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是一個正常的國家嗎?你怎麼看美加關係?

逐日行者


什麼是正常國家呢?事實上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實際上根本就沒一個所謂的關於“正常國家”這一定義的明確標準。事實上各國的國家政策無不是遵循本國的客觀國情和國家利益,很多在我們所不理解的匪夷所思的現象其實必須結合該國的具體國情來看待。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國際關係其實就是人際關係的一種投影,那麼我們能不能把我們的行為習慣不一致不合拍的人定義為非正常的人呢?有人認為伊朗是非正常的國家,因為伊朗保留了神權統治。可我們不妨這樣思考:如果因此認為伊朗是非正常國家,那麼伊朗的老對手沙特儘管在國家政體上是由世俗王權統治,然而宗教原教旨主義氣息卻在這個國家極其濃厚,同時沙特還保留著絕對的君主專制制度,甚至連女性開車上路也能成為國際新聞;相比之下伊朗儘管保留著神權統治,可同時也保留著共和政體與民選政府。那麼請問伊朗和沙特誰更正常一些呢?只能說伊朗和沙特各自的國家政策是由各自的國情決定的。再則說梵蒂岡也是神權國家,怎麼沒人說這是一個不正常的國家呢?美國總統就職時手按《聖經》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為美國政治中也有一部分宗教神權因素呢?那麼美國也是一個非正常國家嘍?有人認為韓國是一個非正常國家,因為駐韓美軍的存在使韓國成為一個主權不完整的國家。韓國的主權不完整性是毫無爭議的,但這並不證明韓國是一個非正常國家,事實上駐韓美軍本身就是韓國政府請來的。如果沒駐韓美軍的存在,那麼恐怕韓國早就不存在了。既然連國家都不存在了,還奢談什麼主權的完整性呢?目前在全球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的140多個分佈著美國的374個海外軍事基地和30萬駐軍,蘇東劇變後原屬東歐陣營的波蘭、立陶宛等國更是積極主動邀請美國在本國境內駐軍,這麼說來全世界絕大部分國家難道都是非正常的?日本自稱是一個非正常國家,而日本方面給出的理由是日本在國際政治軍事領域受到諸多限制。近年來日本一直在致力於廢除和平憲法,將自衛隊升級為名副其實的正規軍、解禁集體自衛權,在日本看來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正常國家。日本人認為一個沒軍隊的國家不能稱為正常國家,然而殊不知位於中美洲的哥斯達黎加早在1948年12月1日就廢除了武裝力量,目前哥斯達黎加只保留了國民警衛隊這一準軍事力量,理論上哥斯達黎加是一個只有警察部隊而無正規軍的國家,這和日本有什麼區別嗎?日本戰後的和平憲法是基於日本作為二戰戰敗國和加害國的基本國情制定的。日本右翼勢力在抨擊和平憲法破壞日本主權時有意迴避了一個基本事實:和平憲法儘管體現了美國佔領當局的意圖,然而具體提出的卻是日本當時的內閣首相幣原喜重郎——在和麥克阿瑟的對話中幣原喜重郎一針見血地指出:日本由於發動侵略戰爭而使自己失去了國家信用,成為國際社會聲討的對象,而宣佈放棄戰爭恰恰是日本為挽回國際信用所做出的努力。由此可見禁止日本擁有軍備的和平憲法是基於日本現實國情制定的,事實上如今日本所追求的所謂“正常狀態”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鄰國乃至整個世界格局而言恰恰是非正常的。其實很多我們看似不合理不正常的現象在具體的特定環境中其實是有著深刻的內在邏輯的,加拿大的國家政策制訂同樣也是遵循於其自身國情和國家利益。

