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刺馬案,傾向湘軍領袖曾國藩,為什麼感覺即使到現在仍是諱莫如深?

堂吉訶德出埃及記


清末四大案之一的“刺馬案”曾轟動一時,因為被刺殺的對象是兩江總督馬新貽,這是清朝歷史上被刺殺的最高級別官員。而且在案件偵查當中,疑點重重,慈禧派出的欽差皆以含糊的結案報告呈上,因此讓人聯想到背後指使者的勢力絕不一般。再由利益關係為索引,各種猜測指向了中興四大臣之首的曾國藩,另外涉及到清末政壇的大佬張之萬、李鴻章等。近些年來,此案被作為電影素材拍成了“投名狀”,再次引起人們的猜測,那麼刺馬案的來龍去脈是如何的呢?又是怎麼將矛頭指向曾國藩的呢?



馬新貽的逆襲之路

馬新貽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的進士,初踏仕途時並無亮點,只是於安徽做過知縣,在任上中規中矩,口碑倒是不錯。所謂亂世出英雄,隨著咸豐三年(1853年)的太平軍攻打安徽,馬新貽開始了文人的軍旅生涯,並在戰場上找到了展現自我的方向。

當時淮河南北的民眾趁著太平軍攻打安徽,紛紛起義造反,流寇盜賊也躁動不安,時任合肥知縣的馬新貽,於地方組織武裝力量,編練剿匪官軍,成為維穩地方的有效力量。也正是這個亮點,被朝廷看中,至咸豐五年(1855年)時,馬心貽受命跟隨欽差大臣袁甲三進攻廬州巢湖的太平軍,這是他人生走向巔峰的第一次機會。


當時馬新貽的任務主要是截擊支援巢湖的太平軍,在出色的完成任務後,又立刻投入到圍剿戰中,順勢打下盛家橋、三河鎮、柘皋,成為平定廬州全境的大功臣。當時的袁甲三正受江南提督和春的彈劾,他一面佈局剿匪,一面向督察院做著申訴,在這種焦頭難額的狀態下得此大勝,當然如沐春風,喜出望外。但因身陷囹圄,又不好邀功,所以就從側面給馬新貽請了功,馬新貽倒是鹹魚翻身,一下官升三級成了廬州知府。

馬新貽也確實治軍有方,在任知府期間不忘編練鄉勇,加強軍備建設。所以咸豐七年(1857年),馬新貽能夠帶著軍隊,於舒城擊敗捻軍和太平軍的聯合襲擾。這一次軍功,馬新貽再獲提拔,成了吏部的記名道員,再往上爬就是巡撫了,說明馬新貽此時就已經成為封疆大吏的觀察對象,或者是儲備幹部。

果不其然,他於咸豐八年晉為安徽按察使,但隨後發生了一個小插曲。馬新貽在陳玉成攻陷廬州的戰役中潰敗,還丟了官印(清朝丟失官印為大罪),因此被革職留任。直到咸豐十年(1860年),由袁甲三保舉才官復原職。由此開始,馬新貽就一路高升,次年在翁同書的舉薦下再次列為候補道員。後經袁甲三請求,馬新貽開始協管定遠大營軍務,同治元年(1862年)再克廬州,並隨安徽巡撫唐訓方平定了苗沛霖叛亂,次年便升為安徽布政使。同治三年(1864年)升任浙江巡撫,因政績頗佳,於四年後升任閩浙總督、兼通商大臣。

刺馬案經過及偵查情況

同治九年(1870年)七月二十六日,馬新貽和往常一樣,前往官署西側箭道校閱士兵操練射箭。校閱結束後,馬新貽步行回官署,在途中遇到張汶祥攔路,說是有冤情要報告總督,馬新貽散去左右,上前攙扶之時,被張汶祥抽刀刺殺,正中要害,第二天不治身亡。


