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增強創新發展新動力

一、產業數字化背景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數字經濟發展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視而被列入國家重要戰略,2016年G20杭州峰會首次將“數字經濟”列為G20創新增長藍圖中的一項重要議題,並通過了《G20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2017年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首次將數字經濟寫進政府工作報告,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強調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發展數字經濟,形成新動能,數字經濟進入快速發展通道。

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增強創新發展新動力

數字經濟實踐包含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個方面,數字產業化是數字技術創新及產業化的過程,而產業數字化強調的是傳統產業數字技術的應用並通過數字化提升企業管理與服務能力。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提供的數據,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1.3萬億元;從構成規模看,數字產業化規模為6.4萬億,佔比20.4%,而產業數字化規模為24.9萬億,佔比79.6%;從增長貢獻看,2018年,產業數字化對數字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86.4%。因此,傳統產業成為數字技術應用、創新的重要場景,以數字產業化形成的能力,支撐產業數字化的轉型升級,成為數字經濟重要的發展方式與空間,併成為經濟復甦與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二、產業數字化目標與路徑

產業數字化轉型的目標是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實現產業全要素、全過程和全決策鏈的數字化,並以數字資產管理為基礎重新定義產業組織與治理結構,實現產業鏈業務協同與精準管理,從而通過價值再造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促進產業持續增長。研究表明,產業數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增長0.5%至0.62%。

1.從物理資產管理到數據資產管理。產業數字化是將數據資產作為企業新的生產要素進行管理,通過數字孿生,實現將企業在物理世界的實體在數字世界的完整映射,由此模擬並形成對物理世界的指導。加強數據資產管理成為數字化轉型中企業的共識,一方面數據資產的應用範圍已經從傳統的企業內部應用為主發展為支撐內部和服務外部並重。“數據即資產”的理念被廣泛認可,挖掘和釋放數據價值、擴展數據應用和服務成為企業經營中的重要動力來源;另一方面,圍繞數據的採集、篩選、加工、存儲、應用等各環節進行規劃,基於數據加工的全鏈條進行數據資產治理體系建設,提高數據資產價值成為重要任務,針對數據資產的管理也呈現出運營化發展趨勢。

2.從企業數字化到平臺賦能的產業鏈協同。隨著企業數字化推進與深化,企業從管理數字化向服務數字化升級轉換,從而對全產業鏈數字化提出新的需求,以實現產業鏈上下游的整合與協作。在政府、互聯網企業及產業核心企業的推動下,在交通、能源、醫療、零售等領域逐步形成了行業性或區域性的產業數字化平臺,平臺通過匯聚共享設計、生產、物流等製造資源,有效整合了產品設計、生產製造、設備管理、運營服務等數據資源,開展面向不同場景的應用創新,拓展產業價值空間,從而通過平臺賦能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推動產業的整體數字化能力形成和協同發展。

3.從生產驅動到消費者為中心的價值創造。數字經濟環境下,傳統產業的價值鏈中以供給為導向的業務模式逐漸轉向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的價值創造模式。企業數字化在支撐企業優化生產的基礎上,實現與消費端更有效的連接與互動,依託大數據精確掌握消費端需求,通過智能製造,以柔性化生產有效滿足消費端個性化需求,並通過監測、整理和分析產品使用中的數據提高企業服務附加值,構建起產品全生命週期的服務體系。基於數字化的價值創造,使企業重構形成製造業價值鏈增值環節和服務業價值鏈增值環節的融合型產業價值鏈。

三、產業數字化現狀與問題

近年來,國內政府非常重視數字經濟的建設,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浙江杭州,以數字經濟為“一號工程”,並提出了打造數據經濟第一城的目標,以人工智能引領雲計算與大數據、數字內容、視頻安防、信息軟件、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等優勢產業發展,並大力發展5G商用、集成電路、區塊鏈、量子技術、物聯網等新興產業,推進場景應用,增強了區域數字經濟發展支撐力。2018年,杭州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萬億元,增加值為3356億元,增長15%,佔杭州市GDP的比重達24.8%。