加拿大的國家政策是否正常不是我們這些局外人所需要操心的,事實上我們認為不正常的現象背後是加拿大在特定的地緣環境下出於自身利益的選擇。質疑加拿大是不是一個正常國家的最大原因就在於題目中所說的美加關係,毫無疑問如今加拿大和美國之間保持著一種極為特殊的關係,可如果因為這樣就認為加拿大是一個非正常國家,那麼英國似乎也該被視為一個非正常國家不是嗎?再引申開來澳大利亞是正常國家嗎?波蘭是正常國家嗎?韓國是正常國家嗎?以色列是正常國家嗎?似乎這些國家都和美國有較為特殊的關係。這麼盤點下來全世界的非正常國家可真不少:事實上當今世界真正具有絕對完整主權其實就只有美、中、俄三個大國,其他國家或多或少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屈從於大國意志,也就是說在當今世界同某個大國存在特殊關係不僅不是一種非正常現象,恰恰相反倒是一種常態;擁有不受制於人的完整獨立主權並非當今世界的常態,而是一種極為難得的特殊狀態。很幸運的是我國恰恰處於這種特殊狀態,因此我們往往會先入為主地以為別人都是非正常的,殊不知其實我們才是特例。加拿大和美國的特殊關係與其說是不正常的,不如說我們需要對其背後的內在邏輯有清晰的認識。事實上加拿大和美國的特殊關係經歷了相當漫長複雜的演變過程,曾幾何時加拿大與英國之間曾有過比和美國更特殊的關係:加拿大和其他美洲國家一樣本來是土著居民印第安人與因紐特人的居住地。1535年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命令航海家傑克斯·卡蒂埃去探尋“新世界”,以求找到一條通往印度的航道。卡蒂埃爾首次探險來到了聖勞倫斯海灣。這時他並不知道會在這裡發現什麼,但他希望這是大洋的一個分支,並是他通往遠東征程的必經之路。於是他沿聖勞倫斯河逆流而上。然而他並沒有到達所期盼的亞洲,卻來到了魁北克,當地的印第安人稱它“Stadakona”。正是這時Canada一詞被寫進了國家的歷史。Canada一詞源於印第安語的“Canada”意為“群落”或“村莊”。卡蒂埃爾在向法王報告時首次使用了“Canada”來指他所到達的魁北克。公元18世紀北美的廣袤土地已成為了歐洲列強的豐盛戰利品。在你爭我奪的瓜分大戰中法國人取代西班牙人佔有了這片大陸的大部分地區。1750年法國宣佈了對加拿大的佔有權,並把它稱為新法蘭西。他們還宣佈了對面積大約是現代美國三分之一的路易斯安那的佔有權。但是英國的勢力在不斷地膨脹,強大的哈德森海灣公司正蠶食著有利可圖的法國皮毛貿易。在東南方馬薩諸塞和弗吉尼亞的英國定居者也夢想著向西擴張。1763年英國從法國手中奪取整個加拿大地區,從此加拿大就淪為了英國殖民地。事實上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並非只有加拿大:1607年至1733年大英帝國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和阿巴拉契亞山脈之間建立了特拉華、賓夕法尼亞、新澤西、佐治亞、康涅狄格、馬薩諸塞灣、馬里蘭、南卡羅來納、新罕布什爾、弗吉尼亞、紐約、北卡羅來納和羅德島十三個殖民地。1775年4月19日北美殖民地民兵和大英帝國的軍隊在位於今天美國馬薩諸塞州的萊剋星頓小鎮爆發衝突,由此打響了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槍。1776年7月4日十三個英屬北美殖民地的代表在費城召開了第二次大陸會議,喬治·華盛頓出任大陸軍總司令,13個殖民地的代表在由托馬斯·傑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上簽字,以此開啟了美利堅合眾國作為獨立國家的歷史。

