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客家人的葬禮風俗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贛南客家人的葬禮風俗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曾祥裕

曾祥裕風水團隊在庚子年清明節時,應興國與寧都交界的山區福主之邀,為其先人之墓選址並主持了葬禮。

在此過程中對贛南客家人葬禮風俗有了進一步瞭解。

贛南客家人的葬禮風俗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贛南客家人的葬禮風俗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客家人的喪葬觀念基本上繼承了漢族傳統相信靈魂不死,喪禮講究排場,特別重視風水;繁縟的葬俗首先來源於靈魂不死的觀念。

古人認為人活著是靈魂依附於肉體,而死後靈魂與肉體就分開,靈魂是能夠獨立於肉體之外的,具有超人的力量,會對子孫後代產生護佑的作用,因此把靈魂當作神秘的對象加以信奉。

喪禮,正是對死者魂魄的處理。如何處理死者,重建與死者的關係,就成為喪禮的基本內容。

生”與“死”,“亡”與“存”,帶給人們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生”和“存”,為人所喜所樂,“死和“亡”,為人所厭所悲。在儒家看來,只要在儀節的施行中秉持“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禮記·中禮

庸》)的原則,對待死者如同他在世一般,就可以通過“施行儀節”表達尊重死者的情意,給予生者面對死亡時內心的傷痛與不捨以慰藉,喪禮中有許多的儀節都體現著這個原則。

如若細分,喪禮實則涵蓋了喪、葬、祭三部分的內容。喪,是喪期內的全部儀式和死者親屬的行為規範(包括應穿何種喪服、居喪期間的衣食住行等)。

贛南客家人的葬禮風俗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客家人對老人逝世,俗說“過身”、“老掉”。老人臨終前,將其抬至作為靈堂的上廳下,給其換上壽衣。逝世後,在死者腦後點一盞油燈,叫做“點腦頭火”。後輩(無論男女)要吊苧戴孝,接著籌辦喪事。辦喪事,也叫做白喜事。先請堪輿(俗稱地理先生)立靈牌,擇入殮(俗稱入棺)、出殯(俗稱還山)、落葬(俗稱落事)時辰,然後派人向親友報喪,報喪者以倒挾雨傘為標記。

入殮:事前孝子孝孫(男丁)穿孝服,在吹打的引導下,到平時挑食水的井邊或河邊,丟幾個硬幣到水裡,用缽取少量水,俗稱“買水”。孝子孝孫用買回的水為死者洗浴(後來簡化成用毛巾蘸水,在死者臉部象徵性地比劃三下),叫做“抹屍”抹三下”,帶孝的兒媳為死者梳頭(叫做“梳髮腦”),接著,由孝子孝婦把死者輕輕抬入棺材內。入殮後,在靈牌前點長明燈,靈柩頭部點腦頭火。來奔喪的親友送三牲(肉、魚、雞)、香燭、燒紙、花圈至靈堂,鞠躬向死者遺體告別。

出殯:出殯前,要在地理先生選定的墳址上砌好墓窿。

地理先生在墳址豎好楊公符後,孝子先在墳址上挖三下,同時點香燭,放爆竹,然後動工。

贛南客家人的葬禮風俗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出殯時,靈堂滿堂皆白,進行祭奠。先孝子孝孫,再親朋,最後本家孫叔按輩分依次向靈牌燒香磕頭,叫做“燒香”。

在燒香過程中,孝子孝孫孝婦都要在靈臺旁向燒香者跪謝。

更隆重的祭尊儀式,叫做“豎旌擺祭”,由兩名禮士(司儀)主持,一個唱禮一個宣讀祭文,致祭者燒香磕頭,服孝者跪謝。

祭奠後,服孝者跪著在靈柩前食材(財)飯。請一至二位命好福好之人主持篩酒盛飯,酒篩三巡,飯盛二次,量少,隨意吃菜,每碗吃一點,主持人要說一些吉利話。

吃過材飯後出殯。出殯時,由一人舉招魂竹撒開路紙在前鳴鑼開道,孝子孝孫穿苧布衣、草鞋,腰間繫草繩,手持孝杖棍緊隨其後,後面是端靈牌者、靈柩、花圈、吹打鼓樂隊、送葬親友。一路上,哀樂嗚咽,爆竹、九子炮震響。

贛南客家人的葬禮風俗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孝子孝孫在溝、坎處,要跪迎靈柩。到了墳地,把靈柩推入墓穴,靈柩底下墊一根長木棍伸出墓外,此木棍要到落事吉時才抽出。

出殯時間一般選在早上。早飯後,築墳。一般到傍晩時可築好,墳墓竣工時,燒紙錢,點香燭,放爆竹,喝彩、撒糧米,孝子孝孫則跪在墓前接收糧米,說收得愈多,丁財愈盛。

第二天,孝女、孝婦和親友中的女眷穿白衣備祭品首次上墳,叫做“攔山神”。至此,喪事就結束了。

應七:從老人逝世之日起,每七天要備祭品祭奠死者,叫做應七。七七那天,焚燒靈屋等祭品。

贛南客家人的葬禮風俗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贛南客家人的葬禮風俗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