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肿援湖北医疗队归来!有人靠止痛片、安眠药坚持了两月

中肿援湖北医疗队归来!有人靠止痛片、安眠药坚持了两月

4月22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援助湖北疫情防控医疗队16名队员返院后收到热烈欢迎。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南都讯 4月22日上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援助湖北疫情防控医疗队16名队员结束了为期14天的隔离休整期,正式返院。在61天的援鄂期间,这批队员们一直坚守在ICU一线,防护装备带来的压伤、疼痛、不适,就用止痛片来解决;为保持工作状态,队员们用安眠药物来保障睡眠。

“我怕来不及,我要抱着你”

中肿援湖北医疗队归来!有人靠止痛片、安眠药坚持了两月

医院为医疗队员颁发印有照片刻有名字的抗疫英雄奖杯。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接载队员们的返程车刚停稳,在医院等候多时的家属、朋友、同事不约而同地为队员们送上了热烈的掌声。医疗队员们挥舞着手中的旗帜依次走下了车,“我们回来了!”久违的回家感觉让队员们难以压抑内心的激动,纷纷与家属家属、朋友、同事来了个亲切的击掌、拥抱。

欢迎仪式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党委书记武少新主持,他表示,医疗队秉持国家队崇高的职责与使命,带着“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信念与承诺,在武汉解封之日方才撤离,在顽强坚守中拼尽全力,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生命赞歌,让党旗在疫区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医疗队队长、中肿ICU主任娄宁告诉记者,在刚刚抵达湖北时是最艰辛的时段。整个医疗队和其他兄弟医院的医护人员一共57人,支撑起了病区最初的运转。“按照规定,医生应该是6个小时一班,护士4个小时一班,但初期的医护力量不足,我们只能是连轴转,持续战斗。”

随着来自内蒙、广西驰援的ICU队伍陆续抵达,情况才根本性改观。

“‘家国情怀’一直激励着我们!”

中肿援湖北医疗队归来!有人靠止痛片、安眠药坚持了两月

活动现场布置的展板记录了队员在湖北奋战的感人瞬间。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娄宁作为队员代表,向医院和在武汉一起战斗过的队员们表示感谢,他发言表示:“我们只是一群普通的医务工作者,但心中的“家国情怀”一直激励着我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大家承受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克服心理上的焦虑,每一位医疗队员都可敬、可爱,令人感动。”

本次归来的医疗队员,分别来自中心的重症医学科、手术麻醉科、鼻咽科。作为坚守到驰援抗疫最后一刻的中山医人,在到达湖北武汉之初,他们便被委以重任,担负起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的重症病房救治任务。在两个月的救治工作中,病区医疗队一直坚守在疫情防控最前线,由于病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病情危重、易变、复杂,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的发生,队员们需要连续保持高度紧张的战斗状态,每天都在上演与死神的抢夺战,前后共参与收治了96例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并凭借着中肿人技术过硬的专业功底和大爱无疆的医者担当,陆续让一位又一位的重症患者转危为安,在救治的同时保持医疗队“0感染”的成绩,获评“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

仪式现场,中心为每位医疗队员颁发了印有照片刻有名字的抗疫英雄奖杯,以此对他们的出色表现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感谢。

无惧风雨是这样的你我

中肿援湖北医疗队归来!有人靠止痛片、安眠药坚持了两月

领导为医疗队员颁发印有照片刻有名字的抗疫英雄奖杯。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中肿援湖北医疗队归来!有人靠止痛片、安眠药坚持了两月

活动现场表演舞蹈《这样的你我》。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多少亲人的期盼,多少爱人的嘱托,迎风前行守护万家灯火,无惧风雨是这样的你我……”当现场响起这首由中山大学十家附属医院的党团青年医务志愿者共同演绎的抗疫励志歌曲《这样的你我》时,现场的气氛再一次被推向高潮。

回首两个多月的抗疫征程,中肿医疗队内发生了许多的感人故事:汇聚力量创造生命奇迹的队长、支部书记娄宁主任医师;到了武汉才告诉老妈自己在战“疫”最前线的顾葆春副主任医师;见招拆招,迎难而上的李欢医生;用专业诠释着温暖的曹训医生;把中肿的心理纾缓治疗带到战疫一线的谢海彪;坚守最后的战场,做24小时戒备哨兵的黄小玲;把精细化优质护理带到前线的侯兵兵;竭尽全力为患者带来希望之光的准爸爸队员杨永刚;女儿出生俩月就奔赴前线的林志远;抱着“不仅仅是来支援,也是来学习”的精神小伙叶赐君;“越磨砺,越坚韧,越闪亮”的王娟;逆风飞翔的姑娘董强梅;驰援家乡的湖北恩施小伙彭三鑫;饱含感恩之心、细致照护患者的魏川;愿做一缕阳光的90后客家男孩池千勉;信心满满打“怪兽”的汤德智…………

中肿援湖北医疗队归来!有人靠止痛片、安眠药坚持了两月

每位医疗队员获颁印有照片刻有名字的抗疫英雄奖杯。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长徐瑞华满怀欣慰地讲到,75天前,农历正月十四,正是全国抗疫形势最严峻、医疗防护条件最艰苦、武汉人民最需要支援时候,中肿援鄂医疗队第一时间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主动请缨,闻令即行,誓师出征,将中肿设备、中肿技术、中肿精神带到对口支援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ICU,在那里创造了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高、成功脱机率高等一个个生命的奇迹。寄语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各位医疗队员们能够将前线所学的技术、积累的经验传递到日常岗位工作中,投入到中心常态化的疫情防控中,为就诊患者、师生员工提供更加坚实的安全保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