事實上當美國獨立戰爭尚在進行時自己都還沒正式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美國就試圖將同屬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變成北美大陸會議的第14個成員:獨立戰爭期間北美大陸軍曾兩度嘗試進攻加拿大並一度順利拿下蒙特利爾,但在兩次圍攻魁北克時受困於惡劣地形和天氣的大陸軍最終被英國援軍和親英的加拿大民兵擊退。事實上美國獨立戰爭並非一場全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戰爭——美國儘管曾是英國的殖民地,但和印度等殖民地所不同的是:當時英裔移民實際構成了北美殖民地的主要種族,殖民地政商各界的上層人物幾乎都出自於英裔移民,只有當英國的殖民政策損害到他們的利益時才起而反抗。實際上在北美獨立戰爭中相當一部分北美殖民地居民仍保持著親英的政治立場——他們就是美國獨立戰爭中的效忠派(政治立場上效忠於英國,因此也稱親英派)。獨立戰爭後美國成為獨立國家,親英派人士於是北上落腳加拿大。大量親英派人士的湧入使加拿大在相當時期內保持著親英反美的政治傾向,對此美國其實是深有顧慮的:作為英國屬地的加拿大駐紮著當時全球最強的武裝力量——英軍,而由於大量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親英派人士的湧入已使當地成為反美大本營,此時的加拿大實際上成為了英國遏制新生的美國發展的基地。1783年9月3日英國在和美國締結的《巴黎條約》中把阿巴拉契亞山脈和密西西比河之間的土地也送給了新生的美國。與此同時和建國十三州同時期存在的佛蒙特州在獨立戰爭中保持中立,戰後以第十四州的名義加入美國。1801年羅伯特·李維頓受時任美國總統的托馬斯·傑斐遜派遣同佔據密西西比河以西的法國殖民當局商討購買密西西河以西的路易斯安娜土地,一開始法國方面沒接受美國提出的購地方案,然而隨後不久法國就在歐洲戰爭中遭遇挫折,於是在1803年美國乘法蘭西皇帝拿破崙忙於應付歐洲戰爭之際從法國手中以1500萬美元價格購買了83萬平方英里(2144476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相當於每英畝土地支付了三美分,這次土地購買行為使美國領土擴大了一倍。低價購買路易斯安那的成功勾起了美國政府擴張領土的慾望。美國自獨立以來的政治話語邏輯中就將整個北美大陸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視為上帝賦予的”天命“,在路易斯安娜的成功更刺激了美國人的這一意識,於是美國重新將作為英國反美基地的加拿大鎖定為下一步的擴張目標。然而此時美國羽翼未豐,而大英帝國雖然因為美國獨立而損失了一大塊殖民地,但依然還是當時全球頭號強國,美國要從英國手中奪取加拿大並不容易。直到1812年歐洲的拿破崙戰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這時英國作為反法同盟的成員之一將駐紮在加拿大的軍隊大量徵調到歐洲戰場,對此美國人視為是難得的天賜良機。與此同時英國也對國力日漸增強的美國越發警惕:英國試圖以襲擾美國海上貿易的方式減輕美國對自己的屬地加拿大的側翼威脅。美國儘管贏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並如願以償地擴大了本國的疆域,但在貿易、政治和軍事等方面仍受到英國的壓制:英國不僅得到了加拿大的親英派人士的支持,還通過加拿大這一基地向反抗美國政府的印第安人部落提供武器。 當時位於美國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部落在酋長特庫姆塞的領導下一直堅定地阻止美國向西擴張,而這些印第安人的背後就有英國的支持。加拿大作為英國在北美的重要基地在英國援助印第安人的行動中發揮著巨大作用,這使美國政府堅信只有政府加拿大才能確保自己能將領土一直順利向西推進到太平洋沿岸。

這時的美國儘管處於國力上升期,但畢竟羽翼未豐。相比之下大英帝國儘管因為美國的獨立而失去了一大塊殖民地,但仍是無可爭議的世界頭號強國。美國要想從英國手中奪取加拿大其實並不容易,直到1812年歐洲的拿破崙戰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這時英國作為反法同盟的成員之一將駐紮在加拿大的軍隊大量徵調到歐洲戰場,對此美國人視為是難得的天賜良機。1812年6月18日美國對英國宣戰,而吞併加拿大正是這場戰爭的目的之一,對此可以從當時的美國總統詹姆斯·麥迪遜的表態中看出端倪:“這一年將加拿大地區兼併,包括魁北克,只要向前進,向哈利法克斯進攻,最終將英國勢力徹底逐出美洲大陸。”這時美國的實力仍算不上強大——直到1812年底美軍總兵力才擴大到15000人左右,能動用的軍艦僅有16艘、大炮約500門。儘管如此這在當時的北美已是一支規模客觀的軍事力量,因為這時主要精力用於歐洲戰場的英國在加拿大隻有不到5000駐軍。不過英國也具備一定的戰略優勢:在聖勞倫斯河邊界地區北岸的加拿大一側人口密度和基礎設施水平比南岸的美國高出兩倍。1812年6月至1813年初在海上美國戰艦和私掠船在大西洋上全面出擊,僅幾個月時間便擊沉英艦3艘、俘獲英國艦船500艘以上。然而在陸地上美軍卻連吃敗仗:美軍對加拿大發動了三路攻勢。7、8月英軍將領布羅克擊退了美軍的西路進攻並攻佔了美國西部的幾個重要堡壘,底特律的2500名美國守軍竟在不發一槍的情況下向700名英軍繳械投降。1812年10月美軍將領斯蒂芬·範倫塞勒指揮約3100人的先頭部隊渡過尼亞加拉河,在俯瞰安大略的昆斯頓高地峭壁上建立陣地,然而在當天夜間他們就被一支1000人左右的英軍擊潰。當美軍揮師北上加拿大時所遭遇到的對手不只是英國正規軍,加拿大人像當年北美殖民地反抗英軍一樣自發組織民兵與之展開游擊戰,令美國人體會到了當年英軍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的無奈處境。加拿大人不僅成功阻止了美軍的入侵,甚至一度反攻到了美國境內:1814年8月19日由英國海軍陸戰隊和加拿大民兵組成的2500人軍隊趁大霧繞開美國海陸軍優勢攔截,迂迴到馬里蘭州海濱登陸,迅速擊敗匆匆拼湊的6000美國民兵,然後在華盛頓擊潰了500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抵抗,僅以200人傷亡的代價佔領華盛頓,並於24日火燒總統府,然後揚長而去。戰後的美國總統府牆壁被燻黑,慘不忍睹,1817年美國人不得不用白灰把牆壁重新粉刷,從此才有了“白宮“的名稱。這是美國曆史上唯一導致首都被佔領的戰爭。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2018年5月25日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就“徵收鋼鋁關稅“問題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電話時特朗普直接爆出一句”當年燒白宮的不是你們嗎?“

