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印:黄易“陈氏八分”

清代以后,篆刻最重要的流派是浙派和皖派,其中浙派又以“西泠八家”为杰出代表,又尤以“西泠前四家”最为后世所重,这里的“前四家”即开派宗师丁敬、后续的蒋仁、黄易、奚冈。相比蒋仁,黄易有两个优势:其一,他是丁敬的入室弟子,虽然跟着丁敬只学了二到三年,但他深得丁敬真传;其二,因为蒋仁传世作品极少,而黄易相对传世作品较多。因此,早期所谓的师法浙派,主要指的是师法丁敬和黄易。也就是后世不断说的“丁、黄”。何元锡也曾将二人印稿合辑成《丁黄印谱》,后世学习浙派印风,也多将“丁、黄”作为衡量印艺水平的标杆,比如赵之谦就曾说自己的印在“丁之下,黄之上”(“稼孙”印边款)。

丁敬不用多说,我们今天我们读一方黄易的作品:“陈氏八分”,如图:

读印:黄易“陈氏八分”

(黄易:陈氏八分)

边款解读

这方印的边款比较长,释文附上:

古之隶书即今真楷。欧阳氏《集古录》始以八分为隶,盖取程、李二家兼体以名。《唐六典》:校书所掌字体有五,其四八分,石经碑刻用之;五隶书,典籍表奏用之。据此,隶即楷书。八分体例近古,未可概论。玉池考据有素,深得秦、汉精义。爰志数语,作此以赠。癸未春月,小松黄易记。

丁敬和黄易都是隶书大家,丁敬的好友金农是清代少有的隶书名家。我们甚至可以在熟悉浙派印作之后做出这样的判定:浙派入印文字的篆法,得益于隶书极多。

读印:黄易“陈氏八分”

(黄易像)

没有办法,那时,邓石如的“印从书出”时代还没有到来, 印人们还困在汉印的“缪篆”篆法以内,如果要有创新,刀法外似乎也仅有篆法一路,于是在特殊的刀法之外,开创出了借隶书求新路的篆刻新路。

边款中有两个问题要先解决:其一,“欧阳氏《集古录》始以八分为隶,盖取程、李二家兼体以名。”这句话指的是欧阳修的《集古录》中称八分就是隶书,字体在程邈隶书与李斯篆书之间,这并不准确,因为隶书在秦代已经盛行,据《说文解字》记载:

“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取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说文解字·序》)

篆书在秦代已经逐渐简化为隶书,并最终取代篆书而成为正体,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以“八分”或“分隶”之名称世,在汉代已经出现,主要指的是隶书的体势如八字向背分散之势。隶书是当时的正体书,但用“楷书”称之,并不准确。

读印:黄易“陈氏八分”

(《曹全碑》局部实物照片)

后面引用的《唐六典》的内容,也并不准确,汉碑中固然有大量的“八分”经典作品,现代发现的《甘谷汉简》《居延汉简》都可以证明,以“八分”体势呈现的隶书,并不仅仅用于碑刻,在毛笔书写时也不乏实例。

读印:黄易“陈氏八分”

(《甘谷汉简》)

其二,边款中提到的印主陈玉池,指的是书法家陈玉池,与黄易交好。

从边款可以得知,这方印刻于“癸未春月”,就是乾隆二十八年正月,即1763年春初,这时的黄易只有20岁,我们知道,上一年,也就是黄易19岁时,他刚刚师从丁敬。

这方印读来,有两个重点:1、隶书的重要性;2、向汉印讨法。

隶书的重要性

我们无数次地强调过在篆刻学习中,学习者一定要注意隶书的学习,因为汉“缪篆”实际上是篆书与隶书的结合体,恰好今天这方印面的内容与隶书相关,我们就以此印为例说说隶书,实际上,说这方印的字是篆书固然不错,但它们中的每一个字也都有隶书的意味,比如陈字还是篆书的字法,但“篆法”却是隶势的(要区别开“字法”与“篆法”两个概念),“氏”字则基本上完全就是隶书的字法了。

隶书是简洁的,是朴拙的,它不违反“人体工学”,横竖分明,没有违背人的书写习惯和发力原理的笔画,相对篆书来说,装饰性要少得多,因此,在浙派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隶书的应用,比如,丁敬的“金农之印”一印的“金”字,“结习未除”一印中的“习”字。

读印:黄易“陈氏八分”

(丁敬大师的两方印)

我们看黄易这方印中的“氏”字,笔画用笔不藏不护,就是简简单单的中锋一笔,没有笔法变化,用笔老实,气息冲淡,但也正因为这种笔法,让印面文字表现出简拙的意味,而未笔的一画,又悄悄加入了隶书的波动,略略添出一分灵动气息,这是篆隶结合的活用。

读印:黄易“陈氏八分”

(篆隶结合)

说隶书对于篆刻重要,除了篆书是纵势,而隶书是横势的以外,印面字需要“既篆且隶”外,上述这“一点”活泼意味很重要,加入了这一点,印面篆书的工艺属性降低,“文人味”大大增加了。

向汉印讨法

汉私印中有大量的朱白相间印,黄易这方印采用的正是这种印式,朱白相间印盛行于汉私印,是汉印特有特色的形式之一,朱白相间印的章法由印面中朱文、白文的分布格局决定,因为这种朱白反差非常突出了,足以成为章法主线,选择了朱白相间的章法,基本上就确定了全印的章法,因此,刻朱白相间印并不容易。

读印:黄易“陈氏八分”

(汉印“司马渴功”,朱白相间印实物)

当然,对于这方印的样式来说,它并不是黄易的创意,而是他老师丁敬的。我们可以看丁敬的这方:“金氏八分”

读印:黄易“陈氏八分”

(丁敬“金氏八分”)

我们可以说,丁敬拿了汉印的东西,黄易又拿了丁敬的,黄易的做法简直就是“抄”,但并不是全抄,如果我们对比这师徒两个的作品,就会发现,差别也明显:

读印:黄易“陈氏八分”

(两方印的对比)

丁敬的这方印,大师把白文全部处理成满白,与朱文“八”字形成了朱白统一的效果,白文地与朱文字混同,朱文地与白文字混同,达成了视觉上的阴阳模糊,白文看上去如朱文,朱文看上去如白文,营造的是一种混沌之美,全印的统一性更强。

黄易的这方印,白文保留了足够的“红地”,朱文也保留了足够的“白地”,这强调了朱白对比,一眼就能看出朱白差异,在这种格式的朱白相间格局之中,由于印边及相邻白文字边给朱文“八”字围成了一个完整的边框,因此十分稳定,这一个字的朱文变化并不会对印面的稳定构成影响,但却达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

对我们的启发

注意,这方印在总体上,印面文字分布还是均分印面的,这是典型的汉印均分印面章法,我们之所以说浙派是“有个性的汉印”,原因即在于浙派名家们从汉印里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诸如字法、篆法、章法甚至构思样式,都可以看到浙派印人对于汉印的学习。

读印:黄易“陈氏八分”

(“司马渴功”印泥之后的效果)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要在学习浙派(也包括其他明清流派印)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返回到汉印中去寻求营养,以滋养我们的学习和创作,归根结底,篆刻是一种“取法于古”的艺术,越贴近古人,越易取得成就。因为这些明清名家们,他们也是取法于古的。

跟明清印人一样向汉印讨法,是篆刻学习重要的重要方法。

(【布丁读印】之63,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