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博大精深,中醫書籍汗牛充棟,那我們如何才能學好中醫呢?

高校裡的中醫學子萬萬千千,個個都想學好中醫,但不少學生花了數年功夫,卻未能得窺中醫殿堂。是中醫難學嗎?還是沒有找到學醫的途徑與方法?我認為,中醫不難,難在用心。但光是用心還不夠,還需要知道如何去用心。這裡我就詳細地分析一下學中醫的兩個關鍵途徑,一是學好中醫的秘訣。


中醫博大精深,中醫書籍汗牛充棟,那我們如何才能學好中醫呢?

學醫之道,貴能有所自得。欲求自得,必先有所悟。悟而生智,從此中醫醫理一通百通。試看當前國內中醫界,有終身學醫而不悟者,則一生行醫,渾渾噩噩,一直沒有明白醫理。如此看病,療效必差,更不要談對於中醫的信心了。此輩學醫,誤人誤已,虛度一生,良可悲哉。

要之,要通醫理,必先有所悟。而自悟之道,源自讀書。中醫是一門傳統學問,非讀書不能得其真諦。因此,想學好中醫,先要下功夫去讀書。學問是沒有速成的。學醫亦如此,非熟讀強記,精思體悟不能得其真意。又非轉益多師,切問近思,無以收功。或問學醫有何秘訣?我認為,學醫只有兩個秘訣,一個是功夫,一個是智悟,除此之外,別無良法妙方。


中醫博大精深,中醫書籍汗牛充棟,那我們如何才能學好中醫呢?

一、下點切實的功夫

天下事沒有不需要下功夫而能成功的。做學問如此,學醫亦如此。記得中醫課本里有一段荀子談勸學的話:“駑馬十駕,功在不捨。”就是說,如果別人能一天做到,我就花十天的功夫,別人需要十天,我就花百天的努力。如果真能堅持下功夫,則即使是笨人也能達到學問的極致。因此,學醫,首要的就是下功夫。要學醫,就要做大醫,而做大醫有如一件工程,需要嚴謹的態度,而且要狠下苦功,堅持不懈。以下有三個步驟可循,願意學醫的人不妨琢磨一下這三步,循序漸進,自然能成大醫。

一則,積累醫學知識與經驗。

每個人初學醫時都要學會積累,只有日積月累,才能積少成多,積薄成厚。中醫知識包羅萬象,既有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識,也有人情世故的學問,更有星算諸子的學說,還包括內外婦兒針灸各科經驗,這些都需要慢慢地掌握。所以說,不積無以廣大,不學無以成醫,每天都要學一點兒,堅持不懈,積累自多。孔子說:“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溫故而知新”,都是積累學問的基本法門。


中醫博大精深,中醫書籍汗牛充棟,那我們如何才能學好中醫呢?

積累的過程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尤其是對於初學醫的人來說。望著如山的知識,成堆的醫書,恐怕會有種畏難的感覺。天下的病並不好治,也並非每個學醫的人都能治好大病重病,想當大醫,想掌握生死人肉白骨的本事,就得有定力,有信心,不急不躁,不矜不伐,持之以恆,必有所獲。凡是大醫,都是在一天一天的積累過程中堅持下來的。每位歷史上的名醫,沒有誰不經過此積累的階段。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就是在這個階段。

二則,循序漸進。

中醫知識浩如煙海,非循序漸進不可。要積累哪些知識呢?我認為首先是先秦四書五經以及諸子百家的學說,這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基礎,也是中醫的基礎。陰陽五行臟腑經絡就在這個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醫德與氣質也在這個文化之上建立起來,這是學醫的首個捷徑,因此沒有別的捷徑。所謂的“秀才學醫,籠中捉雞”就是真實的寫照。在文化背景上再進一步鑽研醫理醫法,古今兩千年來有成百上千的醫書,約之先讀《黃帝內經》、《傷寒論》、《難經》、《金匱要略》以及《神農本草經》等經典以求本,再讀明清諸家名其源流即可。另外,還包括西醫以及易理術數、文化歷史等,都需要慢慢地涉獵。這樣由點而面,由易入難,由今及古,由約而博,漸而入醫道之門。總之,沉於藝術,浸之愈久,積累愈多,將來的成就也將越大。

中醫的學習過程一般先基礎,後臨床,先簡後繁,先易後難。先學中醫基礎理論時,要完全搞通,然後方可學中醫診斷學以及中藥學。對於每一本書來說,要先掌握每一章的精義,然後可以漸而到下一章。就是說,要有一定的順序,量力而學,堅持不懈。前面的沒有學好,就不要急著學後面的。一本書沒有掌握好,就不要急著學下一本。這樣層次清楚,一步一步,漸而匯通,亦不會學得亂七八糟,漫無邊際,犯西瓜芝麻之戒。


中醫博大精深,中醫書籍汗牛充棟,那我們如何才能學好中醫呢?

