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一、《袞雪》——褒谷摩崖石刻十三品之第一品,曹操的唯一存世書法作品書體為漢隸大字。刻石原在褒斜棧道南端重要的隘口——褒谷口,褒水中巨大的皛石上,摩崖石刻整體呈長方形,寬148釐米,高67釐米,字徑35~46釐米。此石現存陝西漢中市博物館,後人因慕其名,又在"袞雪"二字左側追鐫"魏王"兩個小字已示區別。"袞"字一撇一捺頗有動態之感,"雪"字則有靜態質感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二、邯鄲淳。代表作有《笑林》《藝經》《投壺賦》《孝經》等。他以大篆、小篆、隸書三種字體書刻儒家經典《正始三體石經》;文集二卷、《藝經》一卷,今僅存《投壺賦》、《孝女曹娥碑》等文;《笑林》是我國古代最早的關於笑話方面的專書。工書,諸體皆能,尤善篆籀。篆書師法曹喜,楷書取法王次仲,善作小字。衛恆《四體書勢》古文序雲:"自秦用篆書,焚燒先典,而古文絕矣。漢武帝時,魯恭王壞孔子宅,得《尚書》、《春秋》、《論語》、《孝經》,時人已不復知有古文,謂之科斗書,漢世秘藏,希得見之。魏初傳古文者,出於邯鄲淳。"並認為蔡邕善書篆,"採斯、喜之法,為古今雜形,然精密閒理不如淳。"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三、《王基斷碑》全稱《東武侯王基碑》,三國魏隸書碑刻,魏元帝景元二年(261)四月立於洛陽。洛陽關林碑林藏。結法嚴整,用筆斬截,由雲龍《定庵題跋》雲:"上託隸源,下開魏齊風範"。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四、《宣示表》故宮博物院藏,梁武帝蕭衍譽道"勢巧形密,勝於自運"。筆法質樸渾厚,雍容自然。王導東渡時將此表縫入衣帶攜走,後來傳給逸少,逸少又將之傳給王修,王修便帶著它入土為安,從此不見天日。現在所能見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論者部認為是根據王羲之臨本摹刻,始見於宋《淳化閣帖》,共18行。鍾繇《宣示表》可以說是楷書藝術的鼻祖。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五、《薦季直表》內容是向已稱帝的曹丕推薦舊臣季直的表奏。《薦季直表》佈局空靈,結體疏朗、寬博,體勢橫扁,尚有隸意。雖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結體法度均不如晉唐工整,但天趣盎然,妙不可言。原墨跡本傳於1860年英法聯軍焚掠圓明園時為一英兵所劫。後輾轉落入一收藏家手中,又被小偷竊去埋入地下,挖出時已腐爛。幸有一照片留存。明代刻入《真賞齋帖》,清代刻入《三希堂》,列諸篇之首。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六、《還示表》,為宋拓本,傳為王羲之臨鍾繇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七、《賀捷表》又名《戎路表》、《戎輅表》,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鍾繇六十八歲時寫。內容為得知蜀將關羽被殺的喜訊時寫的賀捷表奏.此係最能代表鍾書面貌的一帖。此帖"獲"字的末筆,"舍"字的第一、二筆等,隸字的特點都還十分明顯。鍾繇的字以書寫自然,風格古樸,以及章法結字的茂密幽深著稱。這些,在此帖中都可約略見到。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八、《墓田丙舍帖》單刻帖,又名《丙舍帖》、《墓田貼》,鍾繇書。《墓田丙舍帖》歷代視為鍾書法帖。其用筆嫻雅,字體風流,不乏古意,點畫生動流轉,饒有天趣,乃善書之絕妙。王之學鍾,實為善學,失其拙厚朴質之意,得其精密秀逸之姿,乃古質今妍,馳驚沿革,成千古之書聖。細讀此帖,用筆溫潤,結體勁健,正是王羲之創造性地臨摹鍾書所造成的新作,成為歷代書愛者取法貴上的正書法帖。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九、《力命表》,鍾繇小楷代表作。鍾繇墨跡今已無存,此為後世摹刻。鍾繇小楷書,章奏體。《快雪堂帖》刻本中作:"傳為王羲之臨本"。小楷8行。文物出版社與上海書畫出版社有影印本。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十、鍾繇《得長風帖》為行草書。鍾繇書法真跡到東晉時已失傳,現存墨跡本為後人所臨摹。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十一、《上尊號碑》全稱《魏公卿將軍上尊號奏》,又名《百官勸進表》、《勸進碑》、《上尊號奏》。記東漢獻帝末年,華歆、賈詡、王朗等。《上尊號碑》的書法,以"方整峻麗"著稱於世。傳為梁鵠或鍾繇書,皆不可靠。明趙崡謂:"此碑或曰梁鵠書,或曰鍾繇書,未有的據。然隸法遒古,非二公不能,自是鐘鼎間物也。"