這場戰爭進一步強化了加拿大人親英反美的政治立場。當時的加拿大夾在英美之間完全沒任何自主權,只有緊緊依靠身為宗主國的英國的保護才能抵禦美國的擴張野心。這時英國也越發警惕正日漸發展強大的美國,在這種形勢下加拿大長期扮演著英國遏制美國的戰略基地。1859年美國在同英國爭奪俄勒岡地區的博弈中勝出,俄勒岡成為了美國第33個州。儘管俄勒岡成為了美國領土,然而位於俄勒岡和加拿大之間的聖胡安群島的歸屬問題並未明確:當時美利堅合眾國和英屬加拿大均宣稱對該島擁有主權,因此雙方都派兵在島上駐紮。兩邊的人馬互相以猜疑和仇視的心態對立著,在這種狀態下任何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都可能引發衝突——最終一頭豬成為了衝突的誘因:住在島上的一個名叫萊曼·卡特拉的美國人射殺了一頭闖入他家的土豆園的豬,然而這件事很快誘發了美利堅合眾國和英屬加拿大之間的外交糾紛,因為這頭豬是英屬加拿大的財產。表面上看因為一頭豬引發外交糾紛似乎是令人匪夷所思的,實際上這次事件完全是美國和英屬加拿大之間長期以來矛盾的爆發。由於雙方長期處於猜疑仇視的對立狀態,因此很多問題往往會被放大——在英屬加拿大方面看來:一頭豬儘管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畢竟是自己的財產,在雙方存在領土主權爭議的前提下這自然被視為是對自己財產權利的侵犯。由於這時的加拿大還不是獨立的主權國家,因此作為英國屬地的加拿大的外交行為是由身為宗主國的英國代為行使的。當時英國政府表示:如果卡特拉不把豬還給他們,那麼他們就要逮捕卡特拉。這令生活在島上的美國人都感到恐懼,因為他們不確定哪天類似於卡特拉的命運是否會降臨到自己頭上,他們甚至懷疑這是英國方面有意識打擊島上的美國居民的行為,於是他們向美軍請求保護。美軍第九步兵團在收到島上美國居民的請求後立刻上島增援,英屬加拿大方面也迅速增調了一艘戰艦派往島上。400名美軍士兵開始在島上挖戰壕,而一支載著上千名士兵的英軍艦隊也已整裝待發。就在形勢劍拔弩張之際雙方高層也許是覺得因為一頭豬而引發一場戰爭未免太過荒謬,於是雙方最終一致同意共同佔領該島,結束了軍事對峙狀態。整件事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由一頭豬引發的,可實際上是由於美國和英屬加拿大之間在邊境領土問題上的長期矛盾積累所致。十年後美國和英國一致同意將聖胡安島的歸屬問題交給中立的第三方德國皇帝威廉一世裁決,最終威廉一世裁定該地屬美國所有。