光天化日之下,大清兩江總督當街被殺,此事可謂是前所未有。清廷得知後大為震動,先是追贈太子太保、雲騎尉加以安撫,再令護督將軍魁玉嚴立即提審兇手,但張汶祥拒不交代幕後兇手和殺人動機。慈禧太后又以漕運總督張之萬為欽差大臣,專辦該案,最後呈上的供詞疑點重重,未被慈禧認可。繼而又令刑部尚書鄭敦謹親赴江寧,專職查案,但最終結果變化不大,然後還是以張之萬的說法草草結案,鄭敦謹處理完案件後,留下“外慚清議,內疚神明”的辭職報告,從此告老還鄉,不再出仕,故而在本就疑點重重的“刺馬案”上,增添了更多可疑的色彩。關於“刺馬案”的猜測,也留下以下幾個流行的版本:

  • 張汶祥為報私仇
“該犯供詞,尚屬可信”——張之萬上刺馬案折《清史稿》

清政府派出查案的欽差皆是以“私仇”定案,按照張之萬與魁玉嚴的會審報告來看,張汶祥曾是太平天國餘孽,兵敗後淪為海盜。恰巧馬新貽任浙江巡撫時,為了維護地方治安,肅清近海航線,大力捕殺海盜,張汶祥一夥就是在這次肅清活動中被打散的,因而丟了謀生之路;而且張汶祥的妻子不久後被人擄掠,他到巡撫衙門申冤,馬新貽並沒有理會;隨後張汶祥辦了個黑當鋪,想以此謀生時,馬新貽又開始整頓“金融市場”,關停了所有黑當鋪。可以說馬新貽的這些舉動,使張汶祥成了無處謀生的孤家寡人,這就造成了張汶祥對馬新貽的私恨。


但張之萬在奏摺中以“尚屬可信”結尾,顯然有難言之隱。而且照常理想,海盜、黑當鋪皆屬於違法活動,官府打壓是為本職工作,至於不受理申冤事宜,因為張汶祥去錯了衙門,哪有巡撫辦理民事案件的先例!身為太平餘孽、又參與海盜活動,還敢向巡撫衙門申冤,這個也不符合邏輯。奪妻的人是吳炳燮,如果張汶祥就為爭一口氣,何不殺了奪妻之人,反而冒著如此大的風險刺殺封疆大吏。張汶祥刺殺成功後還當街大喊“養兵千日、用兵一朝”,養兵用兵者到底何人,顯然背後主謀才是慈禧太后想知道的,所以刑部尚書再赴江寧重審了此案。


  • “投名狀”版本

有傳聞馬新貽死前喊出一句“找著了”,這就是馬新貽漁色負友的證據。據說張汶祥本是馬新貽的結拜兄弟,咸豐年間,張汶祥與好友曹二虎加入捻軍。馬新貽在鎮壓捻軍兵敗後,被張汶祥與曹二虎活捉,但張曹二人也並不想一直落草,所以帶著馬新貽這塊敲門磚投了清軍。馬新貽號“谷山”,所以在袁甲三的召喚下,編成了“山之營”,張汶祥與曹二虎也都成了山子營的軍官,並且作戰勇猛,馬新貽能夠扶搖直上,也多虧這兩個得力的兄弟。


兄弟三人中,曹二虎先討了個老婆,據說是個美女,一直隨軍照顧二虎生活起居。馬新貽常年在軍中,連個鳥都是公的,所以見了二虎的美女老婆,就不由自主的起了色心。張汶祥發覺之後便告知曹二虎,兩人畢竟是匪窩裡摸爬滾打的交情,且滿身江湖氣,兄弟妻不可欺的兩湖規矩暗藏於心,怎能忍受馬新貽的這種行為,於是商量對策,準備下手了結了他。但消息敗露,馬新貽先下手為強,殺了曹二虎,張汶祥因害怕,隨即逃之夭夭,併發誓要為二虎報仇。