(《石墨鐫華》)清馮雲鵬謂:"敘刻安整,書法工妙,自是魏碑鉅製。"(《金石索》)此碑書風與《受禪表》極相似,惟字形稍方,一如《受禪表》條所述,同為開啟魏晉書風的先導,涅潤後世,至深且遠。在河南臨穎縣城南15公里的繁城鎮漢獻帝廟裡,如今還存立有兩通聞名中外的碑刻:"上尊號碑"與"受禪碑"。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十二、《侍中帖》山濤所書,收入《淳化閣帖》,此作是魏晉尚韻書風的小楷代表作之一,對後世影響巨大。山濤善正書。山濤字巨源。河內郡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三國曹魏及西晉時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賢"之一。唐代書論家竇泉在《述書賦》中稱:"巨源正書,樸略乃餘,染翰忘笙,寄情得魚,若披堅草澤,匿銳茅廬。"傳有《侍中帖》(亦稱《近啟帖》)、《魏卿帖》,見於《淳化》、《大觀》等叢帖。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十三、《急就章》原名《急就篇》,是西漢元帝時命令黃門令史游為兒童識字編的識字課本。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今有刻本流傳。而以明代吉水(今屬江西省)楊政於正統四年(1439)時,據宋人葉夢得潁昌本摹刻的為最著名,因刻於松江,故名"松江本",原石現藏松江縣博物館。此本章草和楷書各書一行,字形規範,筆力剛健,寓變化於統一,其字結體略扁,各字間均不牽連。有些筆畫下筆尖細,重按後上挑,出鋒鐮利,形成不規則的三角形,成為其字的重要特點。此書點畫簡約、凝重、含蓄,筆意多隸,筆劃雖有牽絲,但有法度,字字獨立內斂。橫、捺、點畫多作波磔,整篇氣息古樸、溫厚,沉著痛快,縱橫自然。近人沈曾植《海日樓札叢》稱:"細玩此書,筆勢全注波發,而波發純是八分筆勢,但是唐人八分,非漢人八分。"此帖對後世影響甚大,至今仍為古章草的代表作品,亦是公認的章草範本之一。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十四、《天發神讖碑》建於吳天璽元年(公元276年),又名《天璽紀功碑》、在宋以前已斷為三石,故又名《三斷碑》。舊在江蘇江寧尊經閣,清嘉慶十年(1805)毀於火 此碑書法非隸非篆,篆書的筆意重一些。雄偉勁健,鋒稜有威,下筆多呈方稜,收筆多作尖形。轉折方圓並用,結體上緊下松,字形修長,形象奇異瑰偉。其筆法及體勢,在書法史上可說是前無先例,後無繼者。是研究東吳石刻文字的重要資料。由於原碑早毀,流傳拓本很少。尤以斷裂之前的宋拓本極為珍貴。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十五、《出師頌》傳為索靖書。書體為章草,此帖字體渾厚,與其《月儀》帖不同。淡牙色紙本墨跡,長二十二釐米,寬三十點七釐米,十四行一百九十二字。《出師頌》自唐朝以來,一直流傳有序,唐朝由太平公主收藏,宋朝紹興年間入宮廷收藏,明代由著名收藏家王世懋收藏,乾隆皇帝曾將其收入《三希堂法帖》。1922年,遜位清帝溥儀以賞賜溥傑的名義,將該卷攜出宮外,1945年後失散民間。2003年7月突然在中國嘉德2003年春季拍賣會上亮相,引起業界軒然大波。《出師頌》是章草書跡中極好的一種,它把隸書的雍容渾厚與草書的流便簡潔融合到了無與倫比的高度。既沉雄勁穩,又靈動有致,筆致蕭散,點畫渾圓。凡鉤都回鋒蓄勢而後,彷彿蠍子的尾巴一樣。這一筆勢就是索靖自命的"銀鉤蠆尾"。筆畫或上下左右牽連遊轉,翩然而動。橫、捺中隸書筆意頗為濃厚。用筆處處留,筆筆收,往往點到為止,不極勢逞雄,耀武揚威,真是"筆短意長",善於攝勢也。轉折處明顯地變隸書的方折為圓。每個字既具飄揚灑落的外形之美,又有內涵樸厚的意趣。其淵雅的氣息如鼎如彝、風韻高古,把隸書的樸拙和草書的流轉巧妙地融合到了一起,既飛動又沉著,"如飄風忽舉,鷙鳥乍飛"。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十六、《月儀帖》傳為西晉書法家索靖所書,是章草名帖。《月儀帖》以十二月令製為尺牘,故稱。但傳至今日,該拓本已缺四至六月,計18頁。《月儀貼》字數逾幹,其書法法度森嚴,鋒芒尖銳,骨力非凡。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十七、《望近帖》收錄於《淳化閣帖》司馬攸書。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十八、《平復帖》西晉陸機書。章草。紙本。縱23.8釐米,橫20.5釐米。藏故宮博物院。《平復帖》是現存最早的傳世墨跡。內容是寫給友人的一個信札,是傳世文人中最早的一件,其中有病體"恐難平復"字樣,故名。字為章草,但無挑波,和《淳化閣》所收衛瓘《頓首州民貼》體段相近。大約是當時流行的一種實用書體。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十九、《災禍帖》郗鑑所書,存於《淳化閣帖》中,郗鑑(269年—339年),字道徽。