三則,熟而生巧。

學醫需要精熟,走馬觀花式的學習,或者浮光略影式的讀書,那是不可能學到中醫精華的。如果守不住精熟這兩個字,即使泛覽千卷,才一掩卷,便茫然無所得。因此,惟有精熟方能通其意旨,得其義理,悟其巧妙。所以古人學醫,無不注重精讀熟記。蘇東坡說過“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讀醫書不是看小說,需要反覆琢磨。特別是讀《黃帝內經》,讀一遍有一遍的體會,讀十遍時的體會與讀一遍一定不同,及讀至百遍,又必然會有新的體會。我大學的一位老師說過,《黃帝內經》要一年讀一遍,臨床幹到老,就要讀到老。因為隨著臨床進步,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體會。我相信此言,臨床之餘,讀書不怠,的確深有所感。

醫理之精熟不僅僅是背誦而已,還要經常沉潛體味,反覆熟演。使古代名醫的話就象是自己說出來的一樣,即使是恍然夢寐之中,亦會自然流出,這樣才叫真正的精熟。其實真正需要如此精熟的中醫經典也不在多少,以樹立中醫根基的經典為主,數十百段《黃帝內經》以及《傷寒論》即可。到了這個境界,涵誦熟久,人書合一,習與性成,自然為我所用,則臨床上應用無窮,受益匪淺,辨證處方如有神助。

綜上所述,學醫說容易也並不容易,要成大醫,必須下切實的功夫方可。如果真能下到以上三條功夫,才算是入了醫之門,否則難免根基不牢,流於濫疏。至於有些人拿著幾個所謂的祖傳方子當成寶貝,或者大學一畢業就忙於吃喝玩樂,而不思讀書學習,那就根本是醫之蠹蟲了,斯輩何足談醫。


中醫博大精深,中醫書籍汗牛充棟,那我們如何才能學好中醫呢?


二、因疑而自悟

讀書僅僅是學習中醫的第一步,其目的還在於對於醫理的自悟。自悟的感覺就象是擊石出火,豁然貫通,頓悟無餘,理事無礙,明體達用,就是這個境界。到了這個境界,才算是有所收穫了。這種收穫不是學到的知識,是真正的醫我融為一體。所以說,前面下了這麼多的功夫,一定要有悟才算是有收穫了。否則,這些功夫還是在量變的階段,醫術也還是隔了一層。

自悟是自己的感覺,不是老師教的。正如前賢論做學問一樣,其“悟入之法,恆在於片言之義,人所不經意之處,此則會心各有不同,父師不能以喻之子弟者也。”自悟也不是天生出來的,需要極深厚的功夫作底子。只有下過苦功學醫的人,心中有所疑問,有所滯塞,才有可能在某一時刻,某個機緣下頓悟,從此醫理貫通,而達到化境。而且頓悟有大有小,伴隨著大的頓悟的往往是數不清的小悟。這樣大大小小,反覆自悟,醫理於是愈來愈透徹,而臨證對病,心中澄清,醫理無礙,這種透徹的感覺用言語實在無法形容。要達此境界,亦有門徑可循。

一則,提出問題。

這是自悟的第一步,一定要有所疑問。古人講,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不管大小,都需要先疑。存疑是破疑之本,必須用心讀書方能找到疑問。醫書精深,非淺嘗者所能體會。一般如果只是粗略地翻一翻醫書,一目十行,不務精思,根本就找不到什麼疑問。疾病複雜,千變萬化,醫理亦變化萬千,左右逢源。兩千年來醫書各有所述,各有所知,讀後怎能無疑。若真無疑,那是根本沒有理會得到,是不用心的表現。


中醫博大精深,中醫書籍汗牛充棟,那我們如何才能學好中醫呢?


