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設交趾省二十一年,為何最終放棄了安南?

唐代之後,都城變遷,疆域版圖也隨之變遷,交趾以唐為界,前為郡縣,後為藩國。

夏商周三朝,華夏文明處於河流定居時代,而交趾所在仍處於蠻荒地區。河流定居時代,人類文明社會在溫帶的大河流域沖積平原興起,定居下來並進行農業生產。這個時代,人類文明社會進行土地開發的工具僅僅為木石工具,金屬工具使用率不高。

交趾距離文明區域較遠,文明社會的技術擴散尚未抵達。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使用開始日漸普及。人類文明社會進行土地的開發能力不斷提高,文明社會的活動區域也不斷對外拓展。秦國在關中使用鐵金屬工具進行土地開發和灌溉網建設,逐漸強盛起來。

戰國時期,列國爭霸。秦國攻滅成都平原的古蜀國。公元前257年,古蜀國末代王子蜀泮率領其族民,向南逃亡,到達交趾,建立了甌雒國,自稱安陽王。秦國一統六國後,建立大一統的秦朝,並向百越地區用兵移民,設立了三個郡,交趾歸屬象郡管轄。

漢朝時期,交趾地區得到開發,正式設立交趾郡。自漢朝直到唐朝,交趾或是為郡縣,或是為州縣。一直歸屬於文明中心長安或是洛陽所統御。這種統御方式,就是以點控面的形式。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的開發極為有限,而紅河流域更是如此。

明朝設交趾省二十一年,為何最終放棄了安南?

唐代之前,南方地區,多為丘陵地形,能夠得到有效開發的地區僅限於紅河流域沖積平原所在。除了紅河流域沖積平原,其它的交趾各地都是一片蠻荒,分佈著許多落後的部族。交趾的經濟能力,無法抵禦長安或者洛陽的統御。

直到東漢時期,金屬冶煉業不斷髮展,鋼鐵產量上升,造價下降。包括交趾在內的整個南方丘陵山地都能夠得到有效的開發。這種開發一直持續到唐朝末年。隨著交趾地區的開發,交趾地區的部族有了反抗文明中心統御的能力。

東漢時期,交趾所在地區,距離紅河流域較遠的日南郡,被佔族人所佔領,並不斷向南開拓疆土,建立了占城國。以點控面的統御能力喪失,紅河流域無法統御整個交趾所在。東漢要統御交趾,就得調到荊州的兵力,勞師遠征,不得不放棄。

唐朝之時,交趾地區所在部族常常外引南詔兵,與唐朝對抗。唐朝中後期,交趾所在行政建構為安南都督府以及靜海軍節度使轄區。唐朝崩潰後,各個割據勢力也紛紛建國。交趾地區歸屬南漢國,不久,也脫離南漢國,建立吳朝。雖然未建國,也未使用年號,一直臣屬於中原大國。

明朝設交趾省二十一年,為何最終放棄了安南?

宋朝建立後,交趾地區經歷了幾個朝代更迭,但並未立國。宋越戰爭之後,宋朝冊封交趾李朝國主為交趾郡王。雖然在明朝時期出現波動,但時間短暫,明朝在交趾設交趾省,進行郡縣式的行政管轄,只有二十一年的時間。

也就是說,交趾作為藩屬地區,從五代起,一直持續到清朝,並在清朝時期正式建立越南國。清朝與西方列強法國發生鎮南關之戰,清朝不敗而敗,從而喪失了對交趾地區的宗主地位。西方殖民體系瓦解後,越南國獨立,成為了現代國家。

明朝都南京,交趾為郡縣,明朝都北京,交趾為藩國。

行省是行中書省的簡稱,是元朝時期的地方一級行政機構。到了明朝,行中書省的權力被一分為三,分為: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查使司,督指揮使司。在行政上,交趾地區被稱為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下設十五府、三十六州、兩百餘縣。

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相當於省一級的行政機構,將交趾納入了和內地一樣郡縣模式的直接管轄,而不是藩屬。明朝建都南京,南京地處於政治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新崛起的文明中心江南所在,其有能力統御交趾地區。

明朝設交趾省二十一年,為何最終放棄了安南?

