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人生的時候,我們在談什麼?

原創: 王輝城

大約在我七八歲的時候,家裡來了位算命先生。他向母親要了我和弟弟的生辰八字,然後開始為我們推斷人生。結果被他用毛筆寫進一疊白紙中,再訂成一本薄薄的線裝書。白紙黑字,鄭重異常。母親很是小心地用袋子把書包好,收藏至衣櫥深處。

當我們談論人生的時候,我們在談什麼?

在我沒有走進社會之前,一度非常惦記著這本書。於是,我翻箱倒櫃,把它找出來。書早就泛黃,頁面稀鬆、紙張脆弱,一些文字亦被蟲孔所破壞。我翻閱著這本命運之書,發現算命先生所斷的命運,細緻到每個年齡段。長大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十四五歲會有個小災難,需要防水;二十五六歲,可能會遇到愛情;三十歲以後,事業會有上升期;四十歲之後,事業可能遇到挫折……

算命先生斷的命運準嗎?不那麼準確,但也不是錯得離譜。現在回過頭想想,算命先生只不過把普通人的一生簡單地歸納了一遍。十四五歲的少年,不知天高地厚,整日成群結隊,喜歡到大河裡鳧水,稍稍不注意,可能就會被水流所吞噬;二十五六歲,正是成家立業的最佳時期;三十歲以後,工作多年,精力與經驗都足夠,事業自然會處於上升時期。而到了四十歲,不就面臨著中年危機嗎?

我讀大學那幾年,父母幾乎每年都會叫人幫我算一次命。而當我找到工作,真正開啟自己的人生後,赫然發現,他們慢慢地就放棄了找人幫我算命。如今想起,讀大學那幾年,確實是他們對我未來最為焦慮、最不確定的時期。

算命先生推測出那些模糊而又言之鑿鑿的命運,也確實會給人帶來一種岌岌可危的安定感。不管未來人生走向到底如何,不管算命先生是否真的“神機妙算”,父母對孩子未來巨大的焦慮,得到了紓解。在那本泛黃的命格書裡,他們的孩子擁有一個清晰的、確定的未來。

當我們談論人生的時候,我們在談什麼?

在現代社會,人的壽命,比較漫長,活到耄耋之年,亦是極為可見。因此,該如何度過漫長的人生,這將會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

記得大學時,有一門叫做職業規劃的課程,期末時輔導員叫我們寫職業規劃書。那時候我剛讀大一,對於未來、對於工作、對於社會、對於人生,還很模糊與迷茫,總覺得年紀還輕,不必這麼早就規劃什麼職業生涯。於是,自己就草草地寫了一份沒有實踐可能、具有狂想性質的“人生規劃書”。

自己嚮往的工作是什麼,我當時自己具體寫的又是什麼呢?只隱隱約約記得,希望自己以後的工作與文字、寫作有關。因此,在整個大學期間,我一直都為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而努力著:一是以每週一本書的速度閱讀著,提高自己的閱讀量;二是幾乎每半個月完成一篇萬字的小說。儘管當時尚不清楚自己的人生最終會走向何方,但如今看來效果確實是可喜的,我終於成為了一名編輯兼寫作者。

當我們談論人生的時候,我們在談什麼?

“無事常如有事時提防,才可以彌意外之變;有事常如無事時鎮定,方可以消局中之危”,這句出現在《菜根譚》卷二的話,我甚是喜歡。人生中的“無事”“有事”,其實都是相對的無事時,人生順暢,此時,需要時時刻刻提防著“有事”;有事時,人生波折,此時便要從容面對。但“提防”與“鎮定”,並非是一句口號,而是需要積累與練習。

除生老病死之外,現代社會最為殘酷的“有事”,大概是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之時面臨失業。人到中年,再就業的競爭力卻遠不如年輕人。因此,“無事常如有事時提防”,其實是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沉溺在舒適區裡,每時每刻都不要忘記提升自己。只有自己的能力與水平一直保持進步,厚積薄發,才能“有事常如無事時鎮定”。

話又說回來,大學畢業前,我的父母常常叫人幫我算命,又不只是緩解他們內心的焦慮。事實上,他們也是在儘自己所能地幫助我,在盡力為孩子謀劃更好的未來,盡力承擔自己的責任。只不過他們所做的工作、所擁有的知識與經驗,無法給予孩子清晰而明確的建議而已。

“宇宙內事要力擔當,又要善擺脫。不擔當,則無經世之事業;不擺脫,則無出世之襟期。”我們的一輩子,總是要為各種大大小小的事情負責任。若無擔當,則人生不立。最近幾年,“原生家庭”的說法甚囂塵上。許多人把自己的愛情、事業等人生不如意的原因,歸結於“原生家庭”。說實在的,“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影響真的有那麼深遠嗎?我著實懷疑。

也許,父母身上的某些缺點確實影響到了我們的人生。但說到底,人生是自己的,我們所需要的是正視自我,確立自我,承擔起自己應負的責任。若是一味地怪罪於“原生家庭”,何時才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呢?

當我們談論人生的時候,我們在談什麼?

現代社會,大多都是平凡人的我們,已經很難像古人那樣建立“治國、平天下”的事功。而我們能做的,就是照顧好自己的生活,承擔起自己該承擔的責任。

-END-

立即下單,即可享受7折優惠(包郵)

當我們談論人生的時候,我們在談什麼?


實習編輯:方小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