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to B的好未來

硝煙起,紛爭興,巨頭離場不過倏忽之間。

今年5月,在被阿里收購半年後,包括創始人黃瑞明在內的大潤發高管集體離職,在新技術帶來的產業升級中被“新陳代謝”。

許多在行業中和大潤發處於相同位置的龍頭公司都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在雲計算、大數據、AI等新技術帶來的產業升級浪潮中,究竟誰有潛力成為行業的重塑者——是掌握技術的互聯網巨頭和初創科技公司,還是行業老大完成自我顛覆與升級?

實際上,由於行業特性各異,上述幾種產業升級態勢正同步發展:

有的行業中,互聯網巨頭來勢兇猛,如阿里、騰訊大力進軍的零售業;有的行業則是傳統企業與初創科技公司分庭抗禮,如海康、商湯、曠視同處的智慧安防;有的行業則面臨整個產業鏈的重塑,如包含自動駕駛公司、新造車勢力在內的“大出行”;還有一些行業中,我們看到了行業內龍頭公司在強勢主導產業升級。

教育行業中的好未來就是一個例子。

好未來的前身是線下K12教育培訓機構學而思,成立於2003年,並於2010年登陸紐交所,是中國教培行業的龍頭企業。

自2017年底,好未來開始佈局to B。顯示了其主導教育產業升級,幫助行業解決痛點的意圖。

今年,好未來先是推出了對全行業輸出的“雙師課堂”解決方案“未來魔法校”;又在7月發佈了“WISROOM”智慧課堂解決方案;到12月初,好未來將面向全行業的教育開放平臺和盤托出。數月內,此平臺已與一千多家教育機構達成合作,覆蓋了幾百個城市及地區。

在打磨產品和構建平臺之外,好未來還投資了一系列教育行業的to B企業。

好未來從一家教育機構向教育行業“to B賦能者”的演變,能幫助釐清一個跨行業的共通命題:

哪些行業適合龍頭企業來主導產業升級?進一步地,具備了何種條件的龍頭企業更有機會成為升級引領者?

To B 的好未來



近年,一直面向C端的好未來,開始拓展to B市場——對其他教育機構輸出好未來積累的技術和教學教研能力。

這背後的邏輯是,AI、大數據等技術和與之相應的商業模式為解決教育行業痛點帶來了新思路。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精煉地概括出了理想教育的兩大要素:“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但直到今天,這兩種理想狀態仍無法完全實現:

一是優質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集中在頭部地區,制約了“有教無類”。

二是在傳統授課模式中,個性化教學和大班制教育不可兼得,因而無法完全做到“因材施教”。

在12月3日的“GES 2018未來教育大會-好未來教育開放平臺特別分論壇”上,好未來CTO黃琰講出了在現代科技語境下,如何靠近“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這也是好未來賦能行業的思路:

“大規模、規範化地解決優質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

“大規模、規範化地解決個性化發展的問題”。



好未來CTO黃琰在GES大會上進行演講

“既然好未來有這麼多研發投入,能不能把已有研發成果開放?讓教育行業其他從業者不用重新造輪子,可以複用已有的研發成果,站在前人基礎上進行教育本質的創新。”黃琰說。

此前,好未來已開始了向行業開放核心資源的嘗試。

第一個大動作是今年年中,好未來開放了在內部運行近3年的“雙師課堂”,具體的對外產品形態是提供從技術到教研教學積累的“未來魔法校”雙師課堂解決方案。



好未來未來魔法校-雙師體驗課廣州站

簡言之,雙師課堂就是通過直播讓名師資源輻射到更廣範圍,學生同時有兩位老師陪伴,一位是直播中的名師,一位是線下輔導老師。直播名師負責教學,讓無論身處何處的學生都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從而貼近“有教無類”;而線下輔導老師則給予學生更多個性化關注,追求“因材施教”。

今年7月,好未來推出的WISROOM智慧課堂解決方案也在努力“大規模、規範化地解決優質資源不均和個性化教學問題”。



好未來WISROOM智慧課堂現場

WISROOM不僅引入哈佛外教,同時在AI技術的支持下,著力突破遠程教育中的智能化個性互動等難點。

在GES大會上,好未來WISROOM項目負責人陳體鑾向大家展示了一段視頻:



某縣優秀英語公開課

“克拉死、克拉死,厚母、厚母”,孩子們認真地跟講臺上的老師讀著“中式英語”,而這堂課其實是當地的一堂優秀公開課,這位老師其實已是縣裡的名師,但他並不能給孩子帶來優質的口語教學。

