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一千年前,一位站在江边的求索者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临江仙·夜归临皋》

很多时候,我们都具有着复杂的人格,既有光明善良的一面,也有阴暗邪恶的一面;既有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也有消极隐退的归隐之意;既简单随和,又让人捉摸不定。中国古时的文人尤为如此。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一千年前,一位站在江边的求索者

中国的文人原本就是复杂的,尤其在古代。他们既受到儒家入世观念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道家清静无为主张的制约,甚至还有可能受到佛家万物皆空的虚无思想的影响。而儒、道、释这三种中国古代最流行的思想,又都恰恰存在于苏轼的思想意识之中,它们交织在一起,使得东坡先生时而激进,时而淡泊,又时而潇洒,甚至还有装糊涂,所有这些,都构成了苏轼那伟大且独特的人格魅力。


词作背景

苏轼出生那会,正是宋仁宗统治时期,在这位仁德皇帝的治理之下,北宋不能说强大,但却也人才济济,一批贤臣名相纷纷登场,而文坛更是群星璀璨,大师辈出。只是北宋的积贫积弱却越来越严重,范仲淹等人的“庆历新政”失败之后,北宋王朝的颓势越来越明显了。基于此,后世的宋神宗上台伊始,便重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推行新法。

需要指出的是,此时的苏轼已入仕为官了。围绕着“王安石变法”,朝廷里形成了鲜明的两派,即所谓的“旧党”与“新党”。

苏轼属于旧党,也就是反对王安石新法的那一派

宋神宗元丰二年六月,公元1079年,王安石已被罢相,这是他的第二次被罢相,此时正闲居在金陵。所谓山上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堪称君子的王安石离开朝廷之后,新党的领袖就变成一群小人了。而宋神宗对新法依然极力支持,对他们也很倚重,曾经的领袖王安石虽说离开了,但此时的新党依然把持着朝政,因为有皇帝大人为他们撑腰。他们开始大肆攻击旧党人物,打压贬谪他们。他们把苏轼锁定为第一目标,因为苏轼名气大,且后台不硬。

先是一个御史把苏轼的《湖州谢上表》仔细研究了一番,最后得出结论:苏轼在谢表中有蔑视朝廷、诋毁新法的言论。数日之后,舒亶、何正臣等人又找出了苏轼的几首诗,将诗中苏轼的一些牢骚之言无限放大,并上纲上线,最终一口咬定:苏轼诋毁新法,对朝廷不满,对皇帝不敬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一千年前,一位站在江边的求索者

当时一共有四份弹劾苏轼的奏章,他们甚至在奏章中“大义凛然”地说到:不杀苏轼不足以振朝纲

神宗皇帝也是半信半疑,于是便命御史台查查,可关键问题是御史台正是由这群小人把持着。

苏大学士生平第一次大劫难开始了,这也就是北宋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在审判中,无论是在肉体上还是在精神上,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最终,在各方营救之下,苏轼到底被释放了。只是死罪可免,活罪难熬,苏轼最终被流放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一职。但这仅仅只是个虚衔,苏轼是没有实权的,非但没有实权,他甚至就连官俸也没有,说白了,他就是一个戴罪的囚犯。

这首《临江仙·夜归临皋》正是写于这样的大背景之下!


词作解读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一千年前,一位站在江边的求索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在黄州完成了北宋文学史上乃至中国文学史上最壮丽多彩的篇章之一,《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当然还包括这首有名的《临江仙·夜归临皋》。所谓穷而后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了。

那是在宋神宗元丰五年的九月,正值秋天,苏轼来黄州的第三年。

据说有一天晚上,苏轼与几个好朋友一起夜游,在江上的一叶扁舟里饮酒作乐,估计他当时喝多了,晕乎乎的,于是便在小舟上小憩一会。可能是朋友们的高声谈笑吵醒了他。他醒来后又接着喝,喝着喝着不觉又醉了……

以这样的一种醉态半夜回家,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当时的时辰了,隐约放佛已是三更天了。我们的苏大学士一摇一晃地敲着家门,只是这深更半夜的哪里还有人来应声?苏大学士在迷糊中还能听到家童那如雷的鼾声。

哎!原来家童在沉睡,我还是去那江边走走吧!苏轼独自一人来到了江边。

秋天的夜晚格外清凉,天空中繁星点点,眼前的长江壮阔雄奇,如同一条白练流下。苏轼拄着拐杖站在江边,黯黯地听着那江水声。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大学士开始慢慢清醒了。

