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野八兵團,麾下猛將雲集,炮擊英艦"紫石英號",解放南京。

在第三野戰軍的4個兵團中,7兵團戰績顯赫、功勳卓著,9兵團砥柱中流、備戰攻臺,10兵團浴血淞滬、遺恨金門,而8兵團是最不出名的一個,很少被人關注。雖然這個兵團知名度最低,且存在時間較短,卻猶如流星劃過天宇,瞬間照亮整個夜空。


兵團組成,陣容強大

1949年2月,華東野戰軍改稱第三野戰軍,原各縱隊整編為軍,分屬4個兵團。其第8兵團由第24軍、25軍、26軍、34軍組合而成,共12.7萬餘人。以華東野戰軍機關一部為基礎在徐州城原劉峙公館組成8兵團領導機關,兵團司令員陳士榘、政委袁仲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江渭清、參謀長何以祥。第24軍,由原6縱改編,軍長王必成、政委廖海光,下轄第70、71、72師;第25軍,由原7縱改編,軍長成鈞、政委黃火星,下轄第73、74、75師;第26軍,由原8縱改編,軍長張仁初、政委王一平,下轄第76、77、78師;第34軍,由江淮軍區2個旅和淮海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軍何基灃部組成,軍長何基灃、政委趙啟民,下轄第100、101、102師。

華野八兵團,麾下猛將雲集,炮擊英艦

◆開國上將 陳士榘

陳士榘是湖北荊門人,革命意志堅定,一生追隨毛澤東。華東野戰軍由華中新四軍和山東八路軍組成,陳士榘為山東方面的代表人物之一。解放戰爭時期,曾擔任過華野參謀長、第3兵團(即陳唐兵團)司令員等職,謀劃全面,行事穩健,具備組織大兵團作戰的指揮能力。建國後,陳士榘長期擔任解放軍工程兵司令員,是我國當代國防工程的奠基人,為新中國導彈、核武器基地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將軍銜。

華野八兵團,麾下猛將雲集,炮擊英艦

◆1949年4月27日,陳士榘(右二)在起義的國民黨軍“永綏”艦上視察,右一為林遵。

袁仲賢是湖南長沙人,資格相當老,1924年入黨,黃埔一期,調8兵團前為華東軍區副參謀長,為人忠厚,政策水平較高,與陳士榘合作融洽。建國初期,袁仲賢轉入外交戰線,出任駐印度大使、外交部副部長。1957年因病去世,年僅53歲,周恩來親自為他執紼起靈。

江渭清和何以祥也都是華野響噹噹的人物,江渭清少年投身革命洪流,曾負傷8次,先後在新四軍6師、華野6縱工作,和“虎將”王必成一起把24軍(6縱)帶成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老虎軍”。建國後,他轉入地方工作,長期擔任省委第一書記,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何以祥是華野3縱第一任司令員,該縱爆破攻堅能力是華東我軍最強。因1947年華野各縱編成時,首任司令員在1955年授銜時多為上將、中將,何以祥卻僅為少將,長久以來被認為授銜過低而爭議頗多。

華野八兵團,麾下猛將雲集,炮擊英艦

◆8兵團政委袁仲賢。

8兵團的4個軍中,24軍、25軍和34軍前身都算是新四軍系統,24軍和25軍具有一定的紅軍基礎,擅長野戰穿插,富有突擊精神。26軍出自魯中八路軍,戰力強悍,善於攻堅和防禦,有“攻堅豹子軍”的美稱。24軍70師、25軍74師、26軍76師為三野和8兵團的主力師,24軍72師、25軍73師、26軍77師、78師戰力都不弱。34軍較為特別,其100師前身為起義的國民黨軍77軍132師,參加過1933年長城抗戰。1937年盧溝橋事變,132師師長趙登禹將軍壯烈殉國。1948年11月8日,該師同59軍2個師共2萬餘人在何基灃、張克俠的組織領導下,毅然擺脫了國民黨軍的歧視和控制,在徐州以北賈汪地區運河前線光榮起義,為淮海戰役立下頭功。

8兵團領導機關編成後,迅即從徐州乘車南下,一路經固鎮、蚌埠、臨淮關、明光、滁縣、六合、天長等地,於4月5日進駐江蘇揚州,準備參加渡江作戰,所屬各軍此前已陸續進至沿江一線。