WISROOM期望通過“隨時隨地開班的哈佛外教個性化互動課堂”將優質的英語教學資源和有效的課堂體驗輸出給三四五線城市和縣城。

在今年12月的GES大會上,好未來又推出了to B轉型的完整體——好未來教育開放平臺。

該平臺包含四個層次,體現了好未來引領教育行業產業升級的系統性思考。

最底層是為生態提供學術支撐的相關學科,包括教育學、計算機科學、腦科學、認知科學。

在計算機科學方面,好未來於去年7月收購了情緒識別AI初創公司FaceThink,將其轉化為內部的AI Lab,魔鏡測評系統、WISROOM等產品都出自AI Lab。

在腦科學方面,好未來在今年1月成立了“腦科學實驗室”,專注三方面的探索:研究人腦“學習歷程”;研究更有針對性、更準確的學習能力評價系統;設計相應產品,激發大腦的最好學習狀態。

底層的學術支撐之上,是AI、大數據、教育雲、音視頻、教學資源組成的技術及教學資源層。

據黃琰透露,好未來正在醞釀一些技術層面的開放,包括AI、直播等技術能力及解決方案。以錄題為例,這是讓很多老師頭疼的工作,題目包含漢字、英文、標點、特殊符號以及各種公式,手工錄入耗時費力。好未來自研的AI錄題則可實現1秒鐘拍照錄題。錄題能力對全行業的開放,還有利於匯聚題庫,形成全行業可調用的教學資源共享平臺。

開放平臺的第三層是好未來基於自身資源整合的五大解決方案:AI+教育、雙師課堂、在線直播、未來能力解決方案和線下運營解決方案。

五大解決方案背後則是包括家長幫、未來魔法校、WISROOM和直播雲在內的產品體系。

其中,家長幫一方面是流量入口,在匯聚家長人群后,可用一系列工具和運營手段鏈接全行業教育機構,重構家長消費鏈。另一方面,家長幫還關係著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家庭教育和素質教育。



好未來家長幫國際教育展

未來魔法校、WISROOM、直播雲之間有緊密配合關係。

如前所述,未來魔法校和WISROOM都與好未來探索多時的以直播為重要手段的雙師課堂有結合,直播雲則為線上教育提供一系列技術和內容支持。目前主要提供四種能力:一是經過千萬小時驗證的高穩定、低延時的高清畫質直播技術;二是提供語音識別、情感互動、趣味學習和數據化等提高課堂效果的技術能力;三是為教育機構提供從課前排,到課中上課,再到課後學情分析的整套SaaS系統,併為一些有一定研發能力的機構提供API對接、模塊嵌入和系統定製服務;四是提供與技術接入配套的諮詢體系,包括顧問、業務架構師等。



好未來在線直播解決方案

最上一層是平臺級的開放生態,包含教育產業聯盟、智能教育加速器、SaaS服務平臺、家長生態、教育家培訓營以及開發者社區六個板塊。

這一層開放生態的佈局看似複雜,但簡單來說其意圖就是服務教育科技鏈條上的多元角色。

一是智能教育加速器、開發者社區和SaaS服務平臺服務的技術創新力量;二是教育產業聯盟連接的行業內教育機構和教育者培訓營服務的老師、教育主管等行業創新力量;三是家長生態搭建的家長與教育機構之間的連接。

總結而言,好未來教育開放平臺背後的核心邏輯是“分工協作”。

這順應了教育行業目前的一個趨勢:從縱向一體化,走向縱向一體化與橫向一體化並存。

所謂縱向一體化,指的是培訓機構獨自完成品牌、銷售、教研、技術、服務等環節,每一個機構都是一個內生系統。

而橫向一體化則是當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會出現第三方解決方案供應商,即某個公司為多個教育機構提供專業化的,類似於水、電、煤的通用能力。

目前行業裡已有不少這類橫向第三方機構,如為教育機構提供ERP、財務、招生等運營SaaS產品的教育信息化服務商校寶在線;為K12教育機構提供在線口語、聽力評測系統的郎鷹教育、先聲教育;幫助學校和教育機構進行互聯網化的雲朵課堂等。

