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被失業,如何看待職場中的35歲現象?

不可否認,35歲是人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節點,也是職場的分水嶺。

01、

我留意了身邊的朋友,的確有不少在35歲左右這個年紀時,經歷了主動或被動的“失業”。

在國內大型知名高薪民企HW奮鬥了10餘個年頭的L,在去年辭職,開始加盟一家知名便利店的經營。

先後在多家知名門戶網站做內容生產運營的M,在生完第二個小孩之後辭職,成為了一名有著自己工作室的自媒體作者。

在一家國企做IT有十年之久的D,在33歲時離開旱澇保收的單位,投入到女士護膚品的經營中。

在中學做英語老師的Y,34歲時辭職,與合作伙伴一起開了一家教育培訓機構。

太多這樣的案例,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35歲前後這個時間點裡,主動或被動地退出了之前打拼的職場生活,選擇了另外一種發展方式,開啟了與之前截然不同的人生。


35歲被失業,如何看待職場中的35歲現象?

02、

為什麼會是35歲?

從外部因素來說,眾多企業將招聘的年齡門檻線定為35歲以下,已是無可奈何的事實。從畢業工作算起,經過差不多近10年的職場摸爬滾打,行業前景、個人喜好、晉升空間、文化氛圍等等,基本上都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對大多數人來說,在30-35歲這個時間段,是最後的可以主動改變職場軌跡的階段。

從內部因素來說,在35歲的年齡段,會開始進入到心理學家所說的“中年危機”。這是一種極度難熬的狀態,有可能遭遇——個人健康層面,身體開始老化走下坡路;婚姻家庭層面,較容易產生婚姻的“七年之癢”;職場發展方面,極可能遭遇發展瓶頸期或者產生個人價值的迷茫感。

35歲被失業,如何看待職場中的35歲現象?

03、

所有的迷茫都需要一次宣洩,所有的困惑都需要一個出口。在內外因素綜合下的35歲,出現了新的問題和新的價值觀,改變便發生了。

開頭所舉的四個例子,四位在職業生涯中勇於做出變革的朋友,有的是因為工作多年,但依然處於相對低的職位,薪資也沒有起色,想謀求更好出路,比如從國企離職的D;有的是在家庭、工作與個人興趣專長中尋求最佳平衡點,比如從門戶網站離職的M;有的是厭倦了壓力巨大沒有個人生活的996工作模式,從HW離職轉而開闢第二戰場的L……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重新作出一個選擇其實很難。而且並不能看到另外一條路到底會帶領自己走向何處,是上坡路還是下坡路。但起碼這種遇到問題不迴避、不隨波逐流、勇於改變現狀、敢於對未來負責的態度,值得點贊。

04、

轉型的過程總是痛苦的,無論是公司還是個人。我們往往只聽到他人輕描淡寫般的一句陳述“我辭職了”,“我開了個店”……而忽視了這樣一句簡單的話語背後,有多少的糾結、準備、決心和捨棄。

35歲,無論是“被失業”也好、選擇轉型也好,還是繼續堅守也好,都有必要在35歲之前認清現實,並把握住個人成長中的一些關鍵點。

一是找一家成長中的公司。很多人喜歡進大公司、名企。規範成熟的制度體系、清晰明確的崗位職責、穩定有保障的薪酬福利……但大公司裡層級明確、職責細分,各種流程都經過了前人的開創和時間的驗證。而一家成長中的有潛力的公司,對於個人來說,反而能得到更多的鍛鍊和成長。

二是在30歲前完成專業化品牌構建。構建個人品牌,就是要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尋求一個關鍵局部進行不斷死磕。以己之長,攻人之短,這是在職場中脫穎而出的戰術之一。哪怕離開了職場,也是為今後的轉型的一種個人積累。在這個既定的發展方向和個人品牌中,不斷的精進決定了未來的發展高度。


35歲被失業,如何看待職場中的35歲現象?

在35歲這個職場分水嶺,有的人能夠化危為機,開創新篇;有的人恍恍惚惚,隨波逐流;還有的人,命運急轉,陡然而下。外部的機遇和因素固然重要,但個人的思考、判斷和規劃才是拉開大多數人人生下半程差距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