美國和加拿大的邊境領土爭議問題解決了,不過這並不代表美國對加拿大的野心也就此終結了。1867年美國又從沙俄手中購買了阿拉斯加地區,這使美國獲得了一塊與本土之間隔著加拿大領土的飛地,在這樣的形勢下吞併加拿大以打通本土與阿拉斯加的聯繫再次被美國提上議事日程。就在美國取得阿拉斯加的同一年英國將自己在北美的屬地加拿大省、新不倫瑞克省和諾瓦斯科舍省整合為加拿大自治領,此後加拿大獲得了相當的自主權。20世紀初加拿大軍方獲悉:美國正在研究入侵及吞併加拿大的作戰方案。於是加拿大制定了對美國先發制人打擊的“國防部一號計劃”。當然加拿大深知:以自己的實力不足以同美國抗衡,所以將希望寄託在宗主國英國的援助上。1931年英國通過的《威斯敏斯特法案》賦予了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白人自治領獨立的國防、外交和立法權力,從此加拿大成為英聯邦體系內與英國平等的主體成員。不過這時的加拿大仍不具備修改憲法的權利,儘管已可以獨立自主制訂國防政策,然而缺乏自主國防能力的加拿大實際上仍在防務上高度依賴於宗主國英國。同樣是在1931年英國將自己的殖民地以及加拿大等白人自治領、斯堪的那維亞國家、葡萄牙、阿根廷等國納入到以自己為核心的英鎊區。1932年7~8月英國自治領經濟會議在加拿大渥太華舉行——這其實說明兩點:其一加拿大等白人自治領的政治地位的確大為提升,其二這也證明加拿大等白人自治領實際上仍與英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早在19世紀晚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英國就已喪失了世界第一工業大國的地位,而新興的美國則取而代之。儘管美國在工業實力上已超越了英國,然而英國憑藉自己在海軍、金融以及殖民地等方面的優勢仍得以維持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可在遭遇一戰的打擊後英國的國力進一步下滑,這就使英國不得不對發展勢頭迅猛的美國有所警惕。這一時期英國在英聯邦內實行特惠關稅,對外則提高關稅。這一協定是為防止外國商品低稅滲入英國的市場範圍,而首要防範的對象就是美國。英國實際上已將美國視為自己的主要競爭對手,而加拿大也加入到了宗主國英國遏制美國的行動中,因此這一時期的美加關係仍延續著一貫的對立狀態。儘管加拿大在1928年取消了“國防部一號計劃”,然而兩年後美國就秘密制訂了旨在消滅英國駐加拿大與北大西洋的陸軍部隊的“紅色帝國”計劃。

然而隨著納粹德國和日本的威脅日益加劇就使英國開始加速向美國靠攏:由於受到1934年的約翰遜法案和1937年的中立法案的束縛,美國不能向未償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欠美國債務的國家提供貸款;交戰國要購買美國武器必須採取“現款自運”;美國向交戰國提供的武器必須被證明是對美國自身國防並不需要的才行。當時英國的現實條件恰恰無法滿足以上要求:英國沒還清一戰中所欠債務;面對戰爭的巨大損失,美元和黃金儲備也即將耗盡。面對納粹德國海軍對英國海上交通線的巨大威脅以及登陸英國本土的可能,丘吉爾首先提出了希望從美國獲得50艘老舊驅逐艦的要求。羅斯福面對法律的束縛和國內孤立主義陣營的強烈反對只能通過將英國國防安全的重要性與美國自身相聯繫的方式來說服國會和民眾:一方面要求英國將大西洋上部分島嶼和海軍基地的使用權交給美國來換取軍艦,這樣既可以緩解英國的資金壓力,也可以通過強調這些島嶼的國防意義來說明這項交易的價值。同時證明美國海軍的防禦不需要這些老舊的驅逐艦。另一方面丘吉爾保證:如果英國本土淪陷,英國不會交出海軍,而是將艦隊移至加拿大繼續抵抗,以解除美國對美國軍火落入德國手中的擔憂。此後羅斯福總統利用美國法律的漏洞提出《租借法案》,進一步加大對反法西斯國家的援助力度。美英關係的改善使加拿大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與美國的關係:加拿大並不具備與美國抗衡的實力,長期以來加拿大都是依賴英國對抗美國,然而隨著美英關係的改善就使美加關係也迎來了轉折。與此同時美國也開始逐步放棄對作為英國自治領的加拿大的吞併計劃。二戰的爆發使美國徹底放棄吞併加拿大,轉而為應對共同的法西斯威脅而並肩作戰。二戰後英國的殖民體系解體,而美國崛起成為世界頭號大國,但美蘇爭霸的冷戰陰雲隨之而來。此時美國必須穩住資本主義世界的陣腳,全力打壓蘇聯勢力的擴張。逐漸擺脫英國控制的加拿大務實地選擇在國際問題上追隨美國的策略,美國出於稱霸全球的考慮也需要加拿大的支持。至此美國不僅放棄了吞併加拿大的打算,同時還為加拿大提供軍事保護,防止加拿大被其他大國入侵,美、加兩國實際上各自以對方國土作為本國戰略縱深的延伸。