所以刺馬案就是曹二虎為兄弟報奪妻之仇,這與其供詞有“奪妻”的重疊部分。而且馬新貽死後,其小妾鄭氏上吊自殺,當時民間傳言鄭氏就是曹二虎的老婆。與此同時,民間還有一個傳言,說馬新貽遇刺倒下後,捂著傷口對護衛交代,不要難為兇手,這說明馬新貽被刺的瞬間看清了刺客的面目,心中本就有愧,所以才不叫為難。

而馬新貽的兒子馬毓楨當時出面為父親辯解,稱父親是山東人,那句廣為流傳的“找著了”,其實是山東口音的“扎著了”,父親和兇手很不不認識。馬毓楨還說父親只有兩房妻妾,且都年過四十,美女小妾一說純屬謠言。

  • 曾國藩及湘系買兇

馬毓楨為父親闢謠的同時,也交代了一些馬新貽的臨終囑咐,其中有一條比較重要,即“不得進京告狀,忍氣吞聲方能自保”。

一位兩江總督,當街被刺,臨終居然讓兒子隱忍,說明馬新貽心裡明白殺他的人是誰,至少猜的八九不離十,而且這個人是兩江總督都奈何不了的。由於在馬新貽升任兩江總督前,這個位置是曾國藩的。曾國藩之所以調任直隸總督,看似升為封疆大吏之首,但實際上是削弱曾國藩的地方實力,將其安排在朝廷的眼皮底下加以監督。換句話說,曾國藩的湘軍已經成為朝廷的眼中釘肉中刺,馬新貽就是慈禧太后欽點的棋子,針對的就是曾國藩。


曾國藩也並非不懂鳥盡弓藏的道理,所以當太平天國覆滅之後,他深刻的認識到龐大的湘軍會讓高層心存餘悸。所以曾國藩主動裁撤湘軍番號,乃有功成身退的念頭。而請神容易送神難,其幕僚門生遍佈各地,部眾雖被遣散,但江寧時稱“湘半城”,江南地區還有諸多湘軍軍官和士兵留守,這些人一時間難以全部裁撤,所以重新組織起來也不是什麼難題,慈禧的人事調動很可能也是留了一手,表面上給曾國藩戴上高帽,暗地裡安插親信於江南各地。


馬新貽其實夾在中間很是難為,一邊是功成名就、門生故吏遍佈朝野的權臣,一邊是大清朝實際的掌門人。在其赴任後,曾國藩的心腹部隊長江水師公然在江面掠奪往來客商,馬新貽畢竟是新官上任,又明白慈禧的用意,所以就不可能熟視無睹。他向李鴻章的淮軍提供大量財政支持,並削減長江水師的軍餉,想著淮出於湘,扶持淮軍也算得上幫助曾國藩的門生,以此制衡了長江水師,也算給老佛爺一個說得過去的交代。但實際結果是兩邊都得罪,湘軍體系痛罵馬新貽剋扣糧餉,老佛爺也認為他立場不堅定。


“請飭會國藩速行查明曲直,秉公辦理,以釋民疑,請飭整頓,以長江水師要緊。”——《清史稿》

而“天津教案”爆發時,英法等軍艦開到天津港外威脅清庭,馬新貽當時向慈禧提議,調派長江水師防禦蘇滬沿海,以免南北同時受制。慈禧也就借這個機會,同意將長江水師的控制權交給馬新貽,這樣等於拆掉了湘系的臂膀。但這個安排對七省水師提督黃翼升造成衝擊,畢竟長江水師關係到整個長江流域的商貿航運以及走私活動,牽扯很多利益鏈,且黃翼升本人也是曾國藩培養提拔的親信。


而馬新貽遇刺就是在其整頓長江水師期間,所以這件事情很有可能是湘系集團為了維護利益鏈而買兇殺人!在馬新貽遇刺後,長江水師的整頓工作停滯,清廷則立刻下令,以安徽巡撫英翰整頓地方治安和長江防務,這個舉動很有可能是防範長江水師反叛。