明朝將交趾地區撤藩設省,看似是在黎朝絕後的情況下,順天意民意所為,實際上在撤藩後,交趾地區反抗勢力十分龐大。這些反抗勢力的信心來自於其歷史,曾在對抗蒙元的戰爭中取得了勝利。

然而,元朝都城在大都北京,北方兵不適應雨林氣候,南方兵是南宋降兵,普遍厭戰。而蒙元統御天下,依靠的卻是北方兵。到了明朝,都城在南京,明朝崛起和統御天下的力量所在,是南方兵,根本不懼雨林地區作戰,交趾地區的第一波反抗力量很快就被絕對的力量給撲滅了。

隨著明朝帝都遷往北京,軍事力量逐漸投入草原,明朝統御天下的重心也隨之改變。對於交趾地區不斷的反抗,明朝出動的兵力越來越少了,朝野臣民對於交趾地區的得失越來越消極怠工了。

這一點似乎很難說明因果,遷都北京之後,明朝對於交趾地區的反抗,就類似於元朝的添油戰術了,陷入了叢林戰的泥淖之中。從北方調兵南下,軍事成本太大了,無法一次性,持續性地出動龐大的軍事力量,以精兵強將彈壓交趾地區的反抗,使得交趾地區成為了帝國流血的瘡口。

明朝設交趾省二十一年,為何最終放棄了安南?

都城遠近,交趾需要負擔的行政管轄成本不同,對交趾當地經濟有很大要求。

明朝定都南京,交趾地區要負擔的行政管轄成本是比較低的,僅僅從賦稅的轉運一項就可以看出端倪。賦稅轉運到南京,除去運輸成本,賦稅尚有盈餘。若是運輸到北京,交趾地區的賦稅或許還不夠運輸成本。

明朝遷都北京後,明朝官吏在交趾地區的賦稅明顯加重。有一些史料記載,說的是馬騏,作為明朝的中官太監,受朱棣之命,督辦交趾地區的金銀、海珠貢賦。這名叫馬騏的中官在交趾地區橫徵暴斂,致使交趾局勢糜爛。

馬騏橫徵暴斂的說法,開始於永樂十九年,而正是這一年,明成祖朱棣正式將帝都遷往北京。明仁宗即位後,就專門發詔書,要求“各處閘辦金銀課”及“交阯採辦金珠香貨之類”悉皆停止,差去內外監督官員限十日內起程回京,不許託故稽留,虐害軍民。

由此可見,明朝帝都遷往北京後,交趾地區根本承擔不起貢賦。明朝之所以放棄對交趾的行政直轄,這一點很關鍵。

明朝設交趾省二十一年,為何最終放棄了安南?

屏護廣州賦稅重地,有海南島,交趾得失,不構成戰略防禦需要。

明朝將交趾地區撤藩設省,並非是一時的衝動,或許朱棣個人對帝王功業的需要。唐朝中後期,南方地區得到開發,商品糧大量湧現,使得南方人口能夠進入手工業生產領域,推動了工商業的發展。

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南方的港口城市也迅速崛起,海上絲綢之路取代陸上絲綢之路,成為了古代中國最重要的對外窗口。廣州就是這樣的一座港口城市,是唐宋元明清五朝的賦稅重地。這樣的賦稅重地就遭到了交趾地區的侵擾。

宋朝為了防備交趾,在海南島以及雷州半島設立了“軍”這個特殊的行政單位,以屏護廣州。元朝末期,中原大亂,安南乘機發兵攻入思明路永平寨,超越元代定界銅柱兩百餘里,霸佔了丘溫、慶遠等五縣。

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勒令安南退還,然而安南稱兵抗命。朱元璋令沐英為將,從雲南領兵進入交趾地區,才迫使安南國撤兵。從這個事件就可以看出有海南島以及廣西在,完全可以屏護廣州。在行政結構上,宋元雷州半島也一直隸屬於廣西,而不是廣東。

明朝設交趾省二十一年,為何最終放棄了安南?

到了明朝,交趾地區從安南國變成了交趾布政司,雷州半島和海南島才轉而隸屬於廣東。這樣的行政佈局,就是從國土戰略安全上考慮的。

古代中國,每一個納入中原王朝直接的行政管轄的地區,都有著屏護賦稅重地,構建國土戰略安全的因素。如雲南,元明兩朝都將其納入行政管轄,就是因為在唐宋之時,南詔或者大理有了威脅成都平原這個賦稅重地的力量。

明朝征討安南,就有這樣國土防禦的因素在。畢竟雲南在明朝初期也並不是很穩定。隨著朱元璋將大量的人口遷徙到雲南,加上有沐英世代鎮守,雲南才安定下來。到了朱棣手裡,彈壓交趾地區的反抗,廣西、雲南、廣東三路並進,雲南兵力雖少,參與叢林戰的軍事力量卻是最強。

隨著雲南的穩定,交趾地區對於構建國土安全的戰略需要,就不重要了。

紅河三角洲人口增長較為強勁,土地開發對農業技術的要求不高,交趾無法輸出耕地。

明朝將交趾地區納入行政管轄,輸出的人口只有八萬。這個八萬,還是明宣宗放棄對交趾地區的行政直轄後,撤出的人口,而不是朱棣時期遷入交趾地區的人口。二十一年的行政直轄,人口肯定是有所增長的,可見當初遷入交趾的人口規模有多小。

明朝設交趾省二十一年,為何最終放棄了安南?