此刻,万籁俱寂,天地合一,时空的静穆感给了苏轼无尽的遐想,他开始沉思,开始思索,思索自己的得与失,思索人生的真谛与全部意义所在。

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是啊!我何以落至这步田地?看来终究是欲望缠身了,我何时才能忘却这些欲望与虚名呢?忘却自己的功名得失呢?苏轼开始自我反省了:平素总以为自己很聪明,才华过人,以致到处显摆,每每与人结怨,不曾想这些都是我的自作聪明。

风似乎停了,江面上的波涛也不再汹涌,平静的如同一面镜子。苏轼的心也平静下来了,开阔畅达。

此刻他的内心交织着多重思想,他多么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可是他却做不到,他还年轻,还有抱负,还有兼济天下的梦想,还有着对功名的执着追求。“忘却营营”,看来是真的很难。佛、道的思想也涌进了他的心灵深处,归隐的想法若隐若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难道不正是佛、道思想的表现吗?

要说中国古时的文人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年少读书时多半信奉儒家,都有着治国平天下的梦想。可是真的一旦进入仕途之后,繁杂的公务、官场的腐败、奸臣的当道等等,都会让他们萌生退意,尤其是等到自己被贬放逐之后,其隐退的想法就更加明显了。他们多半开始信奉佛教、道教了,开始淡泊起来,开始学会装糊涂。

苏轼当然也不例外!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一千年前,一位站在江边的求索者

非但佛、道的思想对苏轼有影响,而且苏轼本身就是个佛学家。在流放黄州的这段时间里,苏轼结识了不少佛教高僧,对禅理的解释也往往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此外,苏轼对道教的长生不老之术也颇有兴趣,当然,不同于皇帝炼丹,皇帝炼丹是为了长生不老,而苏轼之所以对其感兴趣,为的却是养生。其实,说苏大学士是一位养生家也不为过。苏轼对于养生之道颇有见地,岂不闻他发明的诸多菜谱,基本都饱含养生之道在里面。

苏轼之所以成为古代文人的集大成者,成为一颗璀璨的文化巨星,我想也在于他对儒、道、释都非常精通,将此三者融会贯通之后,其文化建树自然非其他人可比了。

苏轼写这首词,算是动了他的归隐之意了。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写完之后,不知怎么就马上流传开了,尤其是这最后一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其中饱含歧义,这下可就有好戏看了!

据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

“苏轼在黄州‘与数客饮江上,夜归。江面际天,风露浩然,有当其意,乃作歌词,所谓‘夜阑风静榖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者,与客大歌数过而散。翌日暄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而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然此语卒传至京师,虽裕陵(神宗)亦闻而疑之。”

翻译过来就是,苏轼在黄州的时候,有一次与几位朋友在江上饮酒,夜归不能,于是便倚杖听江声,乃作歌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第二天,整个黄州城都盛传苏轼作此歌后便挂冠而去,携一叶扁舟顺江而下了。当时的黄州太守徐君猷听说后,急得不得了,要知道,当时的苏轼可是戴罪之人,而他则负责在此地看管此人,一旦走失了,那岂不是他的失职?徐君猷立马派出大队人马到处寻找,而他自己则亲自前往苏轼的住所查看。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时的苏大学士正在家睡大觉呢!且鼾声如雷。太守总算松了一口气。只是苏轼毕竟是闻名天下的大名人,这样的传闻很快便传到京师开封去了,搞得神宗皇帝也是寝食难安,毕竟苏轼人才难得,若真从此归隐,北宋朝廷岂不是痛失人才了?

一件很偶然的小事情——家童半夜沉睡未开门,竟引发了苏大学士的历史性感悟,既是总结,也是反省。若是那位家童没有鼾声如雷,东坡先生怕是会敲下去的,家童或许会醒。等开了门,喝醉酒的苏大学士怕也只是洗洗脸就上床睡了,也许压根就不会洗刷,直接倒床睡下,以苏轼的洒脱个性,这种事他干得出来。这么一说的话,他老人家哪里还会半夜三更独自跑到江边去思索什么人生?

不过话又说回来,此偶然之中也有着必然,以苏轼的聪明才智,在经历黄州之难的第三年,能发出此等感悟当是情理之中的事。因为同在这一年,苏轼完成了他文学生涯最重要的几大篇章,除却《临江仙》一篇之外,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也创造于这一年。

宋神宗元丰五年的黄州,有了苏轼的存在,也变得异常光彩夺目,在黄州长江岸边的千古吟唱,至今言犹在耳。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