“偽宮,偽館,一炬成灰,並無所謂賊庫者。除二方偽玉璽和一方金印,別無所有。”——曾國藩奏摺《清史稿》

另有馬毓楨交代的重要線索,說慈禧令馬新貽擔任兩江總督時,還帶著一個秘密任務,即查明“天國聖庫”。太平天國時期,為了創造所謂的理想世界,是將財富集中於國庫,傳言這個國庫存銀一千八百萬兩。但湘軍攻佔天京後,曾國藩向朝廷上了個摺子,說國庫只是傳聞,天京城裡根本沒有國庫,只有兩個玉璽和一個金印。慈禧很可能是不相信曾國藩所言,而且破城之後,湘軍將天京城付之一炬,為國庫之謎又增添了可疑的成分。所以馬新貽帶著這個任務赴任兩江,曾國藩會有顧及,選擇買兇刺殺不無可能。


鄭敦謹雖然是徹查此案的欽差,但通過長江防務的調整,以及蒐集到的信息,應該猜出其中的真相。但有些事情看透不說透,一是明哲保身,二是從大局著想,時局牽扯著軍隊,曾國藩還在天津教案中與洋人斡旋,所以之前張之萬的彙報也是一個聰明之舉。既然大家都是明白人,人死不能復生,朝廷的撫慰力度已經很大,刺殺的兇手也被控制,那就沒有繼續查案的意義了。所以鄭敦謹也按照張之萬的供詞寫了一個意思相同的摺子,以仇殺定罪結案,兇手最終被判凌遲,慈禧算是吃了個啞巴虧!


棍哥觀史


我是天晴愛睡覺,我來回答:

什麼叫到現在諱莫如深,不要自己神神叨叨的幻想好嗎?沒有人限制你說話!

你現在在這裡討論有人要抓你嗎?有人要殺你麼?

之所以你感覺談論的人少,是因為了解的人少,

中國的文盲還是大多數;歷史又綿長,歷史盲就更是滿地爬。

刺馬案說白了就是: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平了太平天國,江南一帶的官員都是他們戰時提拔的,戰後為了消除嫌疑,曾國藩解散了湘軍,曾國荃也是告病還鄉。只想安安靜靜的搞錢,吃手下的孝敬。

但是慈禧老妖婆還是不放心,對江南的政治形態很不滿意,想要自己安排個人進別人的地盤。

明面抗命是不可能的,現在手上沒兵,曾國藩也不可能造反。

不能明面反抗,那就暗地裡下手,就找了個叫張文祥的一刀捅死了這來赴任搶我蛋糕的狗賊;

慈禧看到自己派的狗寶寶被殺,已經明白了,不能過分逼迫曾國藩兄弟;

畢竟官逼民反,別人不斂權,你不能還讓人家不搞錢啊。


天晴愛睡覺


“刺馬案”是大清四大奇案之一,大家千萬不要誤會這是殺了一匹馬的案件。這裡的“馬”其實指的是時任兩江總督的馬新貽,他在檢閱軍隊返回府衙時,被當街刺殺,當時震驚了朝廷內外,該案被稱為“刺馬案”。但是讓人感到奇怪的是,這個案件在最後卻以“尋私仇”草草結案,這也是被列入“四大奇案”的原因之一。


同治九年七月廿六日(1870年8月22日),兩江總督馬新貽在校場進行例行閱軍,在總督府右箭道檢閱士卒箭術後,在巡捕和武弁、兵丁簇擁保護下,步行從側門回總督府。就在他將要進門時,刺客張汶祥突然從旁邊隱秘處衝出來,撲向馬新貽,一眾護衛格擋不及,使得馬新貽右肋骨中刀,直透內腹,當場倒下。隨後被迅速抬進了總督府搶救,第二天就傳出了馬新貽命隕的消息。

而奇怪的是,刺客張汶祥在行刺後並沒有立即逃走,也沒有繼續反抗,只是口中不停地說著:“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有來有去。""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當。""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等話語,呆立原地,束手就擒,官兵們也沒有立即上前格殺刺客,只是將他抓捕關押起來。


