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情緒管理能力,做情緒主人,享受美好的愛情,使人生幸福完美

情緒是潛意識對人的提示,是心對人的指引。如果有人心太麻木,他們的情緒在該提示的時候不進行提示,這個人就無法更好地適應生活,他會遇到一大堆的麻煩。

提升情緒管理能力,做情緒主人,享受美好的愛情,使人生幸福完美

1、指引不靈敏,痛苦的情緒

比如:

一個人沒有恐懼,在面對危險的時候,他不會恐懼,就總是處於危險場景下,更容易失去生命。

一個人不會後悔,他就不會從過去經歷過的事情學習,就不能從自己的生命經驗裡得到智慧。

一個人不會擔心,他就不會提前對未來做出安排,做事就沒有前瞻性,總是事到臨頭了才開始去處理。

一個人的潛意識不會提示,就像壞了的紅綠燈,失去了驅動力的船,無法到達目的地;但是,情緒如果過多地提示,或者提示的力度過大,反而也會影響人們享受幸福生活。

情緒是原始的,也是非理性的,人類的進化程度已經很高級了,很多時候,人類的智商已經能夠通過縝密的邏輯推理和判斷來保護自己了,情緒還是在用原始的方法保護人類,問題由此產生。

拿“擔心”來做例子,一個人的潛意識,如果總是在提示一些實際發生概率很小的事情,這個人也就會長期處於情緒當中。

比如:

總是擔心食物是不是不衛生;

總是擔心別人是不是會看不起自己;

總是擔心愛人是不是會喜歡上別人;

我們可能會說這樣的人疑心太重,整天疑神疑鬼的。是的,這就是因為潛意識的提示太過於細緻和頻繁了,這會給這個人帶來很多的麻煩,使其難以幸福。

恐懼症、焦慮症、強迫症等一些心理疾病,本質上都是潛意識的提示過多了。這樣的人長期在各種痛苦的情緒當中,也是被情緒控制著,感受不到幸福的。

所以,我們要對情緒進行管理,也要調整自己,讓潛意識處於一種不太麻木也不太敏感的狀態,更要通過情緒懂得潛意識在提示我們什麼,這樣就可以更好地跟隨心的指引來生活,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而不會成為情緒的奴隸。

後邊我們會探討情緒管理的方法,按照書中介紹的方法進行練習,你的情緒管理能力就可以得到提升,很多人的經歷已經證實這點,他們的情緒管理能力提升以後,自己更加幸福了。也希望你能通過對自己情緒管理能力的提升,真正做情緒的主人,享受到愛情生活的美好,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幸福完美。

提升情緒管理能力,做情緒主人,享受美好的愛情,使人生幸福完美

2、避免傷害,情緒管理

一般情況下,人們只是遵循情緒的指引去做事情就可以了,因為情緒就是心對自己的指引。但當遵循情緒的指引會傷害別人或自己時,人們就需要管理情緒了。

就像十字路口的紅綠燈,一般人們是要遵循它的指引去走,但如果哪天你發現四面都是紅燈並且一直不再變成綠燈時,就需要修理紅綠燈,而不是遵循它的指引了。

需要注意的是,當人有負面情緒的時候,吃東西,購物、喝酒、打遊戲、賭博、發生性行為可以快速轉換情緒,讓自己從負面情緒中跳出來,但這不是情緒管理,而是逃避了負面情緒。當人靜下來的時候,之前逃避的情緒也許又會出來。也因此,一些人總是靜不下來或閒不下來,總是需要到人多的地方,或需要找些事情做做,因為一旦靜下來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內心的情緒就又出來了。

提升情緒管理能力,做情緒主人,享受美好的愛情,使人生幸福完美


3、情緒並不都因看法而產生

曾經,在某衛視播出的一檔節目中,已轉型為主持人的樂嘉,與節目中的幾位嘉賓一起探討相親中遇到的問題時,瞭解到現場多數觀眾都對有小孩的離婚異性有排斥心理以後,樂嘉連稱受傷,並大呼:“給我這樣‘三婚’的男人一點人生的溫暖。”此話一出,網上一片譁然。

有人說:“怪不得他參與的相親節目成功率低,原來自己情感本身就有問題。”

有人說:“也許就是因為他有多段情感經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所以才成為情感專家。”

還有人說:“這不一定是真的,也許只是炒作。 ”

說他自己情感本身就有問題的人,可能會對他有排斥的負面情緒;說他有豐富的經驗所以才成為專家的人,可能會對他有欽佩的正向情緒。樂嘉是真的“三婚”還只是一句玩笑話?還是炒作,我們不知道,但同樣聽到這句話,為什麼不同的人卻有不同的情緒感受?