好未來起步時,是一個典型的“縱向一體化”機構,目前推出的教育開放平臺則是拓展“橫向一體化”能力。

開放平臺之外,好未來還通過投資、收購來加強自身的橫向能力。

一方面是對第三方技術服務商或有較強技術含量項目的投資和收購,意圖完善技術能力和資源。



另一方面是對各類教育社區的投資和收購,意圖為建立教育大生態奠定基礎。



從商業邏輯上說,從縱向一體化變成橫縱能力兼具的公司對好未來有兩大好處。

一是更輕量地觸達更多場景和學生,通過開放技術和教研能力,好未來不用自己進行重投入、重運營的線下開班,就能以基礎平臺角色觸達三四五線下沉市場和一些小眾教育細分市場。

第二是可以增加好未來在資本市場的融資能力,擴展未來發展空間。

從行業層面說,市場化教育的特殊性在於它既是一種商業活動,也關係著社會公平。搭建開放平臺能使單個機構的AI獨奏演進為全行業的開放協奏,進而加速教育模式變革,帶來優質教育資源普及等社會效益,社會效益又會進一步反哺商業,增加公司發展的社會“合法性”。

產業升級,科技和行業誰說了算?

教育行業產業升級的一個特點是好未來這樣的行業資深玩家正在成為主導者。

這裡少見互聯網公司的龐大身影,林林總總的AI創業公司也多是切入某一細分領域(如幼兒、留學、線上教育)或“教學管評考”中的某一環節(如在線測評)切入分得一杯小羹。偏偏是行業內龍頭企業好未來最先推出了覆蓋線上線下全場景、貫穿教學全週期的教育開放平臺。

什麼樣的行業會出現與此類似的情況?

先來看一下目前參與產業升級的四類主要玩家:政府、互聯網巨頭、技術創業公司、行業龍頭公司。

在這四類玩家中,政府主要起政策牽引作用,但在一些特殊的公共部門,比如醫療、政務管理、公共交通領域,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商業競爭的主體是其餘三類公司,技術創業公司的優勢是技術;行業龍頭公司的優勢是場景、行業認知、資本和已有用戶/客戶;互聯網巨頭則兩者兼有,比如阿里和京東在零售、物流的行業積累,騰訊在內容、娛樂領域的積累。

由此,產業升級的競爭在各行各業呈現出不同態勢,主要有四類:

第一類是科技巨頭來勢兇猛,傳統公司居安思危,比如阿里、騰訊大力投入的零售業。

第二類是傳統企業、技術創業公司分庭抗禮,如助力商湯、曠視、雲從等多個AI公司成為獨角獸的安防行業。

第三類是各方勢力激烈角逐,未來商業格局尚不明朗,整個領域面臨價值重塑的行業,比如在包含了自動駕駛、新造車的“大出行”領域,車企、Tier 1(一級供應商)、自動駕駛創業公司、科技巨頭、共享出行運營商都想分一杯羹。

第四類就是行業龍頭企業主導產業升級的領域,比如教育行業。

從行業龍頭企業的角度來說,一個重要問題是:弄清楚自己所在的領域誰最適合來主導產業升級?

以教育行業和好未來的例子出發,我們可以從四個維度來總結適合行業龍頭主導升級的特點:

1. 行業信息化程度:行業玩家有一定的信息化基礎和技術手段;

2. 科技巨頭滲透程度:科技巨頭原本在這個行業滲透不多;

3. 技術壁壘和行業壁壘的對比:行業壁壘高於技術壁壘;

4. 市場集中度:市場分散,有大量中小長尾機構可作為生態體系中的潛在客戶。

首先是行業已有玩家的信息化程度和技術能力。

其實各行各業的產業升級都有一條共通路徑:行業的信息化、數據化、數字化——基於數據沉澱,利用大數據、AI等技術的智能化——智能產品和服務的量產落地、規模化。

無論是哪個行業,行業的數據化、信息化都是產業升級的基礎。

在行業玩家本身信息化程度較低的行業,如農牧、製造業(製造業內部的信息化程度和技術實力參差不齊)、城市管理領域,科技力量有較大發揮空間。

比如近期市場上就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阿里雲、京東數科等一些互聯網巨頭都去服務養豬業了。這和之前網易為了品質養黑豬不是一個邏輯,阿里和京東數科在做的事其實是為農牧行業搭建數字化基礎。

而這一領域的集約化生豬養殖集團,如溫氏、牧原等雖然也在加強技術力量,但他們還要同時投入生物技術、養殖技術,在信息化、數據化方面,與有意進入這個市場的科技公司合作是升級的有效手段之一。

