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原址重建,它在废墟中重获新生!

创造玉树奇迹

2010年4月14日上午7时49分,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震中位于青海玉树州玉树市结古镇附近,地表破裂带长约51km。地震造成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

地震过去十年间,成效最显著的救灾行动和重建工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玉树速度”和“玉树奇迹”。其中科学决策原址重建、科学确定重建的抗震设防要求,是保证重建后新玉树地震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大家不禁会问,发生地震的原址还可以重建房屋?会不会再次陷入地震危机?听听专家怎么说。

01原地重建,凭啥?

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迅速组织全国地震系统技术力量,第一时间赶赴玉树地震灾区开展应急救援、震害与损失调查、科学考察等,积极协助灾区政府抗震救灾,也为灾后恢复重建奠定了扎实的地震安全科学基础。

玉树地震发生在汶川地震约两年之后,恢复重建中借鉴了汶川地震成功经验,在不到两年的施工期内,全面完成了恢复重建主要任务。

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副主任吴健表示,在这次地震中,结古镇遭受严重破坏,地震烈度高达9度,地震地表破裂带从城区南侧通过,最大位错量约为1.8m。结古镇作为玉树州和玉树市两级政府所在地,是区域中心城镇,恢复重建中是否参考北川县城模式进行异地重建成为首要问题。

作为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原北川县城几乎被地震夷为平地,可谓是损失惨重。由于北川受灾严重,同时北川地处山地丘陵地带,原县城重建困难,经过多方考虑和研究,决定将原来北川相邻县部分适合建设的乡镇划归北川,然后建设北川新县城。

那么,玉树破坏程度同样如此严重,为何还是选择原址重建?吴健介绍,在震害调查中发现,结古镇城区房屋破坏全部由地面运动造成,其中倒塌或严重破坏的房屋、工程设施主要原因是未进行抗震设防或抗震设防措施不完备。

调查没有发现场地液化、震陷等场地灾害;地震地表破裂带从城区南侧山中穿过,未进入城市建成区;地震滑坡等地震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结古镇西北河谷中,主要为山体基岩表层松散堆积物滑塌,仅造成局部公路路面破坏,与北川县城在汶川地震中遭受的巨型山体滑坡情况完全不同。

中国地震局根据上述科学考察和研究结果,提出了“原地重建、局部避让”的原则。

02选址不过是个开始——

“原地重建确定后,如何科学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就成为最关键环节。”吴健说,结古镇及周边地区在2001年版《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上所处位置相当于基本烈度7度半,抗震设防烈度也应该按照基本烈度要求规划。中国地震局早在2007年就启动新一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工作,玉树地震前已经基本确定编图原则、技术方法和基本模型。

服务灾后重建,分秒必争,中国地震局要求新一代区划图编制委员会立即调整工作计划,按照新的原则和方法开展玉树周边地区地震危险性分析、修订恢复重建区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吴健介绍,震后一个月,中国地震局完成灾区地震区划图的修订,报送国家标准委后获批,玉树地震灾区27个乡镇中6个乡镇抗震设防要求有所提高、21个乡镇(含结古镇)保持不变。

除此之外,按照防震减灾法“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的规定,中国地震局还提出学校、医院的抗震设防要求应当在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基础上,峰值加速度提高一个分区取值。该建议最终被采纳。

03玉树地震教会我们什么?

玉树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当地房屋抗震能力普遍较差,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不足。

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地震灾害严重,超过58%的大陆国土面积和将近55%的人口处于7度以上的地震高风险区,城市老旧房屋许多还没有抗震除险加固,农村有近190亿平米房屋还没有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一些震级不高的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仍有发生。

吴健表示,玉树的经验告诉我们,科学避让地震活动断层、合理确定抗震设防参数是科学合理确定抗震设防要求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

以风险为导向,科学规划未来五年地震活动断层探察、沉积层结构探测等地震危险源调查资源投入,保障各项国家战略实施中的地震安全,建立满足各类现代化工程规划建设需求的地震危险性评估及区划技术方法体系与标准体系,形成不同尺度、不同精度的地震区划产品系列,为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