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頓悟時刻”相遇:人生就是長久的迷茫和瞬間的頓悟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得主,蘇聯作家鮑利斯▪列奧妮多維奇▪帕斯捷爾納克曾說:

人不是活一輩子,不是活幾年幾月幾天,而是活那麼幾個瞬間。

為什麼人真正活的是“幾個瞬間”?而這幾個瞬間又代表著什麼?《頓悟時刻》這本書也許會給出答案。從某種角度說,一個人生理層面的活著,便是我們日常所說的吃喝拉撒,而精神層面的活著,則來自於從混沌走向清明的頓悟時刻

佛陀說開悟,其實就是頓悟時刻,我們看書,忽然看到某句話覺得醍醐灌頂,這也是頓悟時刻。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頓悟,不過就是長久的困惑在某一時刻忽然找到了答案,而這種求而得到的感覺,令人精神馳往——尋找答案的過程,最是符合人的本性,換個角度說,正因為人類有認知自己、認知世界的強烈好奇本能,才有了人類文明的長足的進步和發展。

所以,一個人在一生中記憶最深刻的,大概就是自己開悟的那幾個時刻。在《頓悟時刻》這本書中,作者加博▪賽普雷吉提煉了六個我們曾經經歷過的或未來將要經歷的頓悟時刻,它們分別是:

一個人為自己的人生做出決定的時刻、擺脫隨波逐流的慣性生活的時刻、理智追隨畢生的榜樣時、隻身一人在異國他鄉時、聽一曲優美的旋律被震撼觸動時、堅定地用行為貫徹心中的道德準則時.......這些時刻,都會使我們從生命的曲折昏暗中抽離,看到另一個明亮的世界,所以,說這些時刻發生時,彷彿有一道光劃過心中,影響甚至改變了我們一生的軌跡,一點都不誇張。

與“頓悟時刻”相遇:人生就是長久的迷茫和瞬間的頓悟

賽普雷吉提煉的這六個頓悟時刻,仔細想想,其實都來自於對生命的自我覺察,它們無一例外都是孤獨的,所以,從這個角度,我們便可以理解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要來到只有自己的時刻,傾聽內心真實的聲音,才能真正找到自己——而找到自己,又是每一個人潛意識裡永不衰竭的動力。試想,一個人錦衣玉食,不需要為生計發愁,但所做一切都必須符合他人的意願,按照他人制定的遊戲規則,那麼ta的內心是否快樂?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因為外在的物質滿足並不能與內在的“做自己”的願望相抵,而一個不能做自己的人,註定缺乏生命的動力。

今天寫這篇文章前,我的一個許久未見的老同事在微信上問我她女兒的事。她生氣的說,孩子上高三了,還是不緊不慢的,回到家就說自己心情不好,回自己屋待著玩手機,早晨六點半了也不起床,還在玩手機。氣的她要死,忍不住打了幾下。

是啊,沒有學過心理學的家長不能理解自己的孩子,都上高三了還“不緊不慢”,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判定孩子是學習態度不端正、沒有上進心、天天就知道玩手機.......於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沒收手機或者打罵一頓。然而事實證明,無效,仍然無效。

當一個孩子缺少生命的動力,感覺不到“做自己”的人生掌控感時,其實就只能掌控手機了,手機不僅能滿足人即時滿足的需要,帶來注意力轉移的快感,更主要的是,它能提供強大的掌控感。比起無力掌控的學業,顯然掌控手機更輕鬆一些。

從這個角度說,家長如果只能看到現象,卻無法看到現象背後的動機和需求,就勢必會滋生評判,而這些負面的評判經由家長的口中說出來,便不可避免的帶上指責、挑剔、抱怨的口吻,然而又沒有任何人喜歡被挑剔指責抱怨,於是孩子的感受是家長不能理解自己,進而產生更深的孤獨感、無力感,只想退縮到無人的角落,蜷起身子掌控手機——只有玩手機的時刻,才能和這無力改變、自己又不想接受的現實世界隔離,獲得心靈的片刻放鬆。於是家長更加暴怒。

惡性循環。

那麼應該怎麼辦呢?其實答案不過是老生常談。給孩子時間,讓ta酸鹼中和,給孩子空間,讓ta自由探索,直到某一刻,ta與自己的頓悟時刻相遇。那種頓悟帶來的改變,是內驅力,是家長磨破嘴皮也無法比擬的。

可是大部分家長就是等不及,他們有各種理由繼續保持焦慮,但與其說是焦慮孩子,其實根本原因是自己的安全感匱乏,他們把自己的焦慮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所以從這個角度說,領悟教育的奧義其實原本不難,但一個人的人格發展水平卻限制和決定了ta的領悟程度以及實際操作水平

與“頓悟時刻”相遇:人生就是長久的迷茫和瞬間的頓悟


縱觀賽普雷吉所提煉的六個頓悟時刻,我們會發現可以換一個角度去理解它們。比如“一個人為自己的人生做出決定的時刻”,恰恰是瞻前顧後/遊移/決心不定”的時刻;擺脫隨波逐流的慣性生活”,對應的關鍵詞可能是“後悔/隨波逐流”;“理智追隨畢生的榜樣”,也許恰恰是“迷失前行的目標”時;“隻身一人在異國他鄉”,則是“孤獨/一人面對”時;“聽一曲優美的旋律被震撼觸動”,是“審美和聽覺發生共鳴時”;而“堅定地用行為貫徹心中的道德準則,則貫穿了每個人心中都藏著的暮色與晨曦。

人的漫長一生充滿慣性,因此,迷茫和平靜往往是生活的常態,但這六個頓悟時刻,卻是生命中最獨特的時刻,在這個時刻,我們能夠感受到自己內心深處最真誠和最純粹的能量,突破思慮動機與權衡得失的理性維度,清晰地意識到生命中塑造自我的可能性就在此時此刻發生了

——生命的狂喜在這一刻得到體驗,這是一種極度舒展自我的至美體驗。

曾經一個朋友告訴我說,他從未體會過什麼叫醍醐灌頂,這令我非常錯愕,但現在想想,也許是他體悟過卻忘記了,相比較精神上的極致享受,也許現實的壓力與成就更讓他印象深刻,又或者他的確還未體悟,但在未來也許某一天能夠體悟。正如本書的作者所說,每個人都會經歷屬於ta自己的頓悟時刻。這種內心充滿力量感但又坦然平靜的時刻,經歷波瀾壯闊的大海時內心掀起的巨大勇氣的時刻,抑或在異國他鄉忽然釋懷了曾經的傷痛的時刻,又或者是在聽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時的共鳴時刻.....不管哪一種,總有一款是屬於你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頓悟時刻。


與“頓悟時刻”相遇:人生就是長久的迷茫和瞬間的頓悟

當今時代,是一個同質化越來越嚴重的時代,每個人都在時代的洪流中被裹挾,在這種時代,沒有被生活打動的人,日常就只剩下無聊和躁動。從這個角度說,在這樣車輪滾滾的大時代,我們是否更應該給自己的心找尋找到一隅方寸之地,讓自己躁動的心得以片刻安寧。

王爾德曾說“生活本身就如同一個瞬間”,而加西亞▪馬爾克斯更是一語中的:“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其實,波瀾壯闊或死水一潭,並不是生活的全貌,而在於你的感知。從這個角度說,感知到自己的頓悟時刻,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心理學和寫作的終生學習者與踐行者。歡迎關注,互動,點贊,評論,打賞...

你的評論,可能會成為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題~

我為自己寫作,而產生共鳴的讀者,只是剛好遇到我的“同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