已有案例包括阿里雲ET農業大腦和四川特驅集團、德康集團的合作,由中山大學教授陳瑤生創立的影子豬臉識別項目和揚翔集團的合作等。

第二種情況是行業玩家已有一定信息化探索,比如金融、零售、教育領域。

這類行業中,行業龍頭是否能佔據主導地位,就和第二個維度,即行業外科技公司對這一領域的滲透程度有關。

在中國互聯網市場中,真正能誕生巨頭的基礎賽道就是搜索、電商、社交。

搜索和社交都是相對原生於互聯網的商業模式,電商則屬於零售大範疇,和實體經濟關係最緊密。

在“互聯網+”的視角下,順著電商這一脈絡能清晰地看到科技巨頭是如何“浸染”線下經濟的。

首當其衝的就是零售業。

阿里等大型電商平臺在多年運營中早已深入物流、供應鏈、支付在內的多個環節。以微信佔據移動超級入口的騰訊也在支付市場中佔有重要份額。線下零售行業的玩家,如蘇寧雖早已開始技術追趕和企業轉型,但體量上仍落後於阿里、京東。

所以零售行業是一個科技力量滲透很深的領域。互聯網公司表現強勢,傳統零售公司則相對被動。

順著零售,就到了金融行業。對科技公司來說,從C端流量切入金融,尤其是從零售切入金融是自然而然的發展路徑,因為所有交易最後都得支付;而支付成為入口後,又可以衍生理財、消費貸、供應鏈金融等產品和服務,科技公司也在打磨這些業務的過程中積累了大數據風控等通用技術能力。

不過相比零售領域玩家的弱勢來說,金融機構有科技公司不具備的牌照優勢和獨特的數據積累。

所以金融領域的升級目前呈現出列強林立的局面,既可以看到科技背景的螞蟻金服、騰訊金融、百度金融,也可以看到金融背景深厚的平安科技、陸金所等玩家。

教育行業則是一個信息化程度較高,但又無巨頭深耕的行業。

信息化的體現之一是在線教育的蓬勃發展;教育行業裡的老玩家如好未來,新玩家如乂學教育、VIPkid,都有數據、AI技術的積累。

類似的行業還有旅遊、出行等,這些領域有小巨頭,但沒有最頭部的互聯網公司。

這類行業一方面有進一步智能化的數據基礎,一方面又有第三方賦能者的市場空間。行業玩家便有了獲得主導權的機會。

第三個維度,是看行業認知壁壘和技術壁壘哪個更高。

行業認知壁壘高於技術壁壘的領域,行業龍頭更有主導權。

為什麼科技巨頭沒有深耕教育、旅遊等場景,本質原因是不經濟。相比社交、綜合性電商和3C類電商等業務,教育這類細分消費場景流量小、環節長、更重、更深、更復雜。

“教學管評考”的每個環節都需要大量行業認知。就連喬布斯都發出過疑問:“為什麼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所有領域,卻唯獨對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

這正好給了行業內傳統公司空間,而單有技術優勢的公司難以輕易切入。

值得注意的是,好未來教育開放平臺不僅開放技術,也開放好未來積累了多年的教學教研經驗和能力。

好未來花了15年摸索的教學方法和對教育質量的管理控制流程對行業其他中小長尾機構來說是極有價值的資源。

而在技術壁壘極高的行業,科技公司更強勢。

比如自動駕駛領域。作為工業桂冠,汽車行業其實門檻極高,高級別的自動駕駛技術實在太難。

到底是汽車的知識好補,還是自動駕駛的技術難追?從全球市場看,目前這一領域的頭把交椅Waymo是科技公司,車企和Tier 1則落後一步。

第四,要看行業的市場集中度。

主導產業升級,涉及對全行業輸出技術和行業能力。

在這種賦能玩法中,相對分散的市場,更有利於形成一個圍繞行業龍頭的生態,因為分散市場裡包含行業平臺的大量潛在客戶,反之則是寡頭競爭。

教育行業就是一個極其分散的行業。據統計表明,目前前十大K12教培公司的總市佔率不超過5%,新東方和好未來加起來只佔3-4%。

綜合來看,以上四個維度之間又有相關性。

如信息化程度和科技公司的滲透程度有正相關;高行業壁壘和科技公司的滲透程度有負相關。

為什麼是好未來

在釐清什麼行業適合行業龍頭來主導升級後,下一個問題是哪個具體玩家有機會成為行業升級引領者。

以教育行業為例,這個問題即為:為什麼可能是好未來?

