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楚南名區,漢初古郡”之稱的桂陽有這麼個文廟

在古老的桂陽有這麼一個文廟,即文宣王廟簡稱,又稱夫子廟、孔廟,是祭祀我國傑出的思想家、儒家文化創始人孔子的地方。史籍載,秦始皇焚書坑儒,至漢武帝時,依董仲舒之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聲名日見顯赫,為中國之後二千餘年的封建正統文化——孔學奠定了基礎。盛唐的玄宗開元中葉,唐明皇追諡孔子為文宣王,於是,孔廟從此之後被稱為文宣王廟。創建孔廟之風隨之而盛行。元明清之際,全國所有府、州、縣均建文廟。因此,自曲阜“故宅三間”演變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文廟始,文廟便以厚德載物、倡導教化為己任。加之歷代政府的推崇、無數學者代代相因的文明良知、民族文化自我保護的自覺意識、延續千年的廟學歷史,給文廟發揮祭孔和講學功用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廣闊舞臺,也為推動地方教育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有“楚南名區,漢初古郡”之稱的桂陽有這麼個文廟

桂陽自漢初建郡,二千餘年矣,自古即人文薈萃,才俊鹹集,有“楚南名區,漢初古郡”之稱。據清康熙《桂陽州志》載:桂陽興學始於東漢,“獨景仰衛颯為能留心學校也。夫學非徒以示觀瞻耳,其所以長人材、厚風俗,悉本於是,是必為之隆享祀之文,詳禮樂之數”,“按舊志桂陽析監自五代晉時創立夫子廟,在郡左。”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毀於寇,四年復建。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依舊址置府學。歲久稍圮,萬曆十三年(公元1585年)州守羅大奎重修。至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冬十一月,文廟兩廂起火,十四年修茸。其後州守袁繼善以其規模狹隘,依舊制撤而新之。文廟大殿為三間,東西兩廂為八間,前為廟門三間。門左為名宦祠,門右為鄉賢祠,形成龐大的古建築群,附設土地祠、敬一亭、魁星亭、欞星門、啟聖祠、明倫堂、泮池等。千百年來,文廟屢建屢毀、屢毀屢建。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知州賈亨晉修茸,道光二十七年竣工。佔地878.49平方丈,‘殿廡堂皇,規劃如制’,紅牆、琉璃瓦。廟門系排樓式,欞星門上有二龍戲珠浮雕。廟東南角臨街牆上嵌有‘文武百官至此下馬’石碑。廟內分三級,第一級為廣坪,第二級為‘大成殿’,殿前臺階下有巨型漢白玉浮雕斜臥雙龍;殿內有孔子和先賢先儒牌位。殿後為第三級,有‘崇聖祠’。自後晉以來,文廟先後為桂陽監學、軍學、路學、府學、州學學宮。1926年,中共桂陽特別支委、桂陽縣農民協會在此辦公。民國後期,為完小部分校舍。1967年7月,縣‘造反派’視之為‘四舊’拆除,後倚址建縣人民武裝部。”

有“楚南名區,漢初古郡”之稱的桂陽有這麼個文廟

規制齊備,建築精美的桂陽文廟,竟被一批無知群小所毀,恢復舊觀,恐已無望,我輩思之,徒喚奈何!我生也晚,不能親睹桂陽文廟之宏制,此為良可嘆息者,而遍尋諸史,欲求一圖而不可得,此又復為嘆息也。幸有劉經國君,為時任縣委常委、組織部長邱陵峰之內弟,衡山人也,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求學於藝專,假期來桂探親時,用水彩寫生,繪文廟大成殿全景,該作長17.6釐米,寬13.6釐米,畫心下有小字:桂陽文廟,劉經國畫於1957年10月15日。此圖雖為劉先生五十年前即興而作之小品,卻是目前桂陽文廟僅存之唯一圖片,彌足珍貴。從畫面可見文廟大成殿因年久失修,護欄殘破,但規制還在,氣勢恢弘,為明清時期典型斗拱結構,畫棟飛簷,脊龍昂首,壯麗疑重,古色古香。殿前建有月臺,是祭祀孔子舞樂之地。月臺下臺階古時稱“丹陛”,正中有整塊鏤空的雙龍(圖中,作者運用繪畫手法將二龍合而為一)漢白玉石浮雕與地面連接。大成殿作為文廟的主殿,三寬三間,進深三間,重簷歇山頂,頂置九脊,鴟吻螭獸俱全,脊皆以纏枝蓮紋磚砌築。正脊中設橋形小珠,惜已為風雨所蝕,不復得見。屋面盡覆琉璃筒板瓦。柱頭、補間鋪作華麗,欞格隔扇、腰華板、裙板等皆有簡單雕飾。周圍繞以迴廊、高臺基,大有莊重、肅穆、文雅之風韻。

有“楚南名區,漢初古郡”之稱的桂陽有這麼個文廟

劉君於我,忘年交也,知我常懷向古之心,特將大作複製相贈。我將此圖置之案頭,時常把玩欣賞,恍惚之間,心與神交,神與古交,彷彿書聲琅琅,清音嫋嫋,繞樑三匝,終日不絕,此亦為平生一大樂事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