高平金鄉(今山東省金鄉縣)人。東晉書法家、將領,東漢御史大夫郗慮的玄孫。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二十、《祥除帖》王廙所書,王廙字世將。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著名書法家、畫家、文學家、音樂家,是王導、王敦的從弟、晉元帝司馬睿的姨弟、"書聖"王羲之的叔父。工於書畫,擅長音樂、射御、博弈、雜伎,其書畫被稱為"江左第一",晉明帝司馬紹、王羲之等都曾隨他學習書畫。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二十一、《樂毅論》共四十四行,。是王羲之的楷書書法作品。原作者為夏侯玄,真跡早已不存,一說真跡戰亂時為咸陽老嫗投於灶火,一說唐太宗所收。現存世刻本有多種,以《秘閣本》和《越州石氏本》最佳。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二十二、《黃庭經》,王羲之書,小楷,一百行。原本為黃素絹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傳。《黃庭經》此帖其法極嚴,其氣亦逸,有秀美開朗之意態。關於黃庭經,有一段傳說:山陰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書法,因知其愛鵝成癖,所以特地準備了一籠又肥又大的白鵝,作為寫經的報酬。王羲之見鵝欣然為道士寫了半天的經文,高興地"籠鵝而歸"。原文載於南朝《論書表》,文中敘說王羲之所書為《道》、《德》之經,後因傳之再三,就變成了《黃庭經》,因此,又俗稱《換鵝帖》,無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現在留傳的只是後世的摹刻本了。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二十三、《東方朔畫贊》,王羲之小楷,書於永和十二年(356)。從傳世的摹臨本上可睹筆墨風采。此書點畫骨力勁健,起落轉折,如斷金切玉,乾淨明麗,表現出優雅俏靜、遒麗天成的丰姿。《藝舟雙揖》中認為南唐所刻之《畫贊》,"一望唯見其氣充滿而勢俊逸,逐字逐畫,衡以近世體勢,幾不辨為何字。蓋其筆力驚絕,能使點畫盪漾空際。回互成趣。"包氏認為《東方朔畫贊》與《黃庭經》都在"力"、"勢"、"氣"、"逸"上達到很高的境界。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二十四、《蘭亭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二十五、《快雪時晴帖》是中國東晉書法大家的作品。這是一件行楷書短簡,內容是大雪之後向友人問候。明代鑑賞家指出,此跡筆法圓勁古雅,意態閒逸,對的行書有很深的影響。從用筆來看,此帖多圓鈍的用筆,點畫勾挑都不露鋒,結體平穩勻稱,在優美的姿態之中,流露出質樸內斂的意韻。乾隆皇帝極珍愛此跡,譽之為"天下無雙,古今鮮對"。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二十六、王羲之《大道帖》,紙本,二行,十字,現藏臺灣台北故宮博物院。傳為米芾摹本。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二十七、《七月帖》又稱《秋月帖》,與《都下帖》裝為一卷。摹本,麻紙本。縱 27.7 釐米,橫25.8釐米。6行,50字。草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曾為金章宗、項元汴等藏。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二十八、王羲之"喪亂三帖"帖有"延歷敕定"朱文印。延歷為日本桓武天王年號(公元782——805年),相當於中國唐代德宗朝。此三帖實為唐模本。可見當時模寫後不久即流入日本。2006年3月於上海博物館舉辦的《中日書法珍品展》上展出。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二十九、王羲之《二謝帖》是唐代內府的雙鉤填墨摹本,由遣唐使傳入日本。日本皇室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藏。此帖在日本流傳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視為國寶,為中國書法界所知不過百餘年。此帖用筆挺勁,結體縱長,輕重緩疾極富變化,完全擺脫了隸書和章草的殘餘,成為十分純粹的行草體。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三十、《奉橘帖》字形大小偃仰,饒富變化,"三"字如橫空掠燕,筆畫互有照應,"百"字起筆上揚,末畫斜下挫鋒,筆鋒幾經轉折,並露出賊毫,"未"字出現兩次,筆法也不盡相同。其他如"白"、"奉"等字。