從其發展歷程看,好未來的可借鑑之處主要源於其三方面的佈局:一是在過往多場景業務中長期積澱的海量數據;二是對教學流程、教研體系的標準化能力;三是對AI、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大力投入。

首先是數據積澱。

近年來,好未來的在線業務,尤其是線上與線下結合的雙師課堂成為新增長點。好未來CFO羅戎曾在2018財年Q4分析師會議上透露:當季學而思網校收入同比增長158.6%,入學人數同比增長227.2%,在線收入佔營收比從5%上升到8%。

在線業務的快速增長,為好未來沉澱了數據。

好未來AI Lab成立之後,又進一步挖掘數據,研發出了將教學過程透明化和數據化的魔鏡系統,通過AI技術,對圖像,語音,文字等數據進行識別,形成了一個數據彙集平臺。

好未來戰略投資部總監賈曉楠曾在網易雲創大會上表示:“數據的蒐集能力、算法能力、整合能力、反向數據能力,被我們定義為公司的最高優先級。”

此外,好未來投資的自適應學習平臺——Knewton是目前全球範圍內擁有學習數據最多的公司之一,好未來與其簽署了全方位的業務合作協議。

其次是教研內容和教學流程的標準化。

教育本身是非標準化產品,但好未來努力做到了教研內容和教學流程的標準化,從而保障了規模化後教學質量和體驗的優質性。

標準化的嘗試始於2008年,為了減少因老師差異帶來的課堂質量差異,好未來開始投入研發ICS(智能教學系統,現已更名為ITS)。

在標準化的教研內容上,好未來開發了標準化的教學方案,好未來每個中心均使用統一編寫的全套奧賽教材,教材本身具有強烈的連續性,並且配有細緻的教案。

教材標準化進而支持了教學的標準化。好未來的教學流程,從點名、回顧上節課內容、授課、練習,都經過精心設計,好未來的每個老師都按照這套標準化系統教學。

同時,好未來也一直在建立優秀教師的培養方案,來應對業務擴大時對名師需求的增大,並將名師流失的負面影響最小化。

2016年,好未來又推出IPS(智能練習系統)。它解決的是標準化之上的“個性化”和“定製化”問題。

第三是對信息技術、AI、大數據等的大力投入。

好未來CTO黃琰在GSE大會上透露,好未來目前擁有近5000名產品技術工程師,過去兩年對科技和研發的投入超過了10億元,未來兩年將會達到數十億元。

其實在教育這個重行業認知的領域,技術的效果並不易觀察。

如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就曾在2017年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夏季高峰會上坦言,後悔將15億人民幣砸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領域:“這些錢就像打了水漂一樣,我只是感覺上網查數據速度快了一點。”

但到2017年底,新東方也逐漸意識到AI等技術和to B市場的重要性,並在當年11月加速佈局。今年7月,新東方成立了AI研究院,並對行業推出了AI+教育產品。

此外,第二梯隊的教育機構也已在進行to B探索。如2017年卓越也開始了雙師佈局,向三四線城市輸出教學系統和內容。

“眾人皆往”,佐證了to B拓展可能是一個正確方向,也意味著更多的競爭。

已經構建並推出了從學術底層到技術解決方案的全行業開放平臺的好未來目前看來領先一個身位,但也一刻不得鬆懈,因為後來者追得正緊。

縱觀好未來在教育行業的產業升級之路。我們可以從中提煉出一些共通邏輯。

首先是企業決策者要積極思考未來的升級態勢,做出前瞻判斷。

未來,隨著技術、數據等要素的加速流動,全行業的智能化速度可能會越來越快。

對有潛力主導行業升級的大玩家來說,即使眼下還不是被技術改造的熱門領域,企業決策者也必須積極思考自己的行業將如何進行升級。姿勢很重要:主動擁抱趨勢優於被動捲入浪潮;速度和時機也很重要:因為衝浪時,一旦沒抓到“起乘”瞬間,下一波就會被打下潮頭。

其次,如果自身技術力量不足,積極和行業升級主導者——不管是行業裡的龍頭公司還是科技企業進行業務、資本層面的合作也是主動擁抱潮流的另一種方式。

好未來的案例也說明,如今的較量,早就在過往埋下了伏筆。

可以一年不將軍,不能一日不拱卒。在更多行業裡,我們會看到較早佈局的玩家開啟他們的產業升級,自我顛覆的“將軍”一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