堂堂朝廷一品大員,兩江總督當街被殺,消息已經傳出,朝野震動,慈禧太后降下雷霆之怒,著令江寧將軍魁玉會同藩臺梅啟照等人審訊刺客張汶祥,督辦查清此案。上諭曰:"亟須嚴行訊究,即箸魁玉督同司道各官趕緊嚴訊,務得確情,盡法嚴辦。"幾天後,朝廷再次加派了漕運總督張之萬共同辦案。最後還封刑部尚書鄭敦謹為欽差大臣,攜帶刑部兩名郎中伊勒通阿顏士璋,同赴江寧查案。從這些督辦案件的人員我們就可以看出,朝廷對此案的重視態度,不查個水落石出絕不罷休。


馬新貽的為官之路

馬新貽字谷山,號燕門,是山東菏澤的回族人,生於道光年間,家境較為優渥,從小展露了過人的聰明才智,對聖賢書有著獨特的喜愛。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馬新貽高中進士,被分配到了安徽建平縣做知縣,和他同榜高中的還有以後的輔國大臣李鴻章。

這時候的晚清,社會動盪,吏治腐敗,馬新貽到任後,憑藉自身的精明能幹,積極改革地方弊政,深入瞭解民眾疾苦,想方設法改善民生,興修水利,政績斐然。也因為他的能幹,良好的為官作風,高尚的操守,他不但獲得了百姓的擁護,也獲得了上峰的認可,獲得了“能員”之稱。後來他一路官運亨通,在安徽從知縣做到了知府,又從知府做到了道臺,後來又升任按察使、布政使,最後做到了浙江巡撫,1864年被任命為浙江、福建總督,短短十幾年就成為了朝廷的二品大員,牧守一方。


他在任期間,曾隨欽差大臣袁甲三率兵平叛太平軍,招募鄉勇攻佔廬州,大敗太平軍。同時又主持了浙江“減漕”、裁減漕糧浮收之事,改革了鹽政,興修多地水利,使得江浙地區民生穩定,百姓安居樂業,朝廷賦稅也穩步增加,給腐敗了的晚清貢獻了不可磨滅的力量。

1868年8月,馬新貽頂替了曾國藩,成為了兩江總督,這是職位是比直隸總督低點,但實際權力比他大的職位。在清朝中,這是絕對的頂級封疆大吏,正一品官員。馬新貽能做到這個位置,固然有他能力強,精明能幹,政績斐然的功勞,但更多的是朝廷內部集團博弈的結果。


刺馬案發生的背景

馬新貽能改任“兩江總督”,節制安徽、江蘇、江西三省軍政,這是出乎意料的。因為這個位置原來一直是曾國藩在做,是“湘軍”長期與太平軍對抗、爭奪的前沿陣地,兩江也被視為了湘軍的“禁肉”,只有他們內部的首領才可以擔任此要職。而對於朝廷來說,兩江之地又是賦稅重地,擔負著整個清朝廷1/3的收入,不容有失。這就是朝廷與湘軍的矛盾所在,都想佔著這塊肥沃賦稅重地。

湘軍,這是一支在清末時期戰鬥力最強悍的部隊,是曾國藩在1853年以吏部侍郎的頭銜回鄉創立的。他起初是為了對抗太平軍所,採用的是"營官自招"的方式,所以這支部隊人員比較“純正”,也很團結,創立之初就給予了太平軍重創。起初應朝廷要求,湘軍只招募了17000多人,後來隨著戰爭的擴大,湘軍也不斷地擴軍,最後擴展到了十幾萬人,與太平天國的軍隊惡戰多年,轉戰廣大的南方世界,成為了清朝當時最強悍的戰鬥部隊。


後來太平天國以洪秀全為首的“天王”們,在南京定都,開始大肆享樂,並把大量軍隊用來守衛南京,減緩了北上的攻勢。緊接著天國內部內部,又爆發了嚴重的內亂,搞出了了“王殺王”的鬧劇,多位高級將領被殺,石達開等有識之士被逼出走,從此太平天國屢屢敗退,全無抵抗之力。

