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的教養而讀書

為自己的教養而讀書

這個書名,乃取集中一篇的題目,那是藉著蘇州某舊宅的磚雕門樓說事,因在那門樓下枋上雕鏤著“四時讀書樂”的場景。

宋末元初仙居人翁森寫了一組《四時讀書樂歌》,四首七律,分春夏秋冬,詠讀書之樂。

這四首詩傳播廣泛,很多人都抄寫過,碑帖流傳是不少的,過去在坊間,時常能見到趙孟頫、文徵明、梁同書、成親王永瑆、錢泳、林則徐、李鴻章、黃自元、孔祥珂等人的印本,尤其是徐郙、陸潤庠、曹鴻勳、張謇四位狀元,更寫得溫雅圓和、骨韻兼善,堪稱臺閣體的典範。

為自己的教養而讀書

這些碑帖,向來有很好的銷路,由於那四首詩本身寫得不錯,像“綠滿窗前草不除”、“數點梅花天地心”等,都算得上名句,抄它的人幾乎都有大名,且大都是中規中矩的楷書。這對孩兒們來說,那就不但是理想的臨摹範本,名人效應更成為人生楷模,而詩中描繪的讀書境地,也讓他們潛移默化,詩境與心境融合了,四時讀書,也就有了四時不同之樂。

正因為如此,這組詩向被認為傳遞的是社會“正能量”,不但有碑帖,在筆筒、墨盒、擱臂、水盂、鎮紙等文具上也很常見。畫人則將它作為一個題材,大都依詩意作四屏條。至於磚雕則不多見,故那門樓上的故事,題材不諧俗,寓意不庸淺,創造了一個讓人神往的讀書境界,作為民居建築裝飾,算是上乘的。

讀書既有年齡之分,更有性質之別。

孩兒入塾啟蒙,戒尺和罰跪,限制了他們自由的天性,哪有什麼讀書之樂?馮夢龍《廣笑府》就記了一首《懶學詩》,詠道:“春遊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到淒涼無興趣,不如耍笑過殘年。”仇英《摹天籟閣宋人畫冊》中一幀“村童鬧學”,晚清天津楊柳青年畫《鬧學頑戲圖》,就反映了孩兒們擺脫束縛後的快樂心情。

為自己的教養而讀書

(《村童鬧學圖》)

到了考秀才、考舉人、考進士的各個時段,那“懸樑刺股”、“鑿壁偷光”、“映雪囊螢”、“然荻讀書”諸多故事,又何樂之有?尤侗《艮齋雜說》卷五記了一則軼話,說是某君將死,對親友說:“吾死無所苦,所苦此去重抱書包上學堂耳。”那詼諧中是含著悲哀的。

且不說科舉時代,民國了,上學讀書,依然負擔沉重,知堂在《苦竹雜記·談中小學》裡說:“一天八點十點的功課,晚上做各種宿題幾十道,寫大字幾張小字幾百,抄讀本,作日記,我也背不清楚,各科先生都認定自己的功課最重要,也不管小孩是幾歲,身體如何,晚上要睡幾個鐘頭,睡前有若干刻鐘可以做多少事。”

為自己的教養而讀書

(清朝時期的學堂)

時到如今,變本加厲,為升學,為高考,為考研,讀書之樂更無從談起,更有論文一道坎,又少不了要去讀書,挖空心思,這裡抄一點,那裡偷一點,拼拼湊湊,應付導師,豈不知導師也是這樣過來的,真是苦不堪言,然而不堪言者,更勝過那苦,還會有什麼樂。

然而讀書固然有樂的,所謂樂,也就是滿足自己的閱讀願望。依我的經驗來看,如果沒有強迫的要求,沒有功利的目的,只求自己的喜歡,那讀書就有意思,有佳境,有樂趣了。

猶記初讀小學,散學後走過幾條小巷,到一家小書攤,搬一張小凳,一分錢一本,看得真是津津有味,這是我早年所得的讀書之樂。我在上大學前的學生時代,幾乎都給“文革”佔了,上課都不正常,更沒有什麼作業,就千方百計去找閒書來讀,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五十多年來,正經書沒讀過幾本,閒書卻讀了不少,至今一無所成,原因大概也在於此。

但我卻並無“老大徒傷悲”的遺憾,似乎這樣也挺好,故至今還是在雜覽,有什麼讀什麼,想讀什麼讀什麼。讀《啟顏錄》,讀《笑林廣記》,時會舒眉破顏,甚至笑出聲音來;讀《古拉格群島》,讀《定西孤兒院紀事》,雖然心情沉重,然而那些往事也正是我想知道的。

大暑後這幾天,異乎尋常的炎熱,不想做事,也做不出什麼事來,午前就泡一杯釅冽的祁紅,找出一本《苦口甘口》,躺在藤榻上隨便翻翻。翻到一篇《燈下讀書論》,知堂說:“古人勸人讀書,常說他的樂趣,如《四時讀書樂》所廣說,讀書之樂樂淘淘,至今闇誦起幾句來,也還覺得有意思。此外的一派是說讀書有利益,如雲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是升官發財主義的代表,便是唐朝做《原道》的韓文公教訓兒子,也說的這一派的話,在世間勢力之大可想而知。我所談的對於這兩派都夠不上,如要說明一句,或者可以說是為自己的教養而讀書吧。既無什麼利益,也沒有多大快樂,所得到的只是一點知識,而知識也就是苦,至少知識總是有點苦味的。”這幾句話,說出了我想說而說不完全的意思,我的讀,也無非是想多知道一點世上的事。

二〇一六年七月二十六日

本文摘自:《四時讀書樂》王稼句,九州出版社

為自己的教養而讀書

本書是王稼句先生的讀書隨筆集,分為三輯:第一輯“蘇遊夢痕”,記八位現代作家學人與蘇州的淵源、遊蹤及相關作品;第二輯書人書事,介紹十幾位現當代著名作家的部分作品、書房與往事;第三輯主要是與明清幾位作家相關的事蹟和作品的考索。全書文字典雅流暢,知識淵博,見解高超,是一部隨筆精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