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利斯的情緒ABC理論來解釋,並不是樂嘉說的這句話引起了人們的情緒,而是人們對這件事情所持有的信念、看法、解釋,導致了自己內在的情緒體驗,更促使他們說了這些話。

艾利斯認為:A(activating event)表示誘發性事件;B(beliefs)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性事件產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釋;C(consequences)表示自己產生的情緒。通常人們會認為誘發事件A直接導致了人的情緒和行為結果C,發生了什麼事就引起了什麼情緒體驗。實際上,同樣一件事對不同的人,會引起不同的情緒體驗,是因為B的中介。

根據艾利斯的理論,改變認知就可以改變情緒和行為。比如:改變人們對於“情感專家”能不能離婚的看法,就可以改變人們對於“樂嘉三婚”的情緒體驗和網上留言的內容。艾利斯本人也因此被一些人稱為認知行為療法之父。

自1955年艾利斯提出情緒ABC(合理情緒療法)以來,在過去的近半個世紀以來,在心理學界的情緒理論上,情緒ABC理論一直一統情緒理論的江湖。直到紐約大學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神經科學家約瑟夫·勒杜克斯發現了杏仁核在情緒腦神經中的關鍵作用之後,這個局面才被打破。

在這個發現之前,醫學界認為感覺器官先將感覺信息傳到丘腦,轉為腦的語言,再傳到大腦皮層的感覺處理區,形成認知和意義,再傳到杏仁核,決定如何反應,再通知其他腦區和全身。事實上某些情況確實如此,這意味著,杏仁核是依靠來自大腦皮層的指令來決定情緒反應。

但是,行走在原始深林裡的祖先們,在看到一個像是老虎的動物影子時,是要先把這個信號通過丘腦傳到大腦視覺皮層,確定是不是真的老虎,然後再傳遞信號給杏仁核,產生恐懼的情緒,進而逃跑,還是先產生恐懼的情緒,跑了再說,會更能保護自己呢?

想想你走在大街上,忽然有人從後邊拍了你一下,你被驚嚇的情緒是經過大腦的認知加工之後產生的?還是沒有經過任何思考的本能反應呢?毫無疑問,是本能反應,無須大腦加工。

情緒ABC理論在這裡不適用了,被人從背後拍了一下,人們在第一時間裡產生的情緒,沒有經過B的加工,沒有信念、看法、解釋,人們直接會產生驚嚇的情緒,看到老虎影子的祖先,他們的恐懼也不是經過B的加工而產生的,而是第一反應。出於本能,不自覺地就呼吸加快、血液流動加速,啟動快速逃跑機制。在這裡,誘發事件A,直接導致了情緒體驗C。

提升情緒管理能力,做情緒主人,享受美好的愛情,使人生幸福完美


4、理性的情緒和本能的情緒

勒杜克斯革命性地發現,除了我們已經知道的丘腦到大腦皮層的神經元,丘腦還有直達杏仁核的一小綹神經元。人類的感覺信號先傳到丘腦,在這裡被翻譯成大腦的語言,然後大部分信息傳到大腦皮層,在此被評估和分析之後,如果與情緒相關,信號就會被傳到杏仁核,從而激活情緒中樞。

與情緒有關的少部分原始信號以更快的速度,從丘腦像抄小路似 的直接傳到杏仁核。杏仁核搶先於大腦皮層的處理過程,激發出情緒反應與相應的行為反應方式。

這就說明,情緒有兩種,一種是經過腦皮層加工後產生的,本書中我們稱之為“理性的情緒”;另一種是未經腦皮層加工,直接從丘腦傳遞信息到達杏仁核而產生的情緒,這種情緒幾乎是本能的反應,本書中我們稱之為“本能的情緒”。

“本能的情緒”由於未通過大腦皮層加工,由感覺器官感知到信息,到杏仁核開始反應,產生情緒,速度快於理性的情緒。對老鼠的研究發現,老鼠本能的情緒在12毫秒發生,而丘腦到腦皮層,再到杏仁核的通道反應時間是前者的兩倍。儘管還沒有對人類研究的數據,但兩者反應的時間差異大體應該是類似的。

當然,“本能的情緒”和“理性的情緒”兩種情緒的神經通道,在情緒發生時並非是單獨起作用,而是會並行工作,只是本能的要快於理性的。

比如你在演講,有人忽然向你扔來一隻鞋,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緊張、害怕,第一時間躲開,這是“本能的情緒”以及相應的行為;之後你腦子裡的理性情緒通道開始起作用,心想即便我講得不好,你也不能扔鞋啊?這是腦皮層在對對方行為進行評價,經過了這樣的評價、看法的加工,你心中就可能會有怒火,這份怒的情緒就屬於“理性的情緒”。

理性的情緒和本能的情緒還可能是循環著相互作用的,拿上面的例子來說,即便都是在演講時被人扔鞋子,即便都是在看法上覺得對方“不應該”,每個人的內心脆弱程度不一樣,經過理性加工後,每個人的情緒也是不一樣的。內心脆弱的人容易產生羞恥感,可能會惱羞成怒,羞和怒的情緒更容易強化理性上覺得對方不應該的信念。內心相對強大的人,則更容易原諒對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