同時,杭州市大力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促進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加大數字化改造力度,組織實施300個以上工業物聯網試點示範項目,實施“機器換人”重點項目490個,工業機器人推廣應用2209臺;企業上雲4萬餘家。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打造一批“無人工廠”和“無人車間”,大力推廣協同製造、服務型製造、個性化定製、全生命週期管理等“互聯網+製造”新模式。

雖然國內在數字產業方面發展方面已形成規模效應,產業數字化也取得初步成效,但產業數字化在數字經濟的比重上仍顯不足,產業數字化推進力度有待加強,數字產業的優勢未能有效轉化為產業數字化的動能。面臨的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數字化認知侷限,產業內生動力不足。產業數字化不僅是技術變革,更是理念、組織與管理的變革,需要企業在思維意識和轉型發展上做好準備,目前傳統產業仍普遍存在認知與動力方面的不足,具體表現為產業數字化是長期過程,企業經營者迫於成本與效益壓力,難以保持長期投入的決心與信心;相對應的,企業基礎信息化程度普遍偏低,數字資產積累薄弱,數據管理與應用能力不足;另外,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缺乏相關諮詢與方法論支持,人才、組織與制度保障方面準備不足,從而難以達成預期效果,未能發揮應有的價值,從而影響了企業數字化的動力。

2.數字產業供給不足,產業數字化能力有待形成。無論從雲計算、物聯網、基礎通信等信息基礎設施條件,還是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產業的發展水平,我們都具備一定的優勢,但數字產業所形成的能力未能有效的對接與轉化為產業數字化的發展條件,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未能實現充分融合。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仍缺乏智能技術、工業軟件、操作系統、嵌入式芯片、開發工具等核心數字技術的供給,同時也缺乏有能力承擔集戰略諮詢、架構設計、數據運營等關鍵任務於一體的專業服務商支持,從而限制了產業數字化能力的快速形成。

3.數字鴻溝顯著,產業協同水平偏低。傳統產業數字化發展存在不均衡不協調的問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相關產業間、產業與管理部門間均存在顯著的數字鴻溝,由於信息不對稱,導致產業鏈間的資源共享與業務協同的效率低下、成本趨高。而與我們信息基礎設施條件與互聯網發展水平向對應的,產業數字化賦能平臺的打造尚處於起步階段,產業鏈相關數據資源難以實現有效整合和社會化開放服務,這在很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產業數字化均衡與整體的發展,難以發揮產業協同效應和增長動力。

4.評價標準缺乏,產業數字化指標體系有待完善。目前產業數字化指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產業數字化投入方面,含百人信息技術人員數量、企業百人擁有計算機數量、信息化投入佔企業經營收入比例;二是產業數字化應用方面,含企業使用信息化進行購銷存管理的普及率、企業生產製造管理的信息化普及率、企業使用信息化進行物流配送管理普及率。硬件配置、人員數量等指標,這些指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產業數字化投入和信息化程度,但無法有效反映產業數字化的成熟度與能力水平,從而難以量化反映產業數字化的成效與差距,阻礙了政府部門相關扶持政策的制訂與出臺。

四、產業數字化對策與建議

從政府開創意識、數字產業發展基礎以及信息基礎設施條件等諸多方面看,我們都已具備良好的基礎環境,完全有條件也有迫切需求來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促進傳統產業升級並重塑活力。針對上述面臨的問題,我們的對策與建議如下:

1.突破認知侷限,提高產業數字化原動力。一是組織數字技術企業對傳統產業進行宣傳、交流與培訓,普及與提升傳統企業經營者數字化思維意識與技術水平,突破認知侷限。二是建立產業數字化的試點示範,樹立標杆企業,推動傳統企業的對標學習,提升企業管理者數字化思維意識。三是培養具有跨界合作能力的人才,支持企業引進產業數字化人才,通過相關部門整合政府和社會培訓教育資源,協助企業開展產業數字化人才培養工作,並對企業現有技術骨幹進行數字化能力培養。四是對企業數字化轉型給予政策扶持,政府首先要按照數字化轉型發展需求來完善自身職能,健全體制機制,並通過企業數字化量化評估,建立產業數字化的資金激勵政策,適度降低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成本壓力,提高產業數字化轉型動力。