一個地區是否有利於人口遷入,就在於當地是否有經濟上的開發潛力。雲南有,交趾卻沒有。雲南的地形,高原谷地、山地丘陵縱橫,要進行開發,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率,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那麼對於中原王朝的移民就有了需要。

這些移民會帶去先進的農業技術,可以給雲貴高原帶來大量的梯田,或是發展山區茶葉種植。勞動力與農業技術,正是當地需要的。移民並不會與當地民眾發生經濟上的衝突,在經濟上互補性非常大。

交趾地區,背山面海,從長山山脈注入南海的小水系不計其數,帶來的是一個個的沖積小平原,土地肥沃。其中,紅河三角洲河網縱橫,最有利於農業生產。直到現在,北越有七成的農業和八成的工業都集中在紅河三角洲。

這樣的地理環境,本是文明的興起之地,只是因為受到熱帶雨林氣候的影響,無法對付病蟲害和雜草樹木的過度生長。鋼鐵農具普及後,人工砍伐效率就高,不必過多依賴耕作技術,就能獲得很高的糧食產量,從而加快其人口的增長。

交趾地區,對於中原移民並沒有技術上的需要。中原移民遷徙過去,無法通過先進的農業技術開發出更多的耕地,與當地民眾並沒有經濟上的互補,只有競爭。

明朝設交趾省二十一年,為何最終放棄了安南?

對海上絲綢之路的保護,決定著交趾地區是郡縣或是藩國。

唐朝中後期,隨著冶煉業發展,鋼鐵產量和質量上升,造價進一步降低。人類文明社會開發耕地的能力也不斷提高,以往不能開發的山地丘陵、凍土硬土,都具備了開發的價值。人類文明社會活動區域的擴大,帶來了不同地區農作物的傳播。

生產工具的進步,使得耕地開發規模越來越大,糧食產量不斷上升,勞動力使用則不斷減少,大量的人口在商品糧出現後,湧入了手工業生產,帶來了工商業的發展和航海技術的進步,並進一步地推動著海洋貿易的興起。

工商業的繁榮,需要大量的貴金屬。而宋元時期,貴金屬短缺,嚴重依賴紙質貨幣的使用,或是交子會子,或是寶鈔。紙質貨幣並不像貴金屬那般能夠保值。在資本尚未成形之前,手工業尚未發展成為大型的手工工場,超前的金融發展很容易引發通脹。

手工業,對於勞動力的使用量遠遠超過現代工業。手工業能夠容納大量的人口就業,並且手工業作坊越是集中,容納的人口就越多。那些手工業作坊集中,規模龐大的地區,會成為人口的匯聚之處,地價和房價會不斷上漲。

這樣一來,大量的社會資本就流入了不斷推高的地價和房價之中。掌握著這個地區的土地和房產的那些人,手中就會大量持有貨幣。這些貨幣,實際上並沒有多大的實際價值,無法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

明朝設交趾省二十一年,為何最終放棄了安南?

這些貨幣的價值是人口集中所帶來的,並不是社會生產能力帶來的。這些沒有實際價值的貨幣,加快了土地兼併的過程。許多農民一輩子耕作所帶來的糧食收益,可能還沒有耕種的那一塊地值錢,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

宋元明清四朝都面臨著這樣的社會問題,所以不得不對工商業的發展做出各種各樣的限制。靠賣地賺錢,而不是靠賣糧食賺錢,使得太多的土地流入了商業領域,降低了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業生產一旦崩潰,無數的錢財買不到一口飯,繼而引發災荒。

為此,宋元明清四朝,既需要貴金屬輸入,以促進工商業貿易的繁榮。又不得不禁海,控制貴金屬的流入,防止手工業作坊過於集中。對於海上絲綢之路的維護,就非常糾結了。貴金屬流入過少,要保護海上絲綢之路,流入過多,又要禁海。

元明清三朝初期,經歷了戰火,急需貴金屬流入,以便商業的流通能拉動社會的快速發展,恢復戰爭帶來的創傷。這個時候,不僅鼓勵海洋貿易,還全面為海上絲路護航。處於戰亂之時,很多民眾囤積貴金屬,這個時候對貴金屬的需求量也很大。

明朝設交趾省二十一年,為何最終放棄了安南?

