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拯救孩子的作業拖延症?這篇終於說對了!

前段時間,我在新聞裡看見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一小學生自稱遭人綁架,爸媽慌忙報警。孩子稱在上學途中遭陌生人強行拉上面包車,幸虧沒有得逞。孩子本人毫髮無損,不過,遺憾的是,

作業本全部丟了,課本也被撕毀了

如何拯救孩子的作業拖延症?這篇終於說對了!

這麼蹊蹺的事件,綁匪的目的,難不成是想抄作業?沒錯,就是你想的那樣,這出年度大戲,是孩子一個人自導自演的!目的就是為了不寫作業

如何拯救孩子的作業拖延症?這篇終於說對了!

的確,我聽說,不少家長一說到寫作業就頭疼不已。有些小朋友因為個性和能力的特點,寫作業比較慢,急也急不來,但是還有一些小朋友在學校裡做作業和考試都不磨蹭,可在家裡就沒有辦法好好完成作業,1個小時的作業量因為各種原因能拖拉到3、4個小時,足足把打著哈欠的爹媽給逼出病來。

如何拯救孩子的作業拖延症?這篇終於說對了!

我一個朋友的女兒上三年級了,可是寫起作業來仍然能讓她氣出一腦門褶子。從回到家到打開書包拿出作業本就能耗上半小時,剛剛動筆又說要先完成APP裡的作業,結果一個不留神,孩子直接從APP跳轉到小遊戲。自從她把小遊戲刪了後,孩子則把時間又放在了檢閱媽媽的微信朋友圈上……吃了晚飯,要吃點水果,待會兒又得洗澡,還要和媽媽親親熱熱聊一會兒天。

如何拯救孩子的作業拖延症?這篇終於說對了!

“寶貝,為什麼你不願意一回家就寫作業啊?”我朋友瞅準女兒心情好的時候,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她。

“媽媽,我也想一回家就完成作業啊,可是回到家,人就想放鬆。躺在床上玩玩iPad、看看電視,或者吃吃零食,發發呆。”女兒無奈地解釋道。

我尋思著,他女兒說的是大實話,自己作為大人不也是一樣的嗎?回到家就想著趕緊把一天的工作都忘掉,

領導要這個時候叫加班,心裡肯定要罵孃的

如何拯救孩子的作業拖延症?這篇終於說對了!

早點寫完作業,早點跟小夥伴們一起玩,這是過去幾代孩子的日常。在寫作業這件事情上,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自發性。你有沒有觀察過孩子在什麼情況下更主動更開心?

關於這一點,前一段我看過一個視頻:一個小男孩端坐在書桌前,開始準備寫作業。他拿出作業本,先給自己唱了一首歌:每天起床第一句,先給自己打個氣,我要做完這些題。書本書本看看我,我每天都在努力……邊唱還邊握拳鼓勁,唱完才開始認真地奮筆疾書。

如何拯救孩子的作業拖延症?這篇終於說對了!

孩子的樣子非常可愛,很多網友紛紛點贊留言。其中最熱門的留言是:我弟弟練字帖要放古典音樂,說有感覺。網友們看完哈哈大笑。笑歸笑,仔細想想:確實,很多孩子作業不好好寫,就是沒有這種感覺。就如這條視頻的標題一樣:寫作業要有儀式感,而很多家長都忽視了這一點。那麼怎麼培養作業的儀式感呢?如何培養孩子寫作業的儀式感?

如何拯救孩子的作業拖延症?這篇終於說對了!

首先,固定寫作業的時間

譬如每天晚飯後,具體幾點可以讓孩子選擇,不要太早,也不要太晚。太早孩子會有緊迫感,太晚作業可能做不完,影響休息。每天形成固定的寫作業的時間(當天那個時間段有課外輔導除外),提前十分鐘提醒。家長不要突然想起來孩子要寫作業了,才去命令孩子趕緊寫。

如何拯救孩子的作業拖延症?這篇終於說對了!

其次,固定寫作業的地點

每次寫作業都在同一個地點,可以是孩子自己的書桌,也可以是隻擺放了書本和文具的餐桌。

桌子上不要有玩具、零食等一切與書本作業無關的東西,防止孩子分心。同時,關掉電視和遊戲機,並把手機調為靜音,給孩子一個安靜的作業環境。

如何拯救孩子的作業拖延症?這篇終於說對了!

有的可以放一點輕緩的音樂作為背景音樂,有的則需要絕對的安靜。每個孩子不同,以適合孩子為準。在每天同樣的時間和同樣的地點,做同一件事情,會讓孩子形成一種感覺:

每天的這個時間就是寫作業的時間,不是做其他事情的時間。這個時間、這個氛圍是專屬於寫作業的,這就是儀式感。

通過慢慢培養,孩子會形成習慣,而習慣成自然。寫作業時不用爸媽太多提醒,孩子到點就會去寫。

那麼時間、地點和環境都固定後,孩子寫作業時,爸爸媽媽們做什麼呢?

你需要誇誇孩子

斯坦福大學的生活心理學家德維克曾在紐約的400名五年級學生中,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開始時,德維克給每個孩子一組相當簡單的試題,稍後,研究人員告訴所有孩子他們的得分,並附上一句六個字表揚,一半的孩子受到的表揚是讚美他們的智力

(“你肯定很聰明”),另一半收到的表揚是讚美他們的勤奮(“你肯定很努力”)。

如何拯救孩子的作業拖延症?這篇終於說對了!

孩子們接受了第二次測試,但是這次,他們可以挑選一份較難的試題或者容易的試題,那些曾經被讚揚勤奮的孩子中,90%選擇了難一點的試題,而曾經被讚揚很聰明的孩子,大多數選了簡單的試題。

如何拯救孩子的作業拖延症?這篇終於說對了!

第三次的實驗都增加了難度:所有的孩子都失敗了。然而,兩組孩子——勤奮組和智力組——面對這種情況的反應截然不同。“(勤奮組)鑽研與學習預測試有關的試題,嘗試解決方案,試驗解決策略。”試驗進行了一輪,又回到跟第一次試題同樣難度的測試。勤奮的成績提高了30%,而智力組評分下降了20%。

對於這樣的結果,德威克感到很震驚。

對此,他又做了五次同樣的實驗,每次結果都一樣。而這樣的結果都源自於六個字!

對此,德威克說道:“當我們讚美孩子的智力時,我們是在說,這個遊戲的名字是:聰明的,別冒險犯錯。”同樣的道理,勤奮組努力鑽研難題,他們認為是證明其足夠勤奮的證據。

對於智力組對不積極鑽研難題的態度,德威克也解釋道:“智力組討厭難的試題,他們覺得這是他們不夠聰明的證據。”

如何拯救孩子的作業拖延症?這篇終於說對了!

雖然是實驗,也足以說明了父母在肯定孩子時,使用不同語言的區別和對孩子的影響程度都不同。

現在誇孩子來得很簡單,有些家庭甚至成為了爺爺奶奶的口頭禪,張口就來。要注意誇孩子不要直接誇“真聰明!”“真棒!”“好厲害!”,而是要誇孩子的具體行為

如何拯救孩子的作業拖延症?這篇終於說對了!

所以,家長要學會換位思考,並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也是過來人,知道你的作業很多,但爸爸媽媽相信你會完成的很好!

當孩子的抱怨得到了理解和回應,會更容易接受家長的建議,從而更專注的完成作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