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之年我们还能再见清澈的滇池吗?”“能!”因为他们毕生都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初心在方寸,咫尺见匠心!由中共云南省委省直机关工委联合云南广播电视台共同制作的云南首档电视演说类节目

《新时代云岭工匠精神讲坛》正在热播!


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云南大理的洱海边拍下照片,他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在保护好洱海的同时,云南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加大了对9大高原湖泊的保护,其中提到滇池是保护的重中之重。

“有生之年我们还能再见清澈的滇池吗?”“能!”因为他们毕生都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今年的1月,总书记再次来到云南,察看滇池保护治理情况。冬日的滇池,阳光灿烂,鸥鸟成群。习总书记肯定了滇池治理成效,强调要继续抓下去,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有生之年我们还能再见清澈的滇池吗?”“能!”因为他们毕生都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滇池的治理,洱海的保护,云南9大高原湖泊的保护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是数十年来,一位位科研工作者、环保实践人、志愿者等构成的庞大的保护团队在守护着我们的一颗颗高原明珠。


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负责人,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正高级工程师——杜劲松

“有生之年我们还能再见清澈的滇池吗?”“能!”因为他们毕生都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总经理,云南省劳动模范、

云南省青年创业省长奖获得者——钟顺和

“有生之年我们还能再见清澈的滇池吗?”“能!”因为他们毕生都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这两位高原湖泊保护的先行者,他们不是个体,而是群像,他们代表的整个高原湖泊保护者平凡中的坚守与创新开拓中的担当。


杜劲松

杜劲松是一名经常与滇池为伴的科技工作者。25年前,他参与到滇池保护治理的行列中,为滇池生态湿地建设和滇池保护治理提供技术支撑。25年的时间,他只研究一件事,如何保护治理滇池?

“有生之年我们还能再见清澈的滇池吗?”“能!”因为他们毕生都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作为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负责人,杜劲松带领团队先后组织完成了滇池湿地建设规划和上百项科研课题,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研究成果在滇池治理中得到应用,主持制定的多项技术规程,被政府采纳并下发执行,填补了滇池保护治理工作的空白,为滇池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

“有生之年我们还能再见清澈的滇池吗?”“能!”因为他们毕生都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近年来,滇池水质明显好转,滇池湿地被评为“中国最美湿地”,滇池治理取得的显著成效。滇池水清了,湿地美了,这是杜劲松工作的动力来源,

如今,他和他的团队依旧不断地钻研进取,目标只有一个——滇池的水能更清。


从前滇池的景象,

五百里滇池尽收眼底,

小孩们游泳嬉戏,渔民们放舟捕鱼,

滇池是昆明人心中的“海”,

昆明人的生活似乎就围绕着这片“海”展开。


“有生之年我们还能再见清澈的滇池吗?”“能!”因为他们毕生都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问:“我最想知道的问题是,我们还能够看到以前的那个滇池吗?”

答:“许多人都问我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滇池一定能治理好。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随着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滇池的水在逐级变清,滇池治理的目标——可以作为饮用水源,我相信按照既定的治理思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实现。”


问:“我们知道滇池水质已明显好转,但是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那现在治理滇池的难点和重点在哪里?”

答:“重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进一步控制污染源、削减入湖负荷。

二、开展水生态修复、提高湖泊自净能力。

三、加强精细化管理和调度运行、充分发挥已建设施的作用和功能。


网友:“作为土生土长的昆明人,看到今天的滇池水质又变好了,非常开心,我认为保护滇池是大家的事,不仅仅是你们科研工作者或是河道管理者等,我想知道,我们普通市民,在保护滇池这个大问题下,我们具体可以做什么?”


答:“其实,能做的很多。比如:

第一,节约用水。要知道咱们日常用的水85%都转换成了污水,因此,少用水就等于减少排污。

第二,不乱倒垃圾、进行垃圾分类。厨房的碗,先用纸擦一下,油污少进水里。

第三,不要随意把洗衣机摆到阳台上,让污水排到雨水管道里污染河流。

第四,不要随意放生,避免造成生态灾难。比如巴西红耳龟、福寿螺等。最重要的是,把滇池当作“咱家的滇池”,只有真正把它当做自家的事,你才能不再容忍污染滇池的行为、用实际行动去保护它。”


问:“作为生活在昆明的人,这些年我最大的感受是环湖路上的湿地多了,滇池边的风景也美了,这些都是你们参与设计规划的吗?”

答:“是的,我们全程参与了滇池湿地的规划与建设工作,这是滇池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滇池环湖一圈已建成湿地33平方千米,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也是国内人工恢复的规模最大的湖泊湿地,被评为“中国最美湿地”。这些年,滇池水比以前清了、风景更美了,滇池湖滨已成了市民休闲、旅游和了解滇池治理的重要场所。”


正是有了这样一批人用他们20年的光阴,付诸了青春年华,付诸了智慧与汗水,守住了昆明人的精神家园。让经过科学治理、综合施策,经历了治污阵痛的滇池,水环境日益改善,水质趋稳向好,这是“母亲湖”的挣扎与新生。


钟顺和

云南大理,46岁的钟顺和每天都在忙碌着,收集着洱海流域的废弃物,乡亲们都说,他是用勤劳的双手把粪便变成黄金。

“有生之年我们还能再见清澈的滇池吗?”“能!”因为他们毕生都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作为洱海保护的先行者,多年来,钟顺和带领他的团队以“环境治理、洱海保护”为核心,先后投入10.07亿元,承担实施了“洱海流域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工程项目”、“大理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等项目来解决洱海流域综合废弃物的污染问题,在洱海流域建成了4座大型有机肥料加工厂、1座特大型生物天然气加工厂、25座有机废弃物收集站和多个非固定式的收集点。

“有生之年我们还能再见清澈的滇池吗?”“能!”因为他们毕生都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项目的实施可年收集处理洱海流域各种有机废弃物195万吨。从一开始的回收废弃物,做到如今实现了大理市范围内餐厨垃圾“收-运-处”全覆盖。钟顺和从一个农民成长为企业家,他说自己似乎只做了“变废为宝”这件事,但是,正是这种新型产业发展的全产业链模式,对大理的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对洱海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有生之年我们还能再见清澈的滇池吗?”“能!”因为他们毕生都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2017年,大理市以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和强度,开启了保护洱海的行动,这场洱海流域保护治理攻坚战中,钟顺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勇立潮头,成为洱海保护的宣传者、参与者和践行者。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听钟顺和如何在这场战役中,找到自己的角色与定位。


创新、坚守是杜劲松、钟顺和两位工匠在事业追求过程中永不会改变的底色,正是这样的坚守者,在各自的岗位上,为高原湖泊的治理与保护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九湖清,则云南兴,让我们以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为基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更多精彩内容请收看

云南广播电视台

《新时代云岭工匠精神讲坛》

公共频道11月15日 20:30 首播,

11月16日午间12:15 重播,

欢迎准时收看!


另外我们在都市条形码公众号底部专区→新鲜事和抖音官方平台(YNTV2DSTXM)均开设有云南工匠精神讲坛节目专区,可以查看精彩视频哦!

“有生之年我们还能再见清澈的滇池吗?”“能!”因为他们毕生都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编导:潘婷

编辑:杨舒涵(实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