1940年美國和加拿大簽署了《美國和加拿大關於建立聯合常設防務委員會的協定》,建立了聯合防務委員會,負責研究和協調雙方軍隊組建和裝備方面的問題並進一步磋商如何確保西半球北部的防務。二戰以後加拿大加入了美國主導成立的北約組織,還和美國共同成立了北美聯合防空司令部,美國在加拿大境內設立了軍事基地用於建立雷達站、預警系統等軍事設施。國土面積997萬平方公里的加拿大盡管是全世界僅次於俄羅斯的國土面積第二大國,但加拿大的人口和工業集中分佈在渥太華、溫哥華、多倫多等幾個大城市,而遼闊的北部地區幾乎都是荒無人煙的永久凍土和雪原,只是在目前美加關係密切的基礎上加拿大可以得到美國的軍事保護,否則如果美國入侵加拿大的話,那麼加拿大其實是沒多少戰略縱深可言的。在得到美國的軍事保護後加拿大所面臨的戰略格局可謂是空前改善:東有大西洋、西有太平洋作為天然的地緣屏障,北部是位於北極圈的高寒緯度帶,唯一可能遭受攻擊的南方地區隨著美加特殊關係的形成實際上已處於不設防狀態。作為世界第二領土大國的加拿大卻只有6萬左右的現役部隊,事實上加拿大在防務上是高度依賴於美國的,這使加拿大得以不必花費過多的資金用於國防領域。同時由於加拿大的人口密集區和主要經濟帶位於毗鄰美國的南部邊境,這就註定加拿大必須優先發展同美國的貿易關係。加拿大的很多產業的發展與美國密切相關:加拿大的能源、汽車、製造業等許多重要經濟部門均為美資所控制。2017年加拿大向美國的出口額為3196.51億美元,美國對加拿大的出口額為2824.72億美元,美國和加拿大互為最大貿易伙伴,美、加兩國在經濟上的合作非常密切,兩國的經濟依存度很高。加拿大美國和加拿大都屬於英語民族國家,在文化心理上是相當接近的。1948年美國與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共同簽署了電子間諜網絡協議,旨在使這五個英語國家聯盟間進行情報分享與聯合攔截敵國情報。至此這一情報共享聯盟發展成為擁有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五個成員的體系,因此被稱為五眼聯盟。五眼聯盟自成立之日起就在全世界範圍內一直進行著或秘密或公開的監視監聽等情報蒐集工作:在冷戰時期這一情報蒐集工作主要針對的是以蘇聯為核心的華約陣營,不過這並不是說情報蒐集的範圍只限定於華約成員國,事實上五眼聯盟所監測的對象包括自己的盟友以及國內企業乃至公民個人。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從法律層面看,加拿大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主權國家,它的元首是英國女王,所以我們平時能聽到加拿大總理,但卻聽不到加拿大總統。但英國女王只是名義上的主權象徵,加拿大和英國之間已經沒有隸屬關係。

但是由於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特殊歷史,加拿大更是美國的一號小弟和打手。這些年加拿大動輒以人權為藉口指責其它國家,把自己標榜成人權、自由、民主的衛士。但實際上,加拿大的更多行為都是為美國利益服務的。

加拿大和美國曆史十分相近,雙方几乎沒有文化上的隔閡

加拿大這個國家跟美國的關係是扯不斷的,因為歷史上美國和加拿大都是英國的殖民地。有一點區別是,美國是英國最開始殖民的,但加拿大地區則是法國最先佔領。但是在1760年前後,英法之間在歐洲爆發了大戰,而最終法國戰敗,作為戰利品,加拿大在1763年被割讓給英屬殖民地。所以在美國獨立之前,美國和加拿大同屬於英國。

但是到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時候,加拿大是堅持留在英國的。甚至許多反對美國獨立的美國人跑到了加拿大,由此可見美國和加拿大是有很深的血緣關係的。雖然後來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美、加之間是敵對的雙方。但是兩國在民族、習俗、法律、宗教、歷史等方面還是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的。

加拿大在政治上表面完全獨立於美國,但並不代表真正的獨立

正如前面所說,加拿大在法律上是君主立憲制國家,有自己的法律、軍隊,完全獨立於美國。但現實是加拿大無法離開美國,這和加拿大的地理位置有直接的關係。

加拿大面積為998萬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二。但這只是理論上的數據,我們必須看到的一個事實就是加拿大絕大部分領土都在北極圈以內。換句話說,現在的加拿大空有大片領土,但絕大多數地區都不適合人類居住。於是加拿大人口非常稀少,只有4000萬不到的人口,只相當於日本的三分之一。

據到過加拿大的朋友描述,加拿大國內開發的地區只是沿著美國邊境線的狹長地區,也就是說從邊境線以北數百里範圍內才是人類的活動範圍。而且美國和加拿大之間有無數條公路相連,之間幾乎沒有什麼按鍵,而加拿大由東到西不過一兩條橫穿的國道。由此可見加拿大和美國之間的密切關係。由於加拿大的自然環境的限制,只能發展和美國之間的貿易。可以說,加拿大的經濟離不開美國,既然經濟上離不開美國?又談何政治上的完全獨立。

