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人的葬礼风俗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赣南客家人的葬礼风俗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曾祥裕

曾祥裕风水团队在庚子年清明节时,应兴国与宁都交界的山区福主之邀,为其先人之墓选址并主持了葬礼。

在此过程中对赣南客家人葬礼风俗有了进一步了解。

赣南客家人的葬礼风俗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赣南客家人的葬礼风俗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客家人的丧葬观念基本上继承了汉族传统相信灵魂不死,丧礼讲究排场,特别重视风水;繁缛的葬俗首先来源于灵魂不死的观念。

古人认为人活着是灵魂依附于肉体,而死后灵魂与肉体就分开,灵魂是能够独立于肉体之外的,具有超人的力量,会对子孙后代产生护佑的作用,因此把灵魂当作神秘的对象加以信奉。

丧礼,正是对死者魂魄的处理。如何处理死者,重建与死者的关系,就成为丧礼的基本内容。

生”与“死”,“亡”与“存”,带给人们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生”和“存”,为人所喜所乐,“死和“亡”,为人所厌所悲。在儒家看来,只要在仪节的施行中秉持“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礼记·中礼

庸》)的原则,对待死者如同他在世一般,就可以通过“施行仪节”表达尊重死者的情意,给予生者面对死亡时内心的伤痛与不舍以慰藉,丧礼中有许多的仪节都体现着这个原则。

如若细分,丧礼实则涵盖了丧、葬、祭三部分的内容。丧,是丧期内的全部仪式和死者亲属的行为规范(包括应穿何种丧服、居丧期间的衣食住行等)。

赣南客家人的葬礼风俗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客家人对老人逝世,俗说“过身”、“老掉”。老人临终前,将其抬至作为灵堂的上厅下,给其换上寿衣。逝世后,在死者脑后点一盏油灯,叫做“点脑头火”。后辈(无论男女)要吊苎戴孝,接着筹办丧事。办丧事,也叫做白喜事。先请堪舆(俗称地理先生)立灵牌,择入殓(俗称入棺)、出殡(俗称还山)、落葬(俗称落事)时辰,然后派人向亲友报丧,报丧者以倒挟雨伞为标记。

入殓:事前孝子孝孙(男丁)穿孝服,在吹打的引导下,到平时挑食水的井边或河边,丢几个硬币到水里,用缽取少量水,俗称“买水”。孝子孝孙用买回的水为死者洗浴(后来简化成用毛巾蘸水,在死者脸部象征性地比划三下),叫做“抹尸”抹三下”,带孝的儿媳为死者梳头(叫做“梳发脑”),接着,由孝子孝妇把死者轻轻抬入棺材内。入殓后,在灵牌前点长明灯,灵柩头部点脑头火。来奔丧的亲友送三牲(肉、鱼、鸡)、香烛、烧纸、花圈至灵堂,鞠躬向死者遗体告别。

出殡:出殡前,要在地理先生选定的坟址上砌好墓窿。

地理先生在坟址竖好杨公符后,孝子先在坟址上挖三下,同时点香烛,放爆竹,然后动工。

赣南客家人的葬礼风俗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出殡时,灵堂满堂皆白,进行祭奠。先孝子孝孙,再亲朋,最后本家孙叔按辈分依次向灵牌烧香磕头,叫做“烧香”。

在烧香过程中,孝子孝孙孝妇都要在灵台旁向烧香者跪谢。

更隆重的祭尊仪式,叫做“竖旌摆祭”,由两名礼士(司仪)主持,一个唱礼一个宣读祭文,致祭者烧香磕头,服孝者跪谢。

祭奠后,服孝者跪着在灵柩前食材(财)饭。请一至二位命好福好之人主持筛酒盛饭,酒筛三巡,饭盛二次,量少,随意吃菜,每碗吃一点,主持人要说一些吉利话。

吃过材饭后出殡。出殡时,由一人举招魂竹撒开路纸在前鸣锣开道,孝子孝孙穿苎布衣、草鞋,腰间系草绳,手持孝杖棍紧随其后,后面是端灵牌者、灵柩、花圈、吹打鼓乐队、送葬亲友。一路上,哀乐呜咽,爆竹、九子炮震响。

赣南客家人的葬礼风俗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孝子孝孙在沟、坎处,要跪迎灵柩。到了坟地,把灵柩推入墓穴,灵柩底下垫一根长木棍伸出墓外,此木棍要到落事吉时才抽出。

出殡时间一般选在早上。早饭后,筑坟。一般到傍晩时可筑好,坟墓竣工时,烧纸钱,点香烛,放爆竹,喝彩、撒粮米,孝子孝孙则跪在墓前接收粮米,说收得愈多,丁财愈盛。

第二天,孝女、孝妇和亲友中的女眷穿白衣备祭品首次上坟,叫做“拦山神”。至此,丧事就结束了。

应七:从老人逝世之日起,每七天要备祭品祭奠死者,叫做应七。七七那天,焚烧灵屋等祭品。

赣南客家人的葬礼风俗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赣南客家人的葬礼风俗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