橫渡長江,解放南京

根據總前委制定的《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和三野渡江作戰命令,8兵團在渡江作戰序列中劃入東集團,東鄰10兵團,西接9兵團。在戰役編組上,為更好地發揮各部隊的特長,8兵團的24軍、25軍分別調歸7、9兵團指揮,熟悉蘇南的9兵團20軍和最先進入南京、浦口對面陣地的7兵團35軍調歸8兵團指揮。這樣一來,8兵團戰鬥序列變為第20軍、26軍、34軍、35軍,除此,還配屬有蘇北警備第7旅、特種兵縱隊炮3團和炮1團一個營。兵團進攻正面江北西自安徽的金河口、全椒、滁縣,東到揚中、江都一線,江南包括南京、鎮江等敵人重點設防的城市。長達280公里的寬大正面上,敵軍共有6個軍,任務十分艱鉅。在過江後,總前委賦予8兵團的任務最初是機動作戰。

8兵團渡江作戰的實施,主要由左翼20軍和26軍擔任突破江防,右翼34軍、35軍擔任監視鎮江、南京守敵任務,爾後視情渡江。20軍在26軍一部配合下,為渡江第1梯隊,自三江營至龍稍港段強渡長江,登陸揚中,爾後再渡夾江,向鎮江、丹陽地區進攻,截斷滬寧鐵路線。26軍主力和34軍為渡江第2梯隊。

4月20日,國共兩黨和談失敗,我軍即遵照毛主席、朱總司令的進軍命令,千帆競渡,揭開了渡江戰役的序幕。當晚,中集團7、9兵團首先展開。21日晚18時,8兵團20軍第1梯隊58師、59師準備發起戰鬥。就在這時,風向突變,強勁的東北風將江面攪得翻騰起來,58師的船隻在三江營夾江裡起渡,正好處在逆風口,一時無法前進。在龍稍港附近起渡的59師,雖是順風,但因風力過大,船隻難以集中編隊。突擊團177團船隻被大風吹散,2、3營與師、團失去聯繫。但我各級指揮員迎風破浪,沉著指揮,2、3營奮力登陸,遭敵猛烈反擊,情況危急。5連指導員周文江振臂高呼:“只有前進,不能後退!”全連頑強戰鬥,固守灘頭,打垮敵人一個營的多次反擊。在我軍民協力配合下,20軍終於奪取了敵前沿陣地,按預定計劃在揚中登陸,敵人紛紛渡夾江南逃。26軍和34軍立即開始渡江。

34軍當時在揚州至儀徵段渡江,攻佔北新洲、瓜洲,直插鎮江,而後西撲南京。4月22日晚,隱蔽在世業洲江邊交通壕內的34軍主力部隊,全部以白毛巾纏左臂,登上早已集結在江邊港汊蘆葦叢中的木船和木筏,頂著四到五級的江風,在濃霧中向江南進發。軍長何基灃、政委趙啟民、副軍長饒子健同乘一船,率部南進。航行約200米時,遭遇巡江敵艦攻擊,南岸守敵隨即進行炮擊,一時炮火映紅夜空,驚濤駭浪和不時激起的沖天水柱給渡江造成極大威脅,34軍木船隊險象環生,被迫撤回已佔取的北新洲。化裝成敵軍的軍部偵察營駛抵丹徒高資登陸後,立即展開,隱蔽在京滬鐵路南側。

華野八兵團,麾下猛將雲集,炮擊英艦

◆8兵團指戰員發起渡江作戰。

在4月20日南京東、西兩線我軍大舉渡江的同時,野司命令8兵團35軍立即向三浦(江浦、浦鎮、浦口)進攻,肅清江北橋頭堡,直取南京。當晚35軍103師經過幾個小時的激戰,全殲江浦守敵。104師和105師也分別撲向浦口和浦鎮,與敵展開逐個山頭、逐個碉堡的爭奪。兩浦守敵大部被殲,殘敵倉皇過江,逃回南京。22日清晨,浦鎮、浦口全部解放,35軍將士們遙望南京,一片混亂,不少大樓硝煙瀰漫,火光沖天。

