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書,奇異的人3

恩師金童子注:

一萬個人,就可以有一萬種道德經。第一章:論道總綱,有無可名尹喜問:我知道許多修道者都不能說清楚“道”究竟是什麼,能不能說得清楚呢?修道的最基本的方法究竟怎樣呢?老子答:道可道也①,非恆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恆名也。無名④,萬物之始也;有名⑤,萬物之母也⑥。故恆無慾也⑦,以觀其眇⑧;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⑨。兩者同出,異名同謂⑩。玄之又玄⑾,眾眇之門學者的一般通解:“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註釋] ①第一個“道”是名詞,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引申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等。第二個“道”是動詞。指解說、表述的意思,猶言“說得出”。 ②恆: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個“名”是名詞,指“道”的形態。第二個“名”是動詞,說明的意思。 ④無名:指無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體,根源。 ⑦恆:經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邊際、邊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謂:稱謂。此為“指稱”。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遠的含義。 ⑿門:之門,一切奧妙變化的總門徑,此用來比喻宇宙萬物的唯一原“道”的門徑。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這個概念,作為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它的涵義博大精深,可從歷史的角度來認識、也可從文學的方面去理解,還可從美學原理去探求,更應從哲學體系的辯證法去思維…… 哲學家們在解釋“道”這一範疇時並不完全一致,有的認為它是一種物質性的東西,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元素;有的認為它是一種精神性的東西,同時也是產生宇宙萬物的泉源。不過在“道”的解釋中,學者們也有大致相同的認識,即認為它是運動變化的,而非僵化靜止的;而且宇宙萬物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等一切運動,都是遵循“道”的規律而發展變化。總之,在這一章裡,老子說“道”產生了天地萬物,但它不可以用語言來說明,而是非常深邃奧妙的,並不是可以輕而易舉地加以領會,這需要一個從“無”到“有”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我的理解是:道,是可以說的,但不是一般的平常說法,有些要靠自己去體會才行。要說清楚,就要給事情令名,令名也是可以的,但不是按平常的令名來理解。只是用平常的令名來比喻,來推理。 首先,我們知道這個無邊無際的世界所有的一切都要令名,抽象出萬事萬物的共性,就是把這個世界可以一分為二,我們不能感知的事物我們以為沒有(其實是有很多),可以令名為“無”,一切事物都是從沒有到有,因此“萬物”開始時都是“無”的狀態,就連我們看到的天和地也都是從“無”開始的。我們可以感知的一切事物,我將其令名為“有”,一種事物因為有了開頭,就生出很多有關聯的事物來,所以說,有為萬物(萬物是指能感知的)之母。這樣一分,看世界就明瞭。就可以分析感悟了,就可以來討論了。(可道)我們這個令名當然不是常規的令名,“有”不是說有錢,有屋、有車的實有,而是一個概括性的哲學語言的“大有”(非常名)那麼,如何來理解,分析和感知這個“道”呢?老子給出了兩種基本途徑。就是常從“無慾”中,觀察其妙處,常從“有欲”中,觀察其變化。“無”和“有”都是從道中變化出來的“同出一門”,不過是我們給他不同的令名罷了。“無”和“有”都有很多玄妙(玄之又玄),需要我們細細的去體會領悟,如果你要修道,就要細細的體會和領悟這些玄妙,這是開啟“道”的大門的鑰匙。 “道”的確是說不清楚的,只能靠領悟。幾千年來,論述“道”的著作汗牛充棟,在我看來,越來越說不清楚。但是老子說得比較清楚。他首先提出了一個總論,提出了兩分法,把世界所有的存在歸納為“有”和“無”兩種形態,提升到哲學的高度。並且提出了修道的基本方法是,在寂靜忘我(無慾)的狀態中去領悟道和感知“道”的玄妙,在有邏輯思維(有欲)的狀態下去分析道的變化和作用。即是“道法自然”這一章節是修道的總論,看起來很平常,其實包含的內容博大精深,我們的一切修練都應以此為基本點,脫離這個總論的其他方式都是不正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