所以,元明清三朝前期以及末期,都是海上勢力崛起的時期。就說明朝,明朝前期有鄭和下西洋,明朝末期有鄭芝龍這樣的大海盜。鄭芝龍的崛起,就是在大量貴金屬輸入明朝的情況下,控制了海上絲綢之路,從中收取高額的保護費。

元明清三朝前後期,是中原王朝與交趾地區衝突最大的時期。在需要保護海上絲綢之路的情況下,將交趾撤藩設省就非常有必要了。這兩個時期,不僅對交趾,對整個東南亞都有著這樣的需要。元明清三朝都無一例外地在前期對東南亞各國用兵了,這與漢唐之時,為了保護陸上絲綢之路,漢唐不斷對西域用兵的情況是一樣的。

元朝國運不到百年,治世非常短。在前期,對交趾、占城、爪哇用兵,就是為了保護海上絲綢之路。後期,中原糜爛,戰亂時期,元朝又恢復了這樣的國策。元朝末年,安南國攻陷思明路永平寨,實際上是為了自保。除此之外,元朝直到滅亡,環南海的許多島嶼反而在不斷增加駐軍。

交趾地區在明朝前期撤藩設省,後來又恢復藩屬,都是伴隨著對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視程度波動的。交趾地區撤藩設省,是永樂五年,也就是1407年,而這一年也是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歸來的時候。

明朝設交趾省二十一年,為何最終放棄了安南?

除了將交趾撤藩設省,建立交趾布政司納入直接的行政管轄之外。明朝在爪哇設立了舊港宣慰司,在緬甸設立的宣慰司就更多了。這些舉措,幾乎是同步的。宣慰司,這個行政機構創立於元朝,是行省與路之間的一個機構。

宣慰司起著上行下達的作用,據元史記載:"宣慰司,掌軍民之務,分道以總郡縣,行省有政令則佈於下,郡縣有請則為達於省。" 到了明朝,宣慰司成為了管轄少數民族地區的一個行政機構,相當於雲貴地區的土司。

交趾在藩國與行省之間的切換,並非是特殊的存在。明朝內地經濟發展情況不同,對海上絲路的重視程度也不同。明朝中期,財政日益緊張。到了嘉靖皇帝時期,又有重視海上絲路的動向。公元1530年,明朝屯兵鎮南關,安南國請降,從屬國降為屬地,改其十三道為宣撫司。這是交趾再次屬明的歷史時期。

嘉靖中興明朝,在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的跡象後,海上絲路又被放棄經營了。安南國半獨立半行政管轄的狀態一直維持到明朝覆滅。清朝前期,也曾數次對交趾以及緬甸用兵,其目的就是為了打通茶馬古道,保護海上絲路。

明朝設交趾省二十一年,為何最終放棄了安南?

綜上所述:明朝如何管轄交趾地區,撤藩設省,還是廢省置藩,根源於明朝帝都的位置,決定於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衰。

首先,唐代之後,技術擴散之下,交趾地區經濟發展快速,人口保持著強勁的增長。這使得交趾地區有能力抗拒文明中心帝都的統御,而中原王朝對於人口增長強勁的地區,沒有了人口輸出的需要。交趾地區有了長期作為藩屬存在經濟條件。

其次,元明清三朝,帝都都在北京,從行政管轄成本以及國土安全戰略構建兩個方面看,交趾既不能為中原王朝提供賦稅,也不能屏護中原王朝的賦稅重地。交趾地區具有長期作為藩屬存在的地理條件。明朝短暫地定都南京,也是交趾短暫地撤藩設省的歷史時期。

再次,對外商路是一個帝國繁榮的根本力量所在。不管交趾地區作為藩屬存在的條件有多好,納入行政管轄的成本有多高,只要海上絲路需要,交趾隨時都有納入行政管轄的可能。

最後,農業社會不斷向工業社會演進的元明清三朝,對於海上絲綢之路的需要,隨著國內貴金屬的流通量而波動。海上絲綢之路,也因此興衰不定。交趾地區與中原王朝的關係也因此非常不穩定。

明朝設交趾省二十一年,為何最終放棄了安南?

古代中國的版圖,有著每一個歷史細節,每一寸疆土的存在都有其重大的意義,都非常地重要。疆域的變遷,不是帝王個人的喜好,而是國家對安全和經濟需要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