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張之洞,為什麼人稱張香帥,還有個外號叫“錢屠”?

宋安之


小生不才我來回回答一下吧

張之洞晚清重臣張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 ),字孝達,號香濤,時為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 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祖籍直隸南皮,出生於貴州興義府(今安龍縣 )。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清朝末年,風雨飄搖。大清帝國搖搖欲墜,在這個危急存亡之秋中國出現了一批忠志之士,挽大廈於將推,他們就是晚晴中興四大名臣。在他們領導下的中國開始學習西方文化,大力發展國家經濟,師夷長技以治夷,頗有一番景象。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位湖廣總督張大人的平生“三不爭”。

“人總有一死,你們無須悲痛,我生平學術治術,所行者,不過十之四五,所幸心術則大中至正。為官四十多年,勤奮做事,不謀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間,地不加一畝,可以無愧祖宗。望你們勿忘國恩,勿墜家風,必明君子小人之辨,勿爭財產,勿入下流。” 這是張香帥的臨終遺言

張之洞經手籌建官辦新式企業無數:在廣東,籌建的官辦新式企業,就有槍彈廠、鐵廠、槍炮廠、鑄錢廠、機器織布局、礦務局等;調任湖廣總督後,他以武漢為中心,先後創辦了漢陽鐵廠等一批近代工業企業,並開辦內河船運和電訊事業。

別看他承辦了這麼多實業,可是他生活過得很清苦。他為官清廉,從不索賄受賂,因為家中人口多,日子過得很艱難。有時實在挺不過去,他就派人典當衣服過日子。

張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洋務運動代表人物。一生主要做了四件事:辦新式教育,辦實業,練新軍,抵外辱。毛澤東曾評價他“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張之洞遺囑中有“三不爭”:一不與俗人爭利;二不與文士爭名;三不與無謂爭閒氣。“為官四十多年,勤奮做事,不謀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間,地不加一畝,可以無愧祖宗。”這擲地有聲之言,自古至今,有多少官員敢這麼說?

可謂對人性瞭解至深。俗人所最在乎,乃是利益。為小利即僅僅計較,何況大利?有奶便是娘、見利忘義者,更不在少數。文士又不同,能不為五斗米折腰,視金錢如糞土,卻對面子非常在意、對名氣非常在意。你不尊重他、不給他面子、不給他名氣,他便惱了。無謂之人即是非之人,善是非者,人在家中好端端地坐著,他也能找上門去,與人爭鬥一番。凡有志之士,賢達之人,決不會與庸俗之人計較那蠅頭小利,也不會與那些“無足觀”的無聊文人們爭虛名,更不會去和社會上的市儈無賴們鬥嘴慪氣。這不爭的內核是不爭於此必爭於彼。張之洞的一生,可謂波瀾壯闊功勳昭著,他在匡正時弊、以工興國、堅持民族大義、反對賣國投降等大事大舉上,不僅慨當以慷,義無反顧,還有“我以我血薦軒轅”的義膽剛烈去實現利國利民的宏圖。正由於此,他才以豁達的浩然之氣和高山仰止的君子風範,不與那些人爭名爭利,以寬容之心,鑄恢宏之道,這是很讓人垂敬的呵!看到身邊的一些人,胸無大志,爭名於朝,爭利於市,讓區區小餌和是是非非的市井紅塵,遮蔽了雙目,堵塞了情智,到頭來只能是碌碌無為而一事無成。


NatureVoice雨人


張之洞 , 字孝達 , 號香濤 , 人稱“張香帥”。他在出任湖廣總督期間,大力推行洋務運動,辦了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湖北槍炮廠、自強學堂(武漢大學前身)、礦務學堂、盧漢鐵路等一批企業、學校、鐵路,還送了一批優秀學子到日本留學。