也是變化不一。可謂從心所欲不逾矩。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三十一、《何如帖》是東晉王羲之書寫的手札尺牘。行書,3行,27字。結體瘦峻,點畫銛利。收藏於臺灣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墨跡為唐代依照原作雙鉤廓填的響拓本。整篇作品氣息靜謐婉麗,無一絲渣塵。用筆練達爽峻,如鐵削泥,顯示出一種肯定與從容的意態。線條雖細,但筋、骨、血、肉無一不全。用筆多有側鋒,然並無扁薄之病。結體秀長飄逸,已完全脫去隸書的痕跡。簡遠、高貴、不激不厲的魏晉風度於《何如帖》表露無遺。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三十二、《孔侍中帖》摹本, 紙本。縱26.9釐米。6行,42字。行書。為唐代內府摹本,現由卷改裝成軸。日本東京前田育德 會藏。共九行,前三行為"哀禍帖",後六行為"孔侍中帖"。此帖也是奈良時期由遣唐使帶入日本,佈施給東大寺。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三十三、《遠宦帖》亦稱《省別帖》,為《十七帖》叢帖第十五通尺牘。草書,6行,53字。王羲之在信中對周撫對家人的問候表示感謝,提及自己的妻子的情況時,對其病重非常擔憂。信中還問及陶侃家人和一些同僚的近況。《中國書法全集》對《遠宦帖》的書法風格評價為"偏鋒側鋒甚明顯,體勢多有章草意味"。 《遠宦帖》亦稱《省別帖》,為《十七帖》叢帖第十五通尺牘。草書,6行,53字。王羲之在信中對周撫對家人的問候表示感謝,提及自己的妻子的情況時,對其病重非常擔憂。信中還問及陶侃家人和一些同僚的近況。《中國書法全集》對《遠宦帖》的書法風格評價為"偏鋒側鋒甚明顯,體勢多有章草意味"。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三十四、王羲之《長風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長風帖》又分稱《長風帖》、《賢室委頓帖》、《四紙飛白帖》。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三十五、《十七帖》是草書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國古代史上,王羲之的地位非常獨特。因為經唐太宗的大力提倡,王羲之的書法被確認為古代書法藝術的典範。此後的一千多年時間內,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地位一直非常牢固,人們將他尊為"書聖"和中國書法文化的代表。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三十六、《初月貼》草書,藏遼寧博物館。父名"正",為避父諱,"正月"書為"初月"。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書帖之一。和王羲之其他草書比較,具有古意,可能是較早的作品。此帖用筆、結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點。如其中倒數第二行之"道憂懷",末行之"報"字,一點一畫均非直過,而是具有豐富的變化。如"憂"字的首筆和末筆,"懷"字的左側豎畫,"報"字的最後一筆,筆畫或短或長,或藏鋒或露鋒,都呈曲勢,非一帶而過,中間充滿了微妙的變化。翁方綱所謂"中過",包世臣所謂"善用曲","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等等,於此帖皆可領略一二。用筆以中鋒為主,有些字如"山"字、"報"字使用側鋒也十分明顯。結字大小不一,或長或短,或平正或倚斜,皆隨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勻稱,行距不求密疏劃一,這就決定了此帖的錯落跌宕、變幻莫測的整個面貌。這種情況同當時人們追求自然瀟灑的社會風氣有關。唐代以後追求精整規範,這樣的字就很難出現了。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三十七、《寒切帖》為王羲之中晚年所書寫。紙本墨跡,,5行,50字。唐代勾填摹本,先勾再填以淡墨。勾摹精細,筆鋒轉折分明,書風遒勁腴潤,沉著流動。墨色斑斕,筆意神采超逸,書風從容豐腴。卷尾有、題記,現藏於。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三十八、《故吏帖》七行、六十字收入《淳化閣帖》中。晉人庾翼書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三十九、《慶賜帖》,東晉簡文帝司馬昱書,司馬昱(320-372年)帝諱昱,字道萬,元帝少子。司馬昱善於清談,史稱"清虛寡慾,尤善玄言",可謂名副其實的清談皇帝,在他提倡下,東晉中期前玄學呈現豐饒的發展。