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之年我們還能再見清澈的滇池嗎?”“能!”因為他們畢生都為這個目標而努力

初心在方寸,咫尺見匠心!由中共雲南省委省直機關工委聯合雲南廣播電視臺共同製作的雲南首檔電視演說類節目

《新時代雲嶺工匠精神講壇》正在熱播!


五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曾在雲南大理的洱海邊拍下照片,他說:“立此存照,過幾年再來,希望水更乾淨清澈。”在保護好洱海的同時,雲南省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加大了對9大高原湖泊的保護,其中提到滇池是保護的重中之重。

“有生之年我們還能再見清澈的滇池嗎?”“能!”因為他們畢生都為這個目標而努力

今年的1月,總書記再次來到雲南,察看滇池保護治理情況。冬日的滇池,陽光燦爛,鷗鳥成群。習總書記肯定了滇池治理成效,強調要繼續抓下去,鍥而不捨、久久為功,把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

“有生之年我們還能再見清澈的滇池嗎?”“能!”因為他們畢生都為這個目標而努力

滇池的治理,洱海的保護,雲南9大高原湖泊的保護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是數十年來,一位位科研工作者、環保實踐人、志願者等構成的龐大的保護團隊在守護著我們的一顆顆高原明珠。


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負責人,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正高級工程師——杜勁松

“有生之年我們還能再見清澈的滇池嗎?”“能!”因為他們畢生都為這個目標而努力

雲南順豐洱海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總經理,雲南省勞動模範、

雲南省青年創業省長獎獲得者——鍾順和

“有生之年我們還能再見清澈的滇池嗎?”“能!”因為他們畢生都為這個目標而努力

這兩位高原湖泊保護的先行者,他們不是個體,而是群像,他們代表的整個高原湖泊保護者平凡中的堅守與創新開拓中的擔當。


杜勁松

杜勁松是一名經常與滇池為伴的科技工作者。25年前,他參與到滇池保護治理的行列中,為滇池生態溼地建設和滇池保護治理提供技術支撐。25年的時間,他只研究一件事,如何保護治理滇池?

“有生之年我們還能再見清澈的滇池嗎?”“能!”因為他們畢生都為這個目標而努力

作為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負責人,杜勁松帶領團隊先後組織完成了滇池溼地建設規劃和上百項科研課題,解決了諸多技術難題,研究成果在滇池治理中得到應用,主持制定的多項技術規程,被政府採納並下發執行,填補了滇池保護治理工作的空白,為滇池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支撐。

“有生之年我們還能再見清澈的滇池嗎?”“能!”因為他們畢生都為這個目標而努力

近年來,滇池水質明顯好轉,滇池溼地被評為“中國最美溼地”,滇池治理取得的顯著成效。滇池水清了,溼地美了,這是杜勁松工作的動力來源,

如今,他和他的團隊依舊不斷地鑽研進取,目標只有一個——滇池的水能更清。


從前滇池的景象,

五百里滇池盡收眼底,

小孩們游泳嬉戲,漁民們放舟捕魚,

滇池是昆明人心中的“海”,

昆明人的生活似乎就圍繞著這片“海”展開。


“有生之年我們還能再見清澈的滇池嗎?”“能!”因為他們畢生都為這個目標而努力


問:“我最想知道的問題是,我們還能夠看到以前的那個滇池嗎?”

答:“許多人都問我這個問題,答案是肯定的,滇池一定能治理好。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到,隨著治理工作的不斷深入,滇池的水在逐級變清,滇池治理的目標——可以作為飲用水源,我相信按照既定的治理思路,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實現。”


問:“我們知道滇池水質已明顯好轉,但是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那現在治理滇池的難點和重點在哪裡?”

答:“重點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進一步控制汙染源、削減入湖負荷。

二、開展水生態修復、提高湖泊自淨能力。

三、加強精細化管理和調度運行、充分發揮已建設施的作用和功能。


網友:“作為土生土長的昆明人,看到今天的滇池水質又變好了,非常開心,我認為保護滇池是大家的事,不僅僅是你們科研工作者或是河道管理者等,我想知道,我們普通市民,在保護滇池這個大問題下,我們具體可以做什麼?”