歷史上每一位醫家都有其醫學思想,而且,各有傳承,各有不同。是不是每位醫家的每條醫理都正確呢?我認為讀醫書當學會思考,不輕易相信任何人。讀書時認真思辨,考慮其所述理法脈方藥是否合理,有沒有確實的證據,這樣就會有問題,這就是存疑。我的經驗,在初讀某某醫家著作時,先從有疑問的地方入手思考,慢慢地再從沒有疑問的地方思考,這樣就會發現,不是沒有疑問,深入一層之後,自然對其醫學思想又有所理解。或能得其偏其失,或能得其理之所以然所未然,這都是領悟。

二則,解決問題。

這是自悟的第二步,就是要解決疑問。光是存疑還不夠,還要能用心解決問題。因為問題有大有小,有難有易,因此解決問題的時間也有長短的不同。解決疑問的過程,就是促進自悟的過程。對於中醫問題來說,解決的方法,不外乎數點,或者參合各家觀點,以窮其理證;或者臨床實驗,以證其真實;或者窮心深思,以明其旨歸。其實就是通過自己問難,來促進思考。這種思考,必然伴隨著進步,越是思考,越是進步。大疑大進,小疑小進。

解決問題的過程往往是比較痛苦但也快樂的過程,心中因疑惑而存滯,極是想一通為快。但醫理往往比較複雜,並非一看即解。因此多需要一段時間來解決,有時甚至於要數年的時間。但心中存著疑問,不停地讀書臨證。隨著問題的逐漸解決,心中的鬱塞也慢慢地透亮起來,這種感覺非沉迷於此中者不能體會。某一天豁然而解,即如醍醐灌頂,上下透徹,簡直就像手舞之足蹈之。其快樂如此,其所得亦必然如此。如果能經常有這種解決醫理困惑的快樂,我想也差不多領悟出不少了。


中醫博大精深,中醫書籍汗牛充棟,那我們如何才能學好中醫呢?

三則,疑而得悟。

學醫的目的是心悟。悟就是豁然貫通的感覺,是對醫理的了無凝滯,是臨證的清明曉徹。悟是自己的心悟,與他人無關。禪宗有“頓悟”之說,我認為與醫之自悟實同出一轍。一旦心悟,一了百了,洞徹無餘。悟有大小,有淺深,隨著醫理困惑的不斷被解決,醫法圓通,領悟由此而生。幾經領悟之後,於是頓然明白,於是出現了圓融明徹的頓悟境界。頓悟的境界看似不可思議,其實歷史上每一位臨床大家都無一不經過此境界。如醫聖張仲景醫理通曉,自創六經辨證,必然是頓悟之人。即使如明清的不少醫家,醫學理論貫通無礙,亦需要數次的頓悟方能達此境界。

悟有門徑,必由疑而生悟。所以說,疑問是覺悟之機紐。醫理深精,旁通百家,要成名醫,必要一番覺悟,方能得一番長進,否則別無他法。而且,真正的名醫在其到達極高的境界前,往往需要數次大的頓悟。我學醫十數年,總覺心中有所滯塞,未能徹底貫穿所學。隨著不停讀書,不停思考,不停臨證,漸而由疑而解,由惑而明。前幾年始能得一大悟,自覺心中明瞭,忽然貫通。此種舒服的感覺,直如黑夜中忽然見白天,上下左右光明一片。但悟後仍有所困惑,繼而再思考,再解惑,漸漸地又有所鬱塞,所以我正期待著再次的頓悟。


中醫博大精深,中醫書籍汗牛充棟,那我們如何才能學好中醫呢?


學醫必勤奮聰敏之人,亦需掌握方法。否則學醫十數年,不識門徑,荒廢經典,濫讀後世醫書,就如同膠柱鼓瑟,必然無功而返。此時縱使再是勤奮用功,亦有可能“死在句下”,一生無悟。師者之傳道授業解惑,於此顯得十分重要,必要先通門徑方可。

總之,博學篤志,切問近思。學醫的人,先用點功夫在先秦諸子,必是有效的法門。然後,志於求醫,舍心忘已,狠狠下點切實的功夫,數年之後,因疑而悟,漸疑漸悟,漸悟漸進,自然能成一代名醫。再者,醫者操人生死之術,不可不謹慎,要不得馬虎輕率,要之,先把性格磨礪得紮紮實實了,再來學醫吧。學醫不比其他,需要嚴謹的態度,這又是在下功夫之外的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