1864年,曾國藩之弟曾國荃率領湘軍主力,攻破了太平天國的天京(今南京),洪秀全自殺,太平天國滅亡。當時太平天國為了創造所謂的理想世界,讓所有人將財富都上繳,集中於國庫。並且命名為“天國聖庫”,傳言這個國庫中存銀一千八百萬兩,各種珍寶、玉石瑪瑙、寶石等不計其數。在湘軍攻破南京後,這個國庫的所有財寶都不翼而飛,並沒有上繳一兩銀子給朝廷。


當慈禧太后問到財寶去向時,曾國藩也只回答說“軍隊攻破南京前,洪秀全在宮殿裡放火自焚,整個宮殿與寶庫都被付之一炬,並沒有留下什麼。”朝廷對此回答當然不信,內外交困的慈禧太后也急需這筆鉅款來充實國庫。可曾國藩是大功之臣,又手握重兵,不可能跟他來“硬”的,只能暗中查訪的辦法,只待掌握真憑實據後再反制於他。

於是,幹練又清廉的馬新貽就被朝廷任命為了“兩江總督”,成為了秘密查探這筆鉅款去向的人選,而曾國藩則被調去做了直隸總督。馬新貽明著是去治理兩江之地,實際上擔負著查清太平天國聖庫的鉅額財富的去向。為此,在馬新貽準備赴任時,曾被多次召回面見慈禧太后。有一次面見完慈禧出來後,馬新貽汗如漿下,面色驚恐,可見慈禧應該給他交代了什麼秘密任務。而他出宮後,就假借回家祭祖急匆匆地走了,回到家馬上把兩位兄長招致密室,反覆對他們叮囑:"我此行吉凶難料,萬一有不測,你們萬萬不得赴京告狀,忍氣吞聲,方可自保。"

由此我們不難猜測,他對此次的上任已經知道是“凶多吉少”,他作為朝廷一方的人被派去徹查勢力龐大的湘軍?如何能有好下場?


慈禧臥榻之旁的湘軍

在太平天國被平叛後,數量龐大且戰鬥力強悍的湘軍,一下子就成了王族眼中的“禍害”

。這支強大的軍隊一直盤踞在兩江等南方富庶地區,讓大清朝廷深感擔憂。並且時不時有人傳言曾國藩有大野心,其部下也曾勸說他起兵造反,謀取帝位,畢竟十幾萬能征善戰的湘軍全都為曾國藩馬首是瞻,起義的話完全可以威脅到清王朝的統治。這就使得慈禧太后更加寢食難安了。

於是,慈禧太后一面讓李鴻章的淮軍、皇家的八旗軍等軍隊向湘軍靠攏,給曾國藩施壓,一面下令封賞曾國藩,並把他調到了直隸。曾國藩一走後,慈禧再次馬上下令裁撤了近半的湘軍,遣送他們回老家。


但是,朝廷沒想到的是,“請神容易送神難”。湘軍在戰後已經變得不那麼紀律嚴明,逐漸呈現了他們的劣性根,經常像土匪強盜一樣肆意搶劫,調戲良家婦女。在朝廷裁撤了這幾萬的湘軍後,他們很多並沒有回鄉,而是到處肆意遊蕩擄掠,有的加入的“哥老會”,大多數成為了“散兵遊勇”,與當地黑幫勢力合作,為非作歹,成為了社會的一大害。

這些人仗著曾經的功勳在身,又上過戰場,人多勢眾,一般的官府衙門都不敢輕易招惹。朝廷讓馬新貽擔任兩江總督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讓他懲治這些裁撤下來的兵將,肅清黑勢力。

馬新貽到任後,點名保奏江蘇候補道孫衣言,山東候補道袁保慶兩人到總督府任職,成為他的左右手。孫、袁兩人具是頗有才幹,又性情耿直,嫉惡如仇,用來懲治這些散兵遊勇正是合適不過。他們採取了最嚴厲的手段,一旦發現這些散兵遊勇做下不法事,抓到馬上就是就地正法,都不需審判,不到一年時間就基本讓他們不敢再動彈,還了百姓一個太平社會。


