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起書的那刻,其實是想護著自己那段攀登的歷史

在這個“讀屏”時代,我在努力保護“讀書”這個行為、動作、習慣,以拼命對抗手機的魔力。捧起書的時候,它是一種休憩,一種安慰,一種寄託,還有潛藏在靈魂深處的一種,守護自己攀爬的人生印痕和歷史懷舊與執念。


捧起書的那刻,其實是想護著自己那段攀登的歷史


上個世紀70年代,即使是現如今提前小康的浙江,“讀書”對於一個山村家庭而言太精貴,“讀書”是改變命運的機會,改變人生的重要賽道。這條擁擠的賽道上的競爭從家裡開始:大姐連上這個通道的權力都被抹殺了,二姐上了三年半學後也直接被拉下賽道,到現在老母親還不時懊惱的唸叨,家裡四個孩子,二姐是最聰明的,如果當年能供她讀書,她肯定最有出息。因為是男孩,我得到了這個“讀書”的機會。自然也承載了全家人的希望。期待我能把“草鞋換成皮鞋”,期待我能“吃上公家飯”。而他們一鋤頭一鋤頭在地裡挖,春耕夏耘秋收,一刻不閒的勞作供養一個希望。

“耕讀傳家遠,詩書濟世長”,一副村裡最常見的對聯說盡了鄉里人對“讀書”的尊崇, 老母親在我讀書偷懶的時候就會念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所以,除非是夏收雙搶大忙季節,否則,只要我捧著書,母親便不讓人來打擾我,也不管我拿的書是課本還是古龍、金庸、瓊瑤。

捧起書的那刻,其實是想護著自己那段攀登的歷史

沒想到變化會如此之快,幾十年後,讀書會以另一種方式變得精貴,大家都“沒時間”讀書了。互聯網夥同手機霸佔了人們的所有時間,大數據的智能推送以及社交媒體對人性的精細揣摩,重複信息及無用信息如洪流般,讓人深陷其中。


疫情下,網課成了唯一的選擇,無論城市鄉村,原來還有家長因為擔心孩子深陷蕪雜的網絡,擔心成天盯著屏幕眼睛傷害太大,有意識的阻隔孩子和電子產品的距離和時間,但現在,連教材、教案、寫作業、批作業、改作業都只能在網上進行,你還能如何?都不用智庫和觀察家們的預言,疫情過後,讀屏將讓書本快速成為下一個報紙。

捧起書的那刻,其實是想護著自己那段攀登的歷史


因為想護著自己因為“讀書”好不容易得來的“前程”,所以一直護著讀書這件事,相較於十年前,現在讀書反正沒有以往功利性的投入產出的壓力,無非就想換個心裡寧靜,外有書卷味兒。最要緊的是希望能對孩子的行為習慣產生些影響,讓孩子習得深度閱讀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