答:“其實,能做的很多。比如:

第一,節約用水。要知道咱們日常用的水85%都轉換成了汙水,因此,少用水就等於減少排汙。

第二,不亂倒垃圾、進行垃圾分類。廚房的碗,先用紙擦一下,油汙少進水裡。

第三,不要隨意把洗衣機擺到陽臺上,讓汙水排到雨水管道里汙染河流。

第四,不要隨意放生,避免造成生態災難。比如巴西紅耳龜、福壽螺等。最重要的是,把滇池當作“咱家的滇池”,只有真正把它當做自家的事,你才能不再容忍汙染滇池的行為、用實際行動去保護它。”


問:“作為生活在昆明的人,這些年我最大的感受是環湖路上的溼地多了,滇池邊的風景也美了,這些都是你們參與設計規劃的嗎?”

答:“是的,我們全程參與了滇池溼地的規劃與建設工作,這是滇池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滇池環湖一圈已建成溼地33平方千米,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生態屏障,也是國內人工恢復的規模最大的湖泊溼地,被評為“中國最美溼地”。這些年,滇池水比以前清了、風景更美了,滇池湖濱已成了市民休閒、旅遊和了解滇池治理的重要場所。”


正是有了這樣一批人用他們20年的光陰,付諸了青春年華,付諸了智慧與汗水,守住了昆明人的精神家園。讓經過科學治理、綜合施策,經歷了治汙陣痛的滇池,水環境日益改善,水質趨穩向好,這是“母親湖”的掙扎與新生。


鍾順和

雲南大理,46歲的鐘順和每天都在忙碌著,收集著洱海流域的廢棄物,鄉親們都說,他是用勤勞的雙手把糞便變成黃金。

“有生之年我們還能再見清澈的滇池嗎?”“能!”因為他們畢生都為這個目標而努力

作為洱海保護的先行者,多年來,鍾順和帶領他的團隊以“環境治理、洱海保護”為核心,先後投入10.07億元,承擔實施了“洱海流域畜禽養殖汙染治理與資源化工程項目”、“大理市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等項目來解決洱海流域綜合廢棄物的汙染問題,在洱海流域建成了4座大型有機肥料加工廠、1座特大型生物天然氣加工廠、25座有機廢棄物收集站和多個非固定式的收集點。

“有生之年我們還能再見清澈的滇池嗎?”“能!”因為他們畢生都為這個目標而努力

項目的實施可年收集處理洱海流域各種有機廢棄物195萬噸。從一開始的回收廢棄物,做到如今實現了大理市範圍內餐廚垃圾“收-運-處”全覆蓋。鍾順和從一個農民成長為企業家,他說自己似乎只做了“變廢為寶”這件事,但是,正是這種新型產業發展的全產業鏈模式,對大理的生態文明建設,尤其是對洱海的保護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有生之年我們還能再見清澈的滇池嗎?”“能!”因為他們畢生都為這個目標而努力

2017年,大理市以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和強度,開啟了保護洱海的行動,這場洱海流域保護治理攻堅戰中,鍾順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勇立潮頭,成為洱海保護的宣傳者、參與者和踐行者。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聽聽鍾順和如何在這場戰役中,找到自己的角色與定位。


創新、堅守是杜勁松、鍾順和兩位工匠在事業追求過程中永不會改變的底色,正是這樣的堅守者,在各自的崗位上,為高原湖泊的治理與保護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九湖清,則雲南興,讓我們以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為基調,譜寫好中國夢的雲南篇章。


更多精彩內容請收看

雲南廣播電視臺

《新時代雲嶺工匠精神講壇》

公共頻道11月15日 20:30 首播,

11月16日午間12:15 重播,

歡迎準時收看!


另外我們在都市條形碼公眾號底部專區→新鮮事和抖音官方平臺(YNTV2DSTXM)均開設有云南工匠精神講壇節目專區,可以查看精彩視頻哦!

“有生之年我們還能再見清澈的滇池嗎?”“能!”因為他們畢生都為這個目標而努力


編導:潘婷

編輯:楊舒涵(實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