

到了六十岁,我们已经不再是公司或单位的中坚力量,慢慢退休或退居二线了,这时的我们,难免有些失落,此时,我们要学会兴趣的转移,给自己培养一个兴趣爱好,有空的时候,可以拿着相机去山里拍拍红枫叶,或者跟几个老友到公园里下下象棋,或者约球友打打乒乓球……

爱好是很好的兴趣转移,它能宣泄不良的情绪,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让我们生活得更好。

做到以上三个,我们晚年的生活才能更幸福,大家觉得我说的对吗?


暖心的田园美食生活


我的观点是:人老以后,做好以下四点,基本就可以做到不讨人嫌。当然具体家庭情况,千差万别,不能尽述,欢迎大家讨论、补充。

一,良好的身体条件。这是一个硬件条件。人老以后,各种身体机能都会下降,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我们不苛求老人还能帮助子女干些什么,但最好生活能够自理。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快,年轻人生活压力大,城市尤其如此。一旦家里有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年轻人的情况就会“雪上加霜”(土豪除外)。如果请护工,护工费就是一笔不菲的花销,还牵涉到护工和家人相处,护工的服务是否到位、能不能让人放心等问题。如果不请护工,那么至少得有一位年轻人全职或者兼职照顾老人。对一个家庭来讲,一个年轻人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就意味着家庭收入的减少,而且长时间,全身心的看护一个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对看护者的身心都是一个折磨。所以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老年人想要不讨人嫌,就要有一个好身体,至少能够做到生活自理。当然这个硬件条件,也不是完全由个人决定的。但是除不可抗力因素之外,每个人都要管理好个人的身体健康,到年老之后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既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也不给后辈添加额外的负担,做到不讨人嫌。

二,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很多家庭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问题,在农村和经济落后区域更明显。赡养老人是每个公民的法定义务,这个不论从法律还是道德层面都不容置疑。但是如果老人完全没有经济能力,对于年轻人来讲,客观上是增加了经济压力。尤其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在一个家庭物质资源有效的情况下,优先保障小的,因为他们是家庭的未来;之后再保障老的,因为他们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能“刻薄”的只有自己。长此以往,年轻人面临心里和经济的双重压力。过去,在广大农村,很多老人“老无所依”,就像是被时光遗忘和抛弃的人。现在,国家把农村60岁以上老人纳入保障范围,赋予了农村老人一定的经济能力,缓解了年轻人的经济压力,缓和了家庭矛盾,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人的生活质量。

三,在能力范围内给予年轻人一定的帮助。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集体,只有每个家庭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日子才能红火。老年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年轻人一定的帮助,既能发挥“余热”为家庭做贡献,也能弥合家庭成员的关系,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这个“帮助”可以是体力上的,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体力能及,在具体家庭事物上帮一把;财力能及,在物质上帮一把(啃老除外);以上两者都无能为力,至少以丰富的人生经验给年轻人提供一些指引、疏导,表达一下关怀。一个能为家庭做贡献的人,怎么会遭人嫌呢?

四,不要过度介入年轻人的生活。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有代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受时代风气、社会环境、教育水平、人生际遇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老年人和年轻人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消费理念等各方面都有差异。面对这些差异,老年人只要记住一句话“儿孙自有儿孙福”,只要不是原则问题,都可以“求同存异”,放手让年轻人过自己的生活。

总之,我认为老年人只要做到以上四点,基本就不会讨人嫌了。当然这只是一些共性的东西。如果年轻人不知感恩,从心底里不讲孝道,老人怎么做他都会嫌弃。这就是老年人为自己对年轻人失败的教育买单,谁也没办法。


忆梦乡野


我从年轻人和老年人两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谈谈人老了,怎么做才不会讨人嫌。

一、不要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不论是做公婆,还是做岳父母,都不要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一定要有自己的家。即使孩子的生活条件很好,不差钱,也不要往子女身边凑。如果需要给子女带孩子,当不需要你的时候就赶紧离开。偶尔聚在一起吃顿饭,聊聊天,就挺好的。

二、不要做多事的老人,更不要做挑事的老人。当老人的不要讲究太多,不要多事,更不要老是挑年轻人的毛病,这个不对,那个不是。特别是不要在子女面前数落女婿或儿媳的不好,会激发人家的家庭矛盾。做一个简单的老人,做一个没有说道的老人,大家都不累。

三、不要参和子女的家庭事务。人家的生活怎么过,是人家的事。千万不要用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好恶要求子女家庭生活,比如早上起来叠不叠被子,吃完饭刷不刷碗,衣服洗不洗、孩子怎么教育等等,这些都与你无关。社会发展变化快,过去的做法和观念早已改变,老人的认知已经与现代社会有距离,所以不要随意“指点江山”。

四、如果有能力,可以给子女家庭力所能及的帮助。包括经济上的,生活上的。适当的时候,可以伸手相助,以示对年轻人家庭的关心,有利于拉近与子女的感情,也有利于他们夫妻感情的和谐。可以是经济上的直接帮助,也可以是物质上的帮助。这一点挺重要的!

五、身体健康问题。当生活能自理,但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就要考虑去养老院或者找个保姆。即使子女孝顺,愿意接到自己家里照顾,也最好不要去。因为子女的工作生活压力已经很大了,再照顾老人,时间长了肯定会出矛盾。虽然养老院条件肯定不如自己家里舒服,虽然保姆肯定不如家人照顾的细心,但是也要接受。这是老人面临的最大的,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如果我老了,我会按照以上几点去做。大家呢,有什么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