為早日解放南京,保護古城,拯救人民,35軍必須儘快渡江。4月23日黎明,103師派人四處尋找船隻,在一條小船的幫助下,往返6次,將師偵察連渡過長江,及時與南京地下黨組織接上關係,受到了廣大市民群眾的熱烈歡迎。103師偵察連是解放軍進入南京的第一支部隊。我偵察人員在下關電廠工人的配合下,將保護起來的一艘火輪升火,駛往北岸,同時還升火啟動了另外幾艘火輪投入渡運。在地下黨組織和工人群眾的積極努力下,越來越多的船隻破浪往返,使35軍的部隊順利過江。進入南京後,104師從南京左側直下紫金山、中山陵,控制了南京城東部分;103師從右側直插清涼山、五臺山等制高點,從西側控制了下關江面;105師奔向南京市中心,佔領新街口、中山門一線市區。

4月23日午夜,35軍104師312團的勇士們高舉著紅旗,跨越國府路,直插總統府,把鮮紅的戰旗牢牢插在了總統府門樓上。這真是一個歷史的時刻,國民黨反動統治宣告覆滅,一個新的時代來臨了。

南京被我解放的消息傳來,8兵團指揮部一片歡騰。陳士榘和江渭清滿懷勝利的喜悅,率兵團部抵達南京。他們跨入總統府中,看到“總統辦公室”桌上的日曆依然停留在“4月22日”的頁面上。

再看34軍,4月23日,該軍繼續南渡,船行約百米,遭4架敵機轟炸,從南京突圍的國民黨兵艦也向我發炮,我渡船各自為戰,邊打邊衝。激戰中,102師306團團長陳大海及其警衛員壯烈犧牲。距南岸尚有數十米遠時,戰士們紛紛縱身跳水,勇猛向前。至24日下午,34軍直屬隊與3個師全部渡到南岸,進抵鎮江、高資一帶,並按預定部署繼續向句容挺進。25日,攻佔句容縣城,迫降敵保安團。此時,該軍接到野司和8兵團命令:為加強南京的警備力量,第34軍立即回師警備南京。軍領導迅速研究決定,帶100師和102師日夜兼程趕赴南京,101師留守鎮江。

我軍進展迅速,8兵團部隊與攻佔鎮江、常州的兄弟部隊會合,截斷了南京、上海的交通大動脈滬寧鐵路,並對潰逃之敵展開了猛烈的追擊。根據野司的指示,20軍和26軍轉歸10兵團統一指揮參加郎廣圍殲戰。


炮擊英艦,大長志氣

在人民解放軍即將渡江之際,1949年4月20日上午,8兵團司令部正在召開渡江作戰會議,突然接到配屬的特種兵縱隊炮3團的報告:一艘英國軍艦(即紫石英號)不顧人民解放軍的警告,強行溯江而上,橫行無忌地行駛在解放軍所控制的禁區三江營江面,並與解放軍發生炮戰。

原來,在特縱各部隊正忙於進行戰前準備時,炮6團、1團、3團在當日分別向上級報告發現一艘不明外艦由東向西疾駛而來。來艦是英國皇家海軍紫石英號快速護衛艦,其任務是接替原在南京江面的伴侶號驅逐艦,執行為英國駐南京大使館擔任無線電中繼艦和運送燃油、食品等任務。由於紫石英號的航線直接威脅到了我渡江路線,還不時進行火力檢測(即開炮挑釁),早8時30分,我北岸炮1團向其鳴炮警告,艦長史基納少校命船員在後主炮塔側面展開大幅英國國旗以表明身份,同時各炮塔開始轉向我方,準備實施還擊。9時30分,紫石英號航行至三江營附近江面時,我炮3團7連見警告無效,連長便下令開火,震驚中外的“紫石英號事件”正式開始。在炮3團開火的同時,炮1團的部隊也主動投入戰鬥,轉眼間,有30多發炮彈命中了紫石英號,其中兩發75毫米炮彈擊中了艦橋,艦長史基納少校,副艦長威士頓上尉重傷,操舵兵被當場擊斃。最重要的是,操舵兵倒下時,將舵卡死,導致該艦一時失去控制,直向淺灘撞去,隨即擱淺。遭到炮擊後,紫石英號也盡力進行了抵抗,給我軍造成了一定的傷亡。見我炮火更加猛烈,紫石英號曾升起白旗,以示求和,在看到白旗後,我方停止了射擊。

大戰在即,英國軍艦竟公然挑釁,企圖阻撓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正在主持會議的8兵團司令員陳士榘、政委袁仲賢迅速交換了意見,命令前沿部隊密切觀察敵人動靜,隨時準備戰鬥。

