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內宅軼事——喪禮

大家好,這裡是聖城小事,持續更新傳說故事、趣聞軼事,歡迎關注!!! 您的關注,是我天天向上的動力!!!

在孔府辦理好父母的喪事,這時孔子家規的第一條,是衡量孔子後裔道德水平的首要標準。各府平時都有孝服,遇到有本家去世弔喪時都是自備孝服,而且孝服種類繁多,要根據與死者的關係確定穿什麼孝服。

在喪禮上,孔府有許多獨特的儀式和儀仗,來了弔喪的親友,門口的樂棚要奏樂,是男客,還是女客,還是男女客一起來,奏的樂曲都不一樣。大門兩旁還站著“方弼”“方相”,這是兩個用綢緞和木架紮成的大漢,衣冠服飾和臉譜都很像京劇中的花臉,有一丈多高。人站在大漢的身體裡,可以操縱著大漢活動、走路、做出各種動作,人還可以從大漢的肚臍向外看,來了弔喪的客人,根據男客、女客或男女都有,操縱大漢伴著樂曲上前迎接,在送殯時,這“方弼”“方相”也要走在隊列前面,一直跟到墓地。這是隻有孔府辦喪事才有的儀衛,十二府沒有。

孔府內宅軼事——喪禮

死者裝裹分為大殮、小殮,三日小殮穿常服,五日再大殮,就要換官服。女的鳳冠霞帔,嘴裡含珍珠,全身撒上香料,再用綢子將死者從頭頂到腳都裹起來,臉也不露出來。女的用綠綢子,男的用紅綢子,裹三層,最外面一層都用白綢子,纏裹的很緊,不留一點空隙,將死者裹成花瓶形狀。十二府也都是這樣裝裹。

停靈的地方也有規定,衍聖公和一品夫人死後停在內宅前上房,姨太太或住在孔府裡的親屬,死後停在後面的白虎廳。孔府的建築是左朱雀、右玄武、前青龍、後白虎、明七星、暗八卦。朱雀、玄武指的是孔府兩側鐘鼓樓,青龍、白虎是孔府前後兩個廳,七星是孔府中的七座高樓,八卦是地下的八條水溝。據說前青龍(又稱喜房)裡生孩子,後白虎廳停死人,這對孔府的風水有利。但近支本家很少住在孔府,到了近代,靈柩也都不停在白虎廳了。

靈棚要用藍玻璃做頂,靈棚裡除了紙人紙馬、聚寶盆、搖錢樹、金銀元寶等各種“社火”,還要擺上成百件的“明器”,錫制的小茶壺、小茶碗、木頭小桌椅、小床、床上都有枕頭被褥,還有繡花的小衣服等等,都是真的,但是尺寸極小,不能超過半寸,做得非常精緻。在幾分大的小尖鞋上繡著很複雜的花紋圖案,據說孔令譽夫人袁氏以做“明器”著名,繡出的花紋要用放大鏡才能看清楚,這些“明器”在安葬時一起埋進墓內。

靈棚裡棺柩前還要懸掛“銘旌”,大紅綢子條幅像幔帳一樣從上而下垂落,遮住棺槨。紅綢子上會寫死者的各種官銜,在出殯時要將銘旌放在棺材上。出殯時抬槓的槓夫也因死者地位不同人數也不同,孔府死了人要用六十四人抬,十二府則用三十二人。

孔氏家族規定,父母去世,三年不應酬客人,不聽絲絃,不論孔府還是十二府都一樣執行,浙三年叫“丁優”。

如果當差的死在府裡,按規定不能從門口出去,那就只有從牆上抬出去了,孔府的牆又高,到了近代民國的時候,這項規定實際已經取消了,曾有當差的死在府內,也是從門口抬出去的,陶氏也假裝不知道就過去了。

孔府大門外東邊有條衚衕叫:鬼衚衕,當地老百姓出殯,不能從孔府大門前經過,要從鬼衚衕繞行,除了出殯,平時很少有人從那裡走。

孔府內宅軼事——喪禮

孔林

孔府內宅軼事——喪禮

孔林是孔氏家族的墓地,兩千多年來,墓碑林立,墳塋無數,其中上三代和下三代的墳塋最講究,上三代就是孔子、孔子的兒子孔鯉、孫子孔伋,下三代是孔令貽、孔祥珂、孔繁灝。每年清明,是孔林最熱鬧的日子,孔林門口水洩不通,門前還有林門會,是盛大的集市,像趕廟會一般。

孔子墓附近西南方向草叢中有個洞口,有些傾斜,洞口小,裡面大,像個油簍似的,據說這叫油簍墓,又叫牛欄墳,是秦朝留下來的,那時候人活到六十歲還不死就要活埋,做兒子的不願意活埋自己的父母,就挖這種油簍墓,讓老人待在裡面,兒子每天夜間來送飯,用竹籃子吊下去。

孔林風水很重要,光緒三十年(1904年),勘測津浦鐵路,原計劃從歇馬亭向南經過曲阜,但是離孔林西牆很近,孔府向朝廷遞了呈文,說鐵路“震動聖墓、破壞聖脈”,祖宗靈魂不得安寧,最終鐵路繞道拐了個大彎。

【注】各地喪葬風俗不同,具體到細節還有很多講究的地方,現在大概在農村還能一窺封建社會喪葬禮節的全貌,但隨著時代發展,這些禮節風俗很多也就簡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