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殉葬和陪葬制度到底是怎樣的?讓人難以想象

在古代商朝時期,人死後都相信靈魂會生活在另一個世界,墳墓的埋葬就是墓主人生活在另一個世界的居所,都是死後都是按照“事死如生”的禮節來辦事兒和建造墓室的。

在奴隸主貴族去世後,以犧牲奴隸人而殉葬,被死後的奴隸制所感動。 在河南安陽發掘的奴隸主的埋葬中,一般有幾人、幾十人殉葬,有的大墳墓中,甚至有兩三百人殉葬。 一部分的骨骼旁邊放著刀劍,武士奴隸人的幾個骨骼旁邊放著奴隸人著車馬。一部分的骨骼中殘還留著狗的骨頭,飼養狗的奴隸人的一部分的骨骼旁邊沒有頭蓋骨,頭蓋骨在另一側,是被殺害殉葬的奴隸人。有的骨架中,手骨頭還被反綁。

在歷史上,殉葬和陪葬制度到底是怎樣的?讓人難以想象

修陵工匠

從之後的史料記載可以推測殉葬史上使用最多的女性殉葬的是秦始皇時期。 那麼,胡亥當時為父親辦喪事時,是怎樣殺害了這些個女人的呢?

由於某種原因,史官並沒有出現在現場的情況,子孫後人卻還不能弄清真相。 有一個比較可靠的推測是殉葬者在坑殺中死亡。 《史記》說:“在下葬以後,有人說工匠是關,放出去後就洩露墓室情況。所以,在大事完畢後,關閉中羨門,下外羨門,完全關閉工匠贓物的,再也沒有出來的。”殺修陵工匠這件事很早以前就有了,只是因為工匠很擔心走漏風聲,修完陵後,把他們的都關在地宮裡了,所以沒有一人是出來的。 古代帝王各有反“盜墓”之道,坑殺工匠就是其中之一。 胡亥埋了多少工匠,史料上並沒有記載,但是根據秦陵的規模,這個數字不是千人以上,而是有萬人以上的可能。

在歷史上,殉葬和陪葬制度到底是怎樣的?讓人難以想象

殉葬坑

據說清末定東陵建設結束時,負責工程的大臣命令中間的工匠封鎖墓道,告知地宮的另一側有可通行的隧道。當時的工匠並不笨,整個地宮都是他們修理的,怎麼可能有第二條出入的通道呢?這顯然是要殺人。 但是,即使他們都很清楚,逃出生天的可能性也無限接近零。 結果,官兵在地宮的入口守護著。 如果他們不肯坦率地活埋自己,等待他們的還是一把名為“咔嚓”的刀。想象一下。 歷史上發生過好幾次讓這種人埋自各兒的情況,真是難以直視。

在歷史上,殉葬和陪葬制度到底是怎樣的?讓人難以想象

殉葬女人

那麼,給秦始皇殉葬的女人們也會“坑殺”嗎?

需要知道的是,秦始皇“後宮團”的陣容是封建史上最華麗的,連“後宮佳麗三千人”的李隆基都不能並駕齊驅。 在滅掉六國之後,秦始皇把六國王宮內的所有美麗女子一起帶回了秦王宮。 誰也不知道秦始皇有多少女人,從阿房宮的規模可以知道,阿房宮被稱為二百里相連,在這麼大的土地上建宮室,有多少女人住呢,這個數字真的是很難想象。聽到秦始皇伸腿的消息,估計這些個女性的心都涼了。 在秦朝以前的東周,女性殉葬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然而,不久後新帝胡亥下旨說:“先帝后宮裡沒生下子嗣的女人,就別出宮了,全都給老頭兒陪葬吧。”在這個消息傳到後宮的時候,場面會相當恐怖。 知道了自已必死的女性們一定會悲傷地哭,整個阿房宮都會被女性的悲鳴包圍著。

在歷史上,殉葬和陪葬制度到底是怎樣的?讓人難以想象

陪葬品

那麼,史記是否記載了殉葬的女性人數呢?司馬遷只模糊地說了一些,但具體的真實的數字並沒有提及。而處決這些個女人的方法是什麼?

其中一種可能是給她們毒酒和白綾,由護衛監督,讓她們用自各兒解決。 但是胡亥仔細想想後,這個處理方法不太妥當。畢竟阿房宮最終要住胡亥的宮妃們。 所有房間都吊著女人是不太吉利的。 也許胡亥設了其他的“處決室”,將所有宮女們一起處理。 但是,統一殺死宮女的做法和屠宰場幾乎一樣,估計胡亥也不想把阿房宮當刑場。所以,可能性最高的是前面所述的坑殺。 帶她們去驪山,稱是為先帝掃墓,可以防止這些個女性悲傷,逃脫。 到了皇陵後,統一地讓她們進地宮,然後門一關。 如果進一步推測的話,當時的宮人有可能以和先帝“遺體告別”為由,把即將殉葬的女性們帶到廂室裡,然後封鎖廂室入口和地宮大門。

在歷史上,殉葬和陪葬制度到底是怎樣的?讓人難以想象

兵傭

畢竟,如果單純地封鎖地宮的大門,知道被坑殺的宮女可能會在地宮裡引起轟動。 畢竟,她們明白自各兒的時間很少,地宮內缺氧的時候就是她們的死期,將憤恨地發洩給秦始皇是免不了的。 當然,這只不過是一種猜測。 秦陵開鑿之前,所有的推測都沒有歷史證據。 當然,推測也不是亂推測的,而是根據一定史料進行推測的。

從史料可以看出,從西周開始,就有了宮女殉葬的傳統,也有很多諸侯死後採取過這種殉葬方式。 到了漢、唐兩朝,皇陵的重要特徵不是人殉葬,而是陪葬制度,即在皇陵附近皇親國戚和達官顯官死後陪葬皇陵。 宋代以來契丹、女真族、蒙古等邊疆民族,進入中原後,他們都以殉葬為傳統,催促中原殉葬傳統再度興起。

在歷史上,殉葬和陪葬制度到底是怎樣的?讓人難以想象

秦始皇

宮人殉葬,到了明、清兩代又開始實行,最終,中國古代殉葬的傳統結束於清朝康熙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