而搞洋務運動其實是一件很“燒錢”的事情。張之洞做這些事情又特別捨得花錢,簡直就是跟錢過不去,因此得到了“錢屠”的外號。


五百棵樹富翁


張之洞,人稱張香帥,原因在於他的號,張之洞,字孝達,號香濤,這就是“香”字的由來。而“帥”字,則出於其三次擔任湖廣總督,民政和軍事的一把手,屬“大帥”,故,人稱張香帥。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是,他當年科舉是進士第三名,也就是“探花”。最早的探花,是在進士中選擇兩位容貌最出眾的學子,人稱“探花郎”。後來才特指,進士第三名,但這個名次的進士,仍然是選擇相貌出眾者。

所以,張之洞的張香帥稱呼,一方面跟自己的身份有關,另一方面,也是人們對他的美稱。

都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可是張之洞五十多歲時,不認天命,一心搞洋務。於是他在湖廣總督任上,大力辦學,創建了各種學堂。現在武漢的幾大重點高校,比如武漢大學、華中農業、武漢科技等大學基本都源自於張之洞。

與此同時,他還致力於把武漢建造成清朝最大的重工業基地,比如全亞洲最大的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湖北槍炮廠等大型現代化企業均落戶武漢。我們現在常講的九省通衢,其實也是源自於張香帥,正是他主持修建的京漢鐵路,才把武漢納入了鐵路中樞。

這也好理解,為什麼導致清政府倒臺的決定性事件,辛亥革命,會在武昌(武漢下的一個區)爆發了?

但是張香帥,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花錢如流水,人稱“錢屠”,這是怎麼回事呢?

最早漢陽鐵廠的預算是246萬兩銀子,但是在建造過程中,張之洞不停向朝廷要錢,後面先是追加了42萬兩,後面又多次追加,最終花費近500萬兩銀子。

清朝廷有那麼多的封疆大吏,像張之洞這樣花錢如流水的,還真是少數。他有點好大喜功,凡事喜歡往大處做,但為人清廉,花錢基本都用於了公家。

像在《走向共和》中說的他的漢陽鐵廠出產的都是廢鐵,根本不能用於鋪設鐵路,這種情況很普遍。所以,後人也很惋惜,如果張香帥,在通盤考慮的時候,能再謹慎一點,或許在洋務運動上,他會超越李鴻章的貢獻的。

其實不僅僅在興辦實業上,張香帥花錢如流水,在一些公務接待,以及個人行為上,也是奢侈浪費嚴重。

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清朝廷的財政危機已經很困難了,1889年伊藤博文訪問湖北。張之洞是大擺宴席,規格幾乎跟慈禧皇太后的滿漢全席對標了,兩天時間就花了八萬兩銀子。

這種好大喜功的行為在伊藤博文看來,也是太過分了,臨走時也是感慨:

“這錢花得真可惜!”

等到了八國聯軍侵華之後,慈禧太后跑到西安去了,收拾爛局的人中就有李鴻章。或許是感受到了清廷的被欺負,坐鎮東南的張之洞幾乎一天一個電報給李鴻章:

“洋人不能這麼不講理,也應該懂禮義廉恥。不但不應向洋人賠款,反而應當據理力爭,讓洋人向中國賠禮道歉。”

甚至張之洞還講,如果李鴻章不能對付洋人,他坐火車北上,親自來罵洋人,而李鴻章卻給他回了一句話:

“電報每字兩角四分太貴,無事勿再多言!”

而張之洞的這封電報多少字呢?

總共5000多字,也就是說,這一篇電報就花了2000兩銀子!

所以說,張之洞人稱“錢屠”是名不虛傳的,但是萬事等辯證的去看待,李鴻章是沒有花這麼多電報錢,但他死後,卻給後代留了4000萬兩銀子。而張之洞死後,卻沒有留下一分一文,從這一點上來看,真正的“錢屠”實際上是李鴻章。

張之洞是一心想替朝廷辦事,而李鴻章,卻有自己的私慾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