2.融合數字產業,提升產業數字化創新能力。一是以建立數字產業創新平臺為載體,實現數字產業高效對接傳統產業,通過產業融合,提升傳統產業數字化的技術創新能力,同時重視基礎理論與方法論研究,提升產業數字化的組織與管理創新水平。二是聚焦未來網絡、邊緣計算、泛在人工智能、泛在信息安全、無障感知互聯、智能製造與機器人等重點領域,實現產業數字化關鍵技術攻關,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攻關專項和示範應用工程,支持企業建立高水平的企業技術中心,推進數字技術原創性研發和融合性創新。三是加強產業數字化自主技術的知識產權保護,指導企業建立知識產權管理措施,健全知識產權相關法規制度和司法體系,為產業數字化保駕護航。

3.打造數字化賦能平臺,構建產業數字化生態體系。一是按照數字閉環、業務閉環等發展戰略來推動數字化轉型升級,通過政府部門政策支持,推動社會化投資建設,發起產業核心企業、互聯網企業和數字技術企業共同參與,以產業融合發展為目標建立產業數字化賦能平臺,實現產業相關數據資源的互聯融合與開放服務,從企業自身數字化向全產業鏈數字化發展,發揮協同效應與整體價值。二是結合國家戰略與區域產業特點,重點扶植交通運輸、醫療衛生、文化旅遊、能源等重點產業構建數字化賦能平臺,以形成相關產業相互融合、協調發展的全新數字化生態體系。

4.完善數字化指標體系,建立產業數字化評價標準。產業數字化的價值主要體現在驅動產業效率提升、推動產業跨界融合、重構產業組織競爭模式以及賦能產業升級四個方面。效率提升是基本前提,跨界融合是必要條件,競爭模式重構促進了動力機制的構建,產業轉型升級是根本目標。因此我們建議,從這四個方面著手,建立指標體系來描述產業數字化水平。一是驅動產業效率提升指標,包括企業數字技術應用程度和覆蓋率指標、企業根據業務建立數據科學模型的維度和顆粒度指標等,其中企業數字技術應用程度和覆蓋率指標可以反映企業對生產過程信息的智能化、定製化程度,而企業提升數據科學模型的維度和顆粒度,則可大幅提升產業效率。二是推動產業跨界融合指標,包括數字技術推動企業間交易成本變化率指標、企業間數字化合作情況指標、企業上下游產業鏈數字技術覆蓋率指標等,可有效衡量產業數字化生態發展情況。三是重構產業組織競爭模式指標,包括核心企業用戶價值指標和技術共享指標等,產業數字化轉型降低了信息不對稱對要素流通的約束,用戶價值成為引導生產要素配置的核心指標,在價值端和供給端之間發揮核心樞紐的作用,此外,核心企業還需要不斷更新生態內部所共享的重要技術,促進參與者創造碎片化價值以及業務之間的協同。通過該項指標不斷提升產業數字化水平。四是賦能產業升級指標。包括全生產要素數字化覆蓋率、數字化轉型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的百分比等,數字技術不僅增強了企業之間的連接,而且促進了用戶與企業之間的互動,提高了供需之間的連接和匹配,明確了產品製造和創新的方向,有助於降低企業的試錯成本,進一步破除低效、無效供給。作為核心生產要素,數據在驅動產業效率提升的同時,優化了傳統生產要素的配置,提高了全要素生產率,這項指標可以更精準反映數字化對產業重塑的影響。


總體而言,我們應發揮在數字經濟中的先發優勢,在數字產業集群的基礎上,鼓勵並推動數字產業賦能產業數字化轉型,推進一批示範試點,建設一批平臺載體,完善一批信息設施,創新一批制度供給,為數字產業拓展產業數字化的應用空間,構建產業數字化生態體系,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傳統產業賦能,並推動數字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從而真正實現數字經濟國家戰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