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四十、《中郎帖》是傳為東晉人謝安書寫的一封報喪書信,《中郎帖》又稱《八月五日帖》。帖前鑑藏印有兩半方,印文均不辨。此帖行筆圓轉流暢,筆法純熟,具有典雅豐腴、氣度雍容的特點。現藏故宮博物院,行書紙本,縱23.3×橫25.7釐米。其作還有《謝萬帖》《六月帖》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四十一、郗超《遠近帖》,錄《淳化閣帖》·《大觀帖(太清樓帖)》,宋拓(故宮博物院藏楊氏海源閣本)·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四十二、《新月帖》,見於遼寧省博物院藏的《唐摹萬歲通天帖》,傳為王徽之書,唐摹本。此帖以行楷為主,揮灑自如,筆法多變,妍美流暢。宋《宣和書譜》。評其書法"作字亦自韻勝"。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四十三、《廿九日帖》此帖為《唐摹萬歲通天帖》之一。硬黃紙 唐摹本 行楷書。縱26,37釐米 橫11釐米遼寧省博物館藏。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四十四、《舍內帖》王獻之,首刻於《淳化閣帖》,曾入宣和內府,《宣和書譜》有錄20世紀30年代為張學良收藏,後入偽滿奉天博物館。今已不知下落,只能由墨跡影印件睹其形跡,追懷風采。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四十五、《鵝群帖》是王獻之寫給家人親戚的一封書信,刻入《淳化閣帖》。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四十六、《東山松帖》又名《新埭帖》、《東山帖》,王獻之書,紙本墨跡,縱22.8CM,橫22.3CM,4行,33字,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四十七、王獻之小楷書《洛神賦》,自宋代以來,僅殘存中間十三行,所以一般人都簡稱為《十三行》,真跡已不復存在。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四十八、王獻之行草《鴨頭丸帖》,真跡現存於上海博物館。絹本,縱26.1釐米,橫26.9釐米,二行十五字,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用筆開拓跌宕,情馳神縱,流美清秀,無一點塵俗之氣。吳其貞《書畫記》稱為"書法雅正,雄秀驚人,得天然妙趣,為無上神品也"。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四十九、《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草書,為晉代王獻之所書紙本手卷,縱27cm,橫11.9cm。《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書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曆(乾隆皇帝)譽為"三希"之一,意即稀世珍寶,現藏故宮博物院。草書3行,共22字,釋文:中秋不復不得相, 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無署款。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五十、王獻之草書《十二月帖》,上海圖書館藏宋拓寶晉齋法帖本。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五十一、《月終帖》《先夜帖》《奉對帖》《吳興帖》《天寶帖》《靜息帖》《思戀帖》《衛軍帖》《歲盡帖》《夏節帖》《節過帖》《餘杭貼》《承姑帖》《想彼帖》《奉別帖》《永嘉帖》《諸女帖》《諸舍帖》《相迎帖》《疾不退帖》《外甥帖》《承服帖》《江州帖》王獻之書,拓本。入刻《淳化閣帖》。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月終帖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先夜帖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奉對帖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吳興帖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天寶帖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靜息帖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思戀帖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