貿易戰我們都不陌生,且面對美國的貿易戰許多國家都處於被動的局面,何況是加拿大這個緊鄰美國的人口小國?毫無疑問,它緊緊地依賴美國的經濟,它的資源、土地幾乎都是為美國人服務的。

在許多問題上,加拿大都被美國當槍使

2001年,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加拿大是出兵的國家之一

2011年,美國停止交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費,緊接著加拿大也宣佈拒絕繳納。

2014年,美國因為克里米亞問題制裁俄羅斯,加拿大緊隨其後,宣佈參與制裁。

2018年7月,加拿大又接納了250多名敘利亞白頭盔組織成員。對於白頭盔,熟悉敘利亞戰爭的人並不陌生。一個以擺拍出名的組織,通過專業的攝影棚拍攝所謂的敘利亞政府軍的戰爭行為。

2018年8月,加拿大用人權問題指責沙特。沙特和加拿大都是美國盟友,所以沙特反應很激烈,不擔心美國支持加拿大。沙特停止與加拿大的貿易、驅逐了加拿大的大使,召回了在加拿大的留學生。

這就是加拿大在國際上扮演的角色,往往把自己當做道德、人權的守衛者的形象,但在追隨美國的道路上卻毫不含糊。從法律上說,加拿大是獨立國家。但從實際上看,它的政策長期追隨與美國,它的價值觀也跟美國保持一致。可以說加拿大的很多行為背後,都有美國的影子存在。


風雲世界觀


先說美加關係,那絕對是不打不相識,一打就睡一個被窩了。

加拿大是美國的鐵桿盟友,美國有世界上有一個五眼盟友,這才是美國的老朋友,這其中就有加拿大。兩國有著超長的邊境線,但是完全不能駐防一兵一卒,這種關係可以說是讓世界上所有為地緣政治苦惱的國家所羨慕,從這一點上看,美國也絕對是世界外交位置最好的國家。

但是,在歷史上,美國跟加拿大可不是什麼好朋友,兩人還掐過架。

這就是美加戰爭。美國獨立之後,英國雖然輸了,但還是不服氣,在加拿大扶持印第安人進攻美國。而美國也希望繼續擴張,吞併西部,上進北方,下達南方,建立一個獨佔美洲的超級大國。

於是,在1812年,美國又向英國宣戰,進軍加拿大, 準備吞併加拿大。這個時候,英國正在歐洲大陸跟拿破崙開打,可以說,拿破崙是美國史上最佳第六人,不但拖住了英國,美國還從拿破崙手下以極便宜的價格買到了北美大片領土。

這一打就出問題了,美國各州意見不一,有的希望領土越多越好,但有的州則希望保持十三州,沒必要開疆拓土,像俄國賣美國阿拉斯加,都有好多人不同意,他們擔心新的州加進來,玩美利堅這個牌局的人一多,自己的話語權就降低了,所以很多州不出兵,出了兵的也戰鬥意志不足,跟獨立戰爭完全是兩回事,畢竟前一回是爭自己的權利,這一次是搶人家的地盤。

於是,英國以少勝多,二千人就打敗了美國一萬多的軍隊。英國軍隊還率加拿大民兵在美國東海岸登陸,然後直奔華盛頓,美國總統麥迪遜也跟慈禧一樣,“西狩”了一把,跑到山上躲了起來,結果白宮都被人家燒了。

那什麼加拿大跟美國現在關係這麼好呢?

這主要是英美關係發生變化了,英國後面變成了美國小弟,跟著英國的加拿大看帶頭大哥都服了美國,他能不服嗎?

二戰之後,成立北約,加拿大率先加入,然後馬上跟美國建立軍事同盟,這樣一來,加拿大心甘情願當了美國的後花園,說起來,跟美國的一個州也差不了多少了。

看他們兩家的邊防線就知道了。

加拿大本身也是個溫順小弟,從來不給大哥添麻煩。美加邊境線,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親密的邊境之一。除了必要的安檢,其他的都像在各自的州和省的邊界一樣,只有鮮花和牛糞,沒有硝煙。有一個國境線就在圖書館內,你換本書看,還得偷個渡。

再說加拿大是不是個正常國家。這當然是個正常國家,但世界上兩個國家對他的影響比較大,一個是美國,一個是英國。現在加拿大的國家元首名義上還是英國女王。


最後,聊點加拿大的一些冷知識。

腦洞老師前面跟大家聊過,美國有兩個州,獨立情節最濃,一個是保守的德州,一個是更開放的加州。兩個州一言不合就要鬧單過。

無獨有偶,美國的好盟友、隔壁老王,不是,隔壁老加也有這樣的問題。加拿大有一個州特別愛鬧獨立。這個州就是魁北克省。

這個州歷史上多次鬧過獨立,有一回還差點成功了,多虧華裔最後時刻投票,使團結派佔了上風。

那為什麼這個省愛鬧獨立呢?

