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期間,扶貧產業該咋辦?

河北省張北縣臺路溝鄉石頭囫圇村第一書記王鎖軍是中建路橋集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他說,駐村5年來,一直在發展扶貧產業上想辦法。雖然眼下受疫情影響,但扶貧工作並沒有停滯,“扶貧產業成熟一個就落地一個,從胡麻到土豬,我們要讓村民看到產業扶貧的利好”。

防疫期間,扶貧產業該咋辦?


今年扶貧產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複雜挑戰,一方面要克服疫情對產業生產流通秩序的影響,另一方面是解決長期以來的同質化和競爭力問題。如何把疫情對扶貧產業的影響減到最低?怎樣培育扶貧產業的內生髮展動力?帶貧主體如何更好聯農帶農?記者採訪了有關農戶和專家。

產銷對接促銷售

“村裡幾乎家家都養殖土雞,這蘆花雞味道嫩滑不膩嘴。”近日,一場網絡助農直播活動走進江西省上栗縣東源鄉新益村,新益村第一書記李俊傑抓著蘆花雞開始了直播推銷。去年,新益村依託綠保種養合作社建立了扶貧基地,合作社年產8000餘隻活雞,按5%的資金回報率向村集體經濟組織支付現金,並對貧困戶按股分紅。“以往正是土雞銷售的旺季,今年受疫情影響銷售受阻,希望網絡能幫我們打開局面。”合作社社員、貧困戶潘梅連說。

疫情影響了貧困地區正常的農業生產經營秩序,一些地區的時令性農產品銷售受影響較大。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唐珂說,總體上看,農產品市場運行基本平穩,近期部分品種因為流通受阻,加之餐飲消費下降,出現區域性、階段性供需失衡。一些地區禽蛋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積壓,部分主產區瓜菜出現不同程度滯銷。

針對此種情況,農業農村部、國務院扶貧辦等發起消費扶貧行動,鼓勵中西部地區進行扶貧產品認定,動員東部地區、民營企業、社會組織搭建平臺購買扶貧產品。“截至3月末,中西部22個省份共認定了22566個扶貧產品,商品總價值2152.42億元。目前,貧困地區扶貧產品區域性滯銷問題已經得到緩解。”國務院扶貧辦開發指導司副司長吳華說。

為了幫助貧困戶儘快恢復生產,各地積極採取儲備調節、加工獎補、信貸貼息等措施,促進農產品保供穩價。

唐珂介紹,從短期措施來看,除了資金支持以外,重點是動員行業協會、批發市場、大型電商、龍頭企業等開展應急促銷,哪裡出現“賣難”了,就解決哪裡的問題。從長效機制建設來看,國家將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完善農產品倉儲保鮮物流建設,促進龍頭企業、批發市場與貧困地區建立長效穩定的購銷關係,搭建常態化的產銷對接平臺。

加快避免同質化

“早在2018年,駐村工作隊就通過走訪調研,幫助村裡選擇了胡麻油生產。”王鎖軍說,胡麻是張北的特產,村裡的胡麻不僅產量高,而且質量好。駐村工作隊幫助村裡起草了計劃書,多次邀請農業專家來村指導。如今,這個幾十戶人的小村莊有13戶參與胡麻種植。為了形成產業鏈,隊員們還為村民聯繫了榨油廠家。今年3月,駐村工作隊又投入資金幫扶村裡發展土豬養殖。

脫貧增收,發展產業是根本之策。這幾年,貧困地區蔬菜、水果、食用菌、茶葉、牛羊養殖等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很多貧困村的扶貧產業發展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跨越。目前,全國有92%的貧困戶已參與到產業發展當中,超過三分之二的貧困戶實現了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全國共實施了98萬餘個扶貧產業項目,累計建成各類扶貧產業基地10萬個以上。

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魏百剛認為,貧困地區扶貧產業總體上還面臨一些困難。扶貧產業大多集中在種養環節,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相對較慢,產業鏈延長不夠,賣的大多是“原字號”產品,價值鏈提升不足。在品牌打造、產品營銷等方面缺乏有效措施,特別是在冷藏保鮮、物流配送方面發育不足,對接市場不夠穩定。

南京林業大學農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高強在對貧困地區調研中發現,一些地方在扶貧產業謀劃上缺乏通盤考慮。有的發展產業盲目跟風,引進產業品種單一,導致同質化。比如,很多縣都把中藥材作為支柱產業,而中藥材講究道地性,如果不顧實際盲目種植,會影響藥材效果,還擾亂了市場。有的過度注重“短平快”,市場定位不清晰,強調當期回報,出現急功近利問題。

據介紹,農業農村部今年將著力推進貧困地區優勢特色產業提質增效。組織貧困地區完善產業扶貧規劃,推動扶貧主導產業持續提升,加快全產業鏈開發。對從事農業生產的,發展生產性社會化服務,幫助解決生產中的困難,不誤農時。對從事農村二三產業的,推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農村中小微企業信貸擔保等扶持政策落實,促進項目加快開工建設。

加大扶持帶貧主體

產業扶貧不僅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也是防止返貧的關鍵措施。面對疫情,已脫貧人口返貧壓力和邊緣戶致貧壓力增大,要及時給予產業幫扶。這些都對產業扶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鞏固脫貧成果,關鍵要培育發展帶動農戶多、增收能力強的扶貧產業。”高強建議,在產業選擇上,要適應消費結構升級變化,立足於滿足人們個性化產品需求,生產能夠利用本地資源、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品。

“現在貧困地區還是缺人才、缺技術,尤其要強化產業扶貧科技人才服務。”魏百剛說,農業農村部已組織貧困地區組建了4100個產業技術專家組,今年還將按照主導產業確定產業顧問,加強技術幫扶。同時,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全部面向貧困地區實施,提升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

專家認為,貧困地區已培育了一批帶貧主體,帶動實現了對貧困戶的產業項目全覆蓋。不過,帶貧主體自身發展能力還不強,必須加大支持帶貧主體力度,將扶貧政策與帶貧效果緊密掛鉤。要在項目安排、資金扶持、示範評定等方面加大扶持帶貧效果好的新型經營主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