馬新貽之死

1870年8月22日,馬新貽在督府側門被張汶祥以利刃刺入右脅,次日隕命。這僅僅是馬新貽任兩江總督的第二年。

馬新貽死後,朝廷擔心兩江的湘軍發生兵變,再也無人可以彈壓,於是急令曾國藩調任兩江總督,穩住局勢,而曾國藩則是推脫病重,不便再擔任此要職,還上了請辭的奏摺。朝廷駁回了他的請求,依然要求他去赴任,但是曾國藩一直推脫病重,沒有去,直到幾個月過去,“刺馬案”結案了,他才慢吞吞地動身赴任。

同時,朝廷先是派了魁玉會同藩臺梅啟照查辦此案後來又派了張之萬,最後連號稱鐵面無私的鄭敦謹都出動了,就是為了找尋一個真相,一個可以扳倒湘軍的真相。


可惜,兇手張汶祥一直說是“私仇”,拒不交代幕後兇手和殺人目的。只說他原來是太平天國餘孽,在太平天國覆滅後淪為海盜,本就落魄的他在浙江被馬新貽打散團伙,差點被抓,他的很多兄弟海盜都被捕殺。後來他的妻子被人擄走,張汶祥去巡撫衙門找馬新貽伸冤,但是馬新貽並沒有理他。後來他辦了個黑當鋪,又被馬新貽以整頓金融市場給關停了。所以新仇舊恨一起,就成了張汶祥殺馬新貽的動機。

再有一個版本,跟電影《投名狀》的故事一樣:張汶祥本是馬新貽的結拜兄弟,咸豐年間,張汶祥與好友曹二虎加入捻軍。馬新貽在做安徽建平縣知縣時,曾被被張汶祥與曹二虎活捉。兩人起了悔改之心,於是就帶著馬新貽投靠了清軍,三人結拜成了兄弟,共同編練成了“山字營”。馬新貽也因兩個兄弟的作戰勇猛而得以扶搖直上,官越做越大。

後來曹二虎討了個美女老婆,一直隨軍生活,但是卻被馬新貽私下勾搭了去,張汶祥偶然發覺,正想著商量對策,殺了馬新貽。不料卻被馬新貽先發覺了,他先下手殺了曹二虎,待想與張汶祥解釋時,他已經逃之夭夭了。於是,多年以後張汶祥再次回來找馬新貽,為結拜兄弟報仇,最後殺了馬新貽。


這些說法都有比較大的漏洞,加上張汶祥在殺馬新貽後所喊的話,都說明這是一起有預謀,有目的的謀殺。而這麼多大臣審理此案,都只得出了個“為私仇殺人”的結論,是他們真的查不出來麼?還是迫於壓力不敢查?

很明顯是後者,我們試想下,馬新貽做兩江總督是分了誰的蛋糕,對誰最不友好,就大概知道幕後兇手是誰了。畢竟一個人要刺殺一個朝廷一品封疆大吏,基本是沒可能成功的,光是他的行蹤就不是一般人能知道的,何況和知道的那麼準確,路線也一點不差,還單槍匹馬,萬軍中取首級,這簡直就是萬分之一的幾率。不巧的是,這麼小的成功幾率,張汶祥居然成功了,沒有大人物在後面操控是不可能的。要不然那麼多大臣審理的案件,都投鼠忌器,不敢深究,顯然幕後有著他們也不願觸碰的巨大力量。


而馬新貽的死,湘軍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一方面是警告朝廷,不要再派人來查他們“老底”,一方面是搶回兩江總督的位置,牢牢握住肥沃的兩江之地。這應該是湘軍高層經過長久謀劃的一起政治謀殺,且應該不是遠在直隸的曾國藩謀劃的,出自曾國荃之手的可能性更大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