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以後,拼的是睡後收入

【世界上有65%的富人,主要的收入來源基本都是“睡後收入”,他們和普通人思維上的差距就在於,普通人想著通過努力工作,提高工資收入,而富人卻更多地思考,如何提高“睡後收入”,縮減勞動時間。】


職場中有個詞叫“35歲危機”,在這個階段,年齡的紅利期已過,大多數人都是“上有老下有小,找工作嫌你老,想退休嫌你小”的狀態,一方面升職無望,另一方面又不甘居於人下。
你能想象35歲了,還要跟剛畢業的學生一起擠地鐵參加招聘會的場景嗎?
而當前的這場疫情,讓我們更加感受到“睡後收入”有多麼多麼的重要!
為什麼很多人勤勤懇懇,但是永遠都是窮人?為什麼有的人天天躺著,財富卻可以不斷翻滾。因為普通人都在掙“稅後收入”,而真正的牛人都在賺“睡後收入”。
“睡後收入”這個名詞在經濟學上還有另外一個稱呼——被動收入,指的是不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也不需要照看,就可以自動獲得的收入。
被動收入的重要性,巴菲特爺爺是這樣說的:“如果你沒找到一個當你睡覺時,還能掙錢的方法,你將工作到死。”

35歲以後,拼的是睡後收入

哪些收入才算“睡後收入”?
具體來看,我們大體上可以把“睡後收入”的來源分為四大方面:存款與理財收益、房屋租金、知識產權收入、股權投資。
首先:生活中最常見,也最具有可操作性的“睡後收入”就是存款與理財收益。
按風險高低大致可以分為銀行定期存款、投資貨幣基金和投資股票三大類,例如我們日常使用的餘額寶等理財平臺,實際上就是基金的一類。
如果我們需要通過理財獲得收益的最大化,那麼就需要在資產配置上下功夫。
通俗地說,就是合理分配我們的資產,根據自身的風險承擔能力,劃定分割線:基礎資本可配置在定期存款、低風險基金板塊,而盈餘資本則可通過投資較高風險產品,例如股票型基金,獲得更多的“睡後收入”。
第二:房屋租金收入,在生活中也非常常見。我們還可以把它細分為住宅出租和門面商鋪類出租。
前者通過出讓房屋的使用權而獲取收益,在房屋租賃市場火爆的背景下,尤其在一、二線城市,因為人才聚集效應,房屋租賃市場的需求量更大、平均租金更高,房租收入可以為你帶來相當可觀的“睡後收入”。而商鋪類出租,更偏向商業投資,風險係數更高。當然,相比房屋出租,商鋪出租一旦火爆,將給你帶來更為可觀的“睡後收入”。


第三:知識產權收入。
換個通俗一些的說法,就是讓你的知識和專業技能在工作之餘給你帶來收益。舉個例子,傳統的知識產權收益主要有作家寫書、科技愛好者做小發明等等,通過版稅和專利授權費用來獲得收入。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前些年付費網絡文學的出現、近幾年付費問答、知識付費產品的井噴式爆發,可謂是給知識產權收入擴寬了道路
第四:股權投資。
具體而言,獲得這一類“睡後收入”就是投資創業公司,持有升值空間巨大的原始股。
就拿投資創業公司來說,也稱風險投資,例如,小米上市之所以會創造出很多億萬富豪,就在於持有原始股的員工進行的就是風險投資,一旦上市,升值空間巨大。結合目前國家提倡雙創的環境,以及中小企業在經濟結構轉型過程當中的重要作用,股權投資具備極大升值潛力,可以說是資產“跳躍型”的“睡後收入”。

35歲以後,拼的是睡後收入

圖片來源於網絡

睡後收入的核心價值
“睡後收入”的核心價值:財務自由與時間自由
“睡後收入”的價值不僅在於積累財富,更重要的是可以拓展我們看待財富增值的角度與視野,幫助我們深入瞭解時間與金錢的關係。
現實生活中,一個沒有“睡後收入”的普通工薪階層,一旦停止工作、沒有工資收入以後,很快就會陷入資金鍊斷裂的狀態,其根本原因在於:這一部分人群的收入實際上都是通過兜售自己的時間來換取金錢,而且不可以中止。
而擁有一定“睡後收入”的人群,面臨失業時具備更強的抗風險能力。
據數據顯示,世界上有65%的富人,主要的收入來源基本上都是“睡後收入”。他們和普通人思維上最大的差距就在於:普通人只想著通過努力工作,提高工資收入;而富人卻更多地思考如何提高“睡後收入”,縮減勞動時間。
不過,想獲得“睡後收入”並非一日之功。
你必須時刻提升自己的理財知識、投資知識和專業技能。實際上,前面講到的知識產權收入正是最好的體現:只有你的知識技能足夠完善,真正具有價值,才能夠變現成為“睡後收入”。


因此,相信大家已經明白,想躺著掙錢、不勞而獲是不可能的。學會合理消費、規劃資產,增長知識、輸出變現才是“睡後收入”的關鍵所在。

35歲以後,拼的是睡後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