衛軍帖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歲盡帖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節過帖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餘杭帖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承姑帖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想彼帖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奉別帖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永嘉帖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諸女帖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諸舍帖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相迎帖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疾不退帖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外甥帖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承服帖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江州帖

五十二、王珣《伯遠帖》,紙本,行書,縱25.1釐米,橫17.2釐米。《伯遠帖》是王珣給親友的一通書函。行筆峭勁秀麗,自然流暢,是我國古代書法作品中的佼佼者。筆畫寫得較瘦勁,結體較開張,特別是筆畫少的字顯得格外舒朗,飄逸,真有點"如升初日,如清風,如雲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洞"的晉人韻味。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五十三、《欲出帖》王珉所書,王珉晉(351—388),字季琰,小字僧彌。珣弟。少有才藝,善行書,名出珣右。時人為之語曰:"法護非不佳,僧彌難為兄。"代王獻之為長,兼中書令。二人素齊名,世謂獻之為大令,珉為小令。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五十四、《異暑帖》,司馬道子所書,司馬道子,河內溫縣人。東晉晚期宗室、權臣。晉簡文帝司馬昱第七子,晉孝武帝司馬曜同母弟,母李陵容。初封琅邪王,後徙封會稽王。家學豐富,善文學、書法。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五十五、《大魏趙謐墓誌》全稱《大魏故持節龍驤將軍趙謐墓誌銘》,北魏景明二年(501)年歲次辛巳十月壬戊廿四日乙酉造。志長方形,縱45.2釐米、橫36.3釐米。青石質。有界格楷書。志文12行,滿行15字。志共計152個字。每個字2.5cmX2.5cm。2003年出土於河北趙縣趙州橋之西南。全石保存完好,無一字缺損。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五十六、《爨寶子碑》全稱為《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墓碑》,碑質為沙石。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於雲南省曲靖市揚旗田村,1852年移置曲靖城內,現存於曲靖一中爨軒內爨碑亭。爨寶子碑為全國首批重點保護文物。它一經發現,其怪誕的用筆,隨意的結體所表現出的古樸味道,立刻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被視為書法作品中的奇珍異寶,阮元稱它為"滇中第一石",康有為譽為"已冠古今"。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五十七、《好大王碑》全稱《高麗好大王碑》,又稱《廣開土王境平安好大王碑》。為東晉時期高句麗第19代王談德(374—413)的記功碑。由一塊巨大的天然角礫凝灰岩石柱略加修琢而成,碑體呈方柱型,高6.39米,底寬在1.34—1.97米之間,四面環刻碑文。清光緒年間(1880年前後)出土。據考為東晉義熙十年(414)刻,隸書。縱612釐米,橫185釐米,44行,行41字。在吉林省集安縣。為六米多高的巨碑。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三)三國魏晉南北朝《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