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面積是格陵蘭14倍,地圖上卻一般大?地圖是怎樣“騙”你的

觀察一張橫著的世界地圖,仔細看或許你會發現,格陵蘭島的面積與非洲差不多。而實際上格陵蘭島的面積為216萬平方千米,非洲的面積則有3022萬平方千米,兩者相差14倍。

非洲面積是格陵蘭14倍,地圖上卻一般大?地圖是怎樣“騙”你的

圖丨世界地圖

實際面積相差14倍,為何呈現在地圖上卻差不多?這還要從如何將一個三維的球體繪製成一張二維的平面圖說起,下面筆者就和你一起去尋找原因。

我們知道,地球的形狀接近球體,準確說是個不規則球體:它的兩極稍扁,而赤道卻略鼓。最早人們對它的認知為是一個平面,因此有“天圓地方”的說法。

後來隨著科技不斷進步,認知水平提高,一些人通過地平線的弧形;海上帆船離去時,先消失船身,後消失桅杆;以及麥哲倫的環球航行,來推測出地球為球形。近代航天工具在太空中所拍攝的地球畫面,則是最有力的證據。

筆者在這裡問個問題,你認為早期的地圖,是怎麼繪製出來的?

非洲面積是格陵蘭14倍,地圖上卻一般大?地圖是怎樣“騙”你的

圖丨現代作圖工具

古時候並沒有航空設備與衛星,要繪製地圖,需要人親自去勘測,他們想象不出隔著這片海的對面是什麼,一切都需要人為去測量。

因此在繪製地圖時,並沒有一個具體的、宏觀上的概念。看到了什麼,走了多長的路,直接按照比例縮放在地圖上即可。

前面我們所提到問題為,為何面積相差極大的非洲與格陵蘭島,在平面的世界地圖上卻大小相似。

你要知道繪製這張平面的世界地圖時,並不是親自去勘測後所繪。而是通過現代化的航空設備與衛星,所拍攝下的影像,復刻出一個球狀的地球,再將這個球體展開後所得。

為了精確描述出地球上的某個具體位置,人們採用了“經緯線”這一概念。經線是一條條連接南北兩極的線,相對的兩條經線能組合成一個經線圈,經線圈大小一樣(在地球是個正球體的前提下)。

非洲面積是格陵蘭14倍,地圖上卻一般大?地圖是怎樣“騙”你的

圖丨經緯線

每條緯線與赤道平行,與經線垂直。而每個緯線圈則大小不一,越靠近赤道的線圈越大,靠近南北兩極的線圈越小。

如果要將一個球體展開成一個平面,那麼勢必會出現中間寬,上下窄的情況,十分不美觀。因此便有人將上下兩部分適當擴大,中間適當縮小,來得到一張比較均衡的地圖。

換句話說,就是將靠近南北兩極的緯線拉昇,使其與赤道上的緯線一樣長。這樣便能夠將球體展開後,所得到的圖形為長方形。

這種繪製地圖的方式為“墨卡託投影”,能夠極大地還原各大洲的具體形狀與輪廓。但缺點也一樣明顯,會將一些靠近兩極的地方,“過度”放大。

非洲面積是格陵蘭14倍,地圖上卻一般大?地圖是怎樣“騙”你的

圖丨墨卡託投影方式圖

這就有了面積相差14倍的格陵蘭島與非洲,在以“墨卡託投影”方式繪製的地圖上,大小一樣的原因。

其實繪製世界地圖並不止“墨卡託投影”這一種方式。換句話說,將一個球體展開的方式不止一種。

我們想象一下,將地球比成一個橘子。你剝桔子皮是用什麼方法?應該是一片一片剝吧。如果將這一方法用在繪製世界地圖上呢?便成了“古德投影”法。

在“古德投影”法中,陸地為主要描繪對象,因此將海洋部分“剝開”。每大洲都有一條中央經線,同時緯線並沒有被拉昇,而是以“空缺”的形式來“填充”,使整張地圖看起來和諧一些。

非洲面積是格陵蘭14倍,地圖上卻一般大?地圖是怎樣“騙”你的

圖丨以“古德投影法”繪製的世界地圖

以這一方式所描繪出的地圖,既保留了各個大洲的真實面積,又避免了形狀上的失真。但缺點也很明顯,各個大洋被無情地分割,無法讓人整體感知地球的大洲大洋。

上面所說的地圖,基本是將縱向切開球體,因此得到的地圖為橫著的長方形。那你腦洞大開一下,如果是橫著,從赤道切開,將會怎麼樣?自然是得到一張豎著的世界地圖。

我國學者赫曉光就這麼做了,在2013年9月出版了第一張豎版的世界地圖。在該地圖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白色的南極洲,然後是中間偏上一些的各個大洲,以及填充滿整個地圖的大洋。

在該地圖上,各個大洲在外形上基本沒有變形,而且能讓人們整體感知世界的各個大洲大洋。只是視角與我們平時所看到的地圖不同,需要慢慢適應。

非洲面積是格陵蘭14倍,地圖上卻一般大?地圖是怎樣“騙”你的

圖丨我國學者赫曉光所繪製的“豎版”世界地圖

看到這,或許有人會問,繪製地圖這麼麻煩,為何不用地球儀代替?地球儀多簡單明瞭,而且不會有以上這些問題。

不管是攜帶的方便程度,還是載體的種類數量,二維的地圖要比三維的地球儀要求低很多。就比如學生的地理課本中,總不能沒有一張平面的地圖,都以地球儀為參考吧。

最後,筆者想問下,你還有什麼方式來分割一個球體?換句話說,還有另外繪製世界地圖的方法嗎?

作者:我方團隊張風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