這就是歷史的原因了。

我們聊一下加拿大,加拿大以前當然是印度安人和因紐特人住的地方,到了殖民潮興起的時候,西方各國到美洲來劃地盤。第一個對加拿大這個地方實行有效殖民的是法國人。

當時在十六世紀,法國人準備尋找一條通往印度的航道,結果走到了加拿大這裡,向當地的人打聽,人家給他們指了一條路,說那邊就是“kanata”,這個kanata就是魁北克這個地方。在印第安語裡,這是村莊的意思,跟象牙山或者馬欄山差不多。所以,加拿大這個國家名就是一個村一個屯一個窩的意思。

法國人佔這裡以後,就命名為新法蘭西,但是加拿大這個詞在民間就流傳開了。

到了後面,英國人來了。英國跟法國打了七年,最終英國獲勝,法國人把魁北克這個地方讓給了英國人。

但是,法國人經營了這麼久,很多法國人在這裡定居,那怎麼辦,而且英國又從美國遷了很多不滿美國獨立的一些英國人過來。英國人跟法國人住到了一塊,顯然尿不到一個壺了。為了管理,英國人就把魁北克省一分為二,上加拿大住英國人,下加拿大住法裔加拿大人。加拿大就此成為這個國家的正式名稱。

從此以後,加拿大就成了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人開始大發開拓,除了魁北克,還開拓了很多其它地方。比如安大略省、紐芬蘭省等等。

不過,在魁北克省,法裔依然佔有很大的勢力。純說法語的佔百分之六十,英法語混用的佔百分之三十,純說英語的不過百分之十。

而其它地方,基本都是英國原生的殖民地。

這樣一來,就造成魁北克的獨特人,它始終感覺自己跟整個加拿大是不一樣的。他們鬧獨立最大的一個理由就是加拿大憲法站不住腳。

加拿大憲法是由英國議會產生的,當時也沒有通過民主討論,也沒有徵求魁北克人的意見,也就是沒有徵求法裔人的意見,尤其帶有很濃的英國殖民特色,比如加拿大的政治分三層。首先國家領袖是加拿大君主,這個由英國君主兼任,也就是伊麗莎白二世,然後下面有一個加拿大總督,這是女王在加拿大的代表。華人伍冰枝曾經就擔任過這個總督,不過,這個總督也是沒權利的,她只是代表英女王。只有一些特殊實權可以行使,比如宣戰。然後下面是總理,這個總理才是真正的實權掌握者,由競選出來的執政黨的領袖擔任。

這看上去,似乎加拿大就是英國的一個分支機構嘛。所以魁北克的法裔人一直不高興。也一直尋找獨立。他們也一直沒有在這個憲法上簽字。

而早在1837年,下加拿大曾經發動叛亂,試圖推翻英國對法裔加拿大人的統治。不過最終被打壓了。

到了加拿大獨立後的1980年,魁北克人曾經就獨立進行公投,結果遭到否決。不過,主張獨立的魁北克人黨卻在後面贏得了省選,又在1995年再次公投,這一次,差點成功,因為支持獨立的人略超半數。這個時候,大家發現,華人還沒有投票呢。

華人本身對政治不敏感,而且很多是當跳板的,先移民加拿大,再移到美國。有的就是掛個號,自己卻住四季酒店,有事了才說一聲自己是加拿大人。可以說是絕對的打瓶醬油就走的吃瓜移民。所以就沒怎麼參加。現在要求參加,那就投一下吧。一投,不支持獨立的反超了。華人都是有團結精神的嘛,管你什麼原因,不要獨立要團結,於是,這一次的投票以微弱票數而失敗。

加拿大政府也吃了一驚,馬上加法律,給獨立公投設障礙,比如要絕大多數。表述要清楚,什麼叫絕大多數?加拿大政府不說,這樣一來基本就很難啦。

而這個魁北克鬧獨立,把一些英資公司給折騰的,紛紛搬家了。加拿大政府也小心翼翼,不參與到英法之間的事情,生怕引起國內英法兩大族群的對立。現在這個魁北克還時不時鬧一下。至於能不能成功,那就不知道了。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腦洞歷史觀,我是腦洞老師,幫你少踏歷史的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