下午13時半,三江營又傳來了炮聲。一艘英國海軍驅逐艦(即伴侶號)從南京奉命增援,它氣勢洶洶地趕來三江營,在靠近紫石英號時再次遭到我炮3團7連的射擊,中彈5發後,這艘英艦利用我方火炮射界有限的弱點,躲進我軍射擊死角猛烈還擊。英艦上配備有8門114毫米主炮,加之艦炮射速較快,迅速擊毀我7連野炮2門,我方6名炮手犧牲,1人負傷。見已壓制我7連炮火,伴侶號便靠近紫石英號試圖將該艦從泥灘中拖走。隨即我1連的3門日製105毫米榴彈炮與附近步兵部隊的37毫米戰防炮先後開火。伴侶號也集中其全部火力進行還擊,向我方陣地發射300餘發炮彈。激戰中,英艦的3座炮塔先後被擊毀,火力銳減至原來的1/4,艦長羅伯森中校負傷。鑑於解救紫石英號已無可能,再打下去只會把伴侶號也賠進去,英艦不得不脫離戰區,向長江下游駛去。在脫離過程中,伴侶號再次遭到我炮1團1營的美式105毫米榴彈炮的射擊,遂開足馬力,以27至29節的高速逃往下游,後在上海與英國遠東艦隊副司令梅登中將指揮的倫敦號巡洋艦和黑天鵝號護衛艦會合。

華野八兵團,麾下猛將雲集,炮擊英艦

◆英艦紫石英號。

20日晚,梅登中將親率倫敦號和黑天鵝號全速向長江上游馳援。21日晨,兩艦駛臨江陰。此時,江陰一線屬於我10兵團23軍的作戰地域,為支援渡江作戰,23軍的作戰地域配屬有特縱炮6團的兩個營(裝備美式105毫米榴彈炮),加上軍、師所屬的山野炮,共有75毫米以上重炮50門。在發現英艦之後,炮6團1營3連於10點左右率先開火,其它各炮乃至附近陣地上的友鄰部隊也紛紛開火。遭到炮6團射擊後,倫敦號和黑天鵝號立即動用全部火炮還擊,包括8門203毫米火炮、不少於10門的102毫米火炮及多門40毫米炮,因艦炮的射速遠高於陸炮,火力優勢非常巨大。但是英國人的射擊並不準確,倫敦號的炮彈大多越過江堤,飛向了縱深地帶,卻給這裡正在作戰前準備的23軍步兵部隊造成了巨大的傷亡。202團正在召開戰前準備會,一發203毫米炮彈飛來正好命中會場,團長鄧若波當場陣亡,另有官兵和當地群眾數十人犧牲。倫敦號隨後加大航速,在駛至北沙洲附近江面時,再次遭到我方炮火攔截。這一次參戰的是炮1團1營,該營對英艦先後發射榴彈72發,給倫敦號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失,艦橋和上層建築被破壞,艦內通訊一時中斷,艦長卡扎勒海軍上校負傷。見此,梅登中將不得不放棄救援紫石英號的企圖,在距紫石英號約30公里的江面上倒艦退走。在兩艘英艦退回到23軍炮群射界內時,又遭到我方炮擊。21日晚,兩艦狼狽返回上海。在這場炮戰中,英艦倫敦號共陣亡13人,傷54人,解放軍的傷亡在250人以上(主要是縱深步兵)。

21日傍晚,長江漲潮,英艦紫石英號浮起,駛入鎮江以東諫壁附近夾江,企圖乘夜逃跑,但為時已晚。人民解放軍在東起江陰西至湖口的千里江面上,已發起了渡江戰役。陳士榘、袁仲賢率領的8兵團,先後攻佔了揚中、鎮江、南京,並爭取了國民黨海軍第2艦隊司令林遵率部在南京以東江面起義。

這次長江炮戰,打出了中國人民的威風,震驚了世界。美國、法國、蘇聯等國的報紙,都在顯要位置發表了這一消息。根據中央指示,8兵團政委袁仲賢作為代表和特縱炮3團政委康矛召等人,多次與英方進行談判,要求英方承認錯誤,賠償損失。但英國政府態度狡猾,拒不承認錯誤。在談判進行中,竟不顧我方警告,指使紫石英號於7月30日乘機逃跑。

至此,“紫石英號事件”暫告一段落,中英長江炮戰的規模雖不甚大,但其影響卻是十分深遠。在中國,這象徵著中國共產黨人在涉及到本國主權時決不動搖的決心,而在英國,這次事件則被視為大英帝國在中國實行了百年的炮艦政策的最終收場,也被視為列強時代在中國的終結。袁仲賢在這一涉外重大事件中表現的外交才能,開啟了他日後數年的外交生涯。


警備金陵,無上光榮

8兵團參加接管南京的任務是臨時做出的,原計劃是由二野的陳賡4兵團擔任,由於敵人撤得很快,南京迅即解放,而陳賡兵團剛在安徽望江突破江防,如向南京轉進,至少需要十來天。總前委遂決定由三野8兵團兼南京警備司令部,以最早進入南京的35軍和剛過江的34軍為警備部隊。5月1日正式成立南京警備司令部,由陳士榘兼任司令員,袁仲賢兼任政治委員。

4月26日,34軍進入南京,當時部署在外圍:軍部及直屬隊駐孝陵衛;100師駐孝陵衛外營房,擔負機動任務;102師駐湯山,負責南京東郊的防衛。城內的35軍在執行警備任務過程中,由於教育還不夠深入,發生了一些違反我軍入城政策的事件,尤其是4月25日,103師307團1營營長擅自闖入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的住所,並將其訓斥一番,導致國際輿論一片譁然和紛紛指責。中央對此非常關注,要求三野8兵團查處此事,並電示總前委:“35軍進入南京紀律嚴明,外國反映極好。但是入侵司徒雷登住宅一事做的不好……此事必須立即引起注意。”南京警備司令部將兩軍予以換防,34軍接管城內警備任務,軍部進駐城內原國民黨水利局,101師也從鎮江趕來接防南京城內各主要單位和地段警備。

34軍接管南京警備任務後,軍黨委非常重視,將進城引發的一些違紀現象通報各部,要求引以為戒,機關組成數個工作組分到各團檢查幫助,進行戰鬥隊和工作隊的思想教育學習,繼而緊緊圍繞警備南京這個中心任務,激發起了廣大官兵的光榮感和責任感。該軍警備期間,嚴格執行各項制度政策,緊抓思想政治工作不放鬆,從而保證了警備南京任務的順利完成。廣大官兵行為端正,作風嚴謹,對待居民不以功臣自居,身居鬧市始終保持艱苦奮鬥,協助公安機關積極打擊敵特破壞分子,受到了南京市民的廣泛好評,樹立了34軍的威武文明形象。

4月29日,郎廣圍殲戰勝利結束,三野調整各軍隸屬,35軍歸還7兵團建制;26軍在金壇休整待命,暫歸野司指揮,爾後準備參加奪取上海;調歸7、9兵團指揮的24軍和25軍歸建8兵團,35軍所遺警備及防空任務由24軍接替。5月4日下午,24軍前指進入南京,所屬各師也隨後進駐句容、湯山、棲霞、龍潭及雨花臺、孝陵衛等指定地點。6月下旬,該軍主力移駐徐州附近地域,執行機動作戰任務。所屬72師調歸山東軍區指揮,參加了攻佔長山列島的作戰。

1949年7月,8兵團番號撤銷,兵團機關大部作為組建華東軍事政治大學的基礎,陳毅任校長兼政委,陳士榘任副校長。原轄之24軍、25軍直屬三野暨華東軍區領導,26軍調歸9兵團建制,34軍繼續留在南京執行警備任務。同月11日,華東軍區命令,以34軍軍部和8兵團機關一部組成新的南京警備司令部,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保留34軍番號和建制。南京警備司令部下轄步兵第101師和第102師,100師則調歸淞滬警備司令部。7月20日,華東軍區命令,華東軍區直屬教導師劃歸南京警備司令部指揮。

新的南京警備司令部:司令員兼政委袁仲賢、第一副司令員何以祥、第二副司令員何基灃、副政治委員張藩、參謀長饒子健、政治部主任王德貴、副參謀長過家芳。

華東軍事政治大學於1951年3月改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高級步兵學校,下轄第12、13、14步兵學校。1952年4月,第3高級步兵學校奉命改為總高級步兵學校,直屬中央軍委領導,1953年1月,正式在南京孝陵衛成立。1958年12月,該校併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