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香港经民联主席卢伟国:推动港企参与更广阔内地工程市场

第5篇

编者按:

40年砥砺奋进,深圳从边陲小镇成长为有全球影响力的大都市,香港见证并参与了这段历程。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持续推进,香港在回归祖国23周年之际,也迎来了有如“定海神针”的香港国安法落地实施,“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开启历史性新节点。香港,正迎来扬帆再出发的最佳契机。

即日起,我们开设“香港扬帆再出发”专题报道,专访香港各界人士,畅谈港深及粤港合作的无限可能,并展望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当中的发展前景。

“全球无人机领先品牌大疆的创始人汪滔,是香港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内地首家民营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董事长顾敏,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毕业生;顺丰物流集团创始人王卫在香港长大……”近日,香港经济民生联盟(经民联)、立法会工程界议员卢伟国接受南方都市报专访时,细数了与香港相关的广东创业成功范例。

66岁的卢伟国是一名工程师,在多个香港特区政府咨询委员会、工商科技组织及专业机构担任职务,他也是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去年香港“修例风波”中,他多次公开发声强烈谴责暴徒暴行,他也致力推动争取香港建筑工程企业进一步参与内地工程建设,希望香港工程界更多地分享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红利。

“古人逐水草而居,现代人逐机遇而居。”卢伟国呼吁香港年轻人,应放眼大湾区,勿因误解和偏见错失粤港澳大湾区机遇,错过真正发展的好时机。

专访香港经民联主席卢伟国:推动港企参与更广阔内地工程市场

【对话卢伟国】

香港盼与内地恢复通关,参与国内大循环”

南都:近一年多来,香港先后遭到“修例风波”和新冠肺炎疫情的打击,香港工程业界受到哪些影响?

卢伟国:香港先后出现社会风波和疫情,严重影响香港市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各行各业都无可避免地受到重创,失业率不断上升。

就建筑工程行业而言,目前失业率已达到11%,我也了解到一些企业因物料供应出现了问题,导致工作链断裂、供应链断裂,资金周转开始出现问题。但工程行业并不是受影响最严重的,至少部分工人仍有工可开。香港旅游业受影响更严重,所有旅游从业人员收入基本为零。

南都:今年香港迎来了香港国安法,你认为这对重振香港经济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卢伟国:“修例风波”背后其实是暴乱分子的“乱港”图谋,而随着香港国安法落地实施,香港社会便迅速恢复了安宁。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安全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国家安全,社会才能得以安宁,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从这个角度上看,香港国安法是香港经济得以恢复的前提和基础。

南都:目前香港就恢复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面临的挑战主要是什么?

卢伟国:针对社会风波和疫情带来的经济困境,香港特区政府已迅速推出几轮的资金措施支援社会经济活动和解决民生问题,截至目前,累计已到3000亿港元。

在工程领域,我们曾向特区政府提议,通过基础建设的发展帮助带动振兴经济,因为基建工程的开展不仅可以解决许多工人的就业问题,工程的本身也将造福百姓生活。该提议获得港府的支持,前段时间立法会通过一些公共工程的拨款,得到港府迅速落实,目前已经有一半都在动工。

但香港要想真正恢复经济,还是要先控制住本地疫情,尽快恢复与内地的通关。香港与内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从来都是唇齿相依。因为疫情原因,两地居民在工作、学业甚至生活上的往来都大受影响。在全球疫情不明朗的背景下,我们急切盼望恢复与内地通关,积极参与到“国内大循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

深圳的成功,一直有着香港人的贡献”

南都: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对于这座毗邻香港的城市,你有什么印象?

卢伟国:从我个人经历来说,可以说是见证也参与了深圳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早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就到深圳蛇口建立合资企业,那时候蛇口才刚刚开发,我记得那时候在罗湖过关前往蛇口需要1个多小时,中间不少还是泥路。那时候祖国的中外合资法也是刚刚出台,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40年的变化天翻地覆,目前深圳GDP相较于40年前已经翻了1万倍,且在创新科技方面从无到有发展成让世界都惊叹的强大产业链。我为自己能参与到这个进程中感到荣幸。

南都:你认为深圳取得今日的成就,赖以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卢伟国:我认为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在于人才的聚集。深圳与香港相似,本来是个小渔村,人口较少,当地农民大多从事较为初级的经济活动。当深圳成为祖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后,它迅速地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聚集,帮助深圳快速崛起,而后来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聚集在深圳,又帮助着其产业不断升级改造,发展成现在的创新科技型城市。

南都:在你看来,深港合作在过去有哪些比较成功的例子?

卢伟国:深港合作一直都在进行中,可以说,深圳的成功,一直有香港人的参与和贡献。40年前,香港不少年轻人到深圳开设工厂,他们带来了最初的资金、经验和技术,利用深圳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助力深圳制造业的起航发展。

时至今日,深圳已从传统制造业转型为高新科技产业,当中仍有不少香港人或者香港元素的贡献。如全球无人机领先品牌大疆的创始人汪滔,是香港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内地首家民营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董事长顾敏,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毕业生;而顺丰物流集团创始人王卫在香港长大……这些都是深港融合成功范例,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粤港未来融合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年轻人应逐机遇而居,港人莫因偏见丑化大湾区”

南都: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如火如荼,你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能为香港工程界带来哪些机遇?

卢伟国:香港工程界已从大湾区发展中获益很多。一方面,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如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等的建设已为香港本地工程界带来不少商机;另一方面,内地未来如果进一步开放建筑业等行业,香港工程界还可以获得更广阔的内地市场。

早在两年前,我曾致函国家住建部,表达香港工程业界希望进一步放宽港资建筑及工程企业参与到内地工程建设的限制,获得住建部同意逐步放宽,并利用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机制实现。近日,深圳前海已实施香港工程建设领域专业机构和人士在前海执业的备案制度,这是先行先试的重要举措。

南都:对于香港年轻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你有什么建议?

卢伟国:香港人首先要认清一个事实,进入21世纪,全球的经济竞争不再是城市之间的竞争,而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香港要想继续跻身世界一流城市,不可能靠单打独斗,必须通过与城市间的优势互补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回想祖国改革开放初期,内地各方面的条件都尚未成熟,但仍有很多香港人愿意到内地打拼,他们用劳动和智慧闯出了一片天地。到现在,内地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有着完善的配套措施,香港一些年轻人却因为误解和偏见,矮化、丑化大湾区,看不见机遇。

所以,我劝告当下香港年轻人,不能将自己困守围城,也不要因为误解和偏见错过可以拼搏的机会。

古人逐水草而居,现代人逐机遇而居,多到粤港澳大湾区去,那里给予年轻人的,是广阔的资源和庞大的市场。

【人物名片】

卢伟国现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为工程界功能界别的代表,他亦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他热心服务社会,曾参与多个政府咨询委员会、工商科技组织及专业机构的工作,如曾任香港工程师学会会长(2007年至2008年),及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前会长,并出任沙田区议会议员多年。

他还担任香港房屋委员会委员、香港医院管理局成员、香港机场管理局成员、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成员、香港品质保证局荣誉主席,并为香港绿色策略联盟创会主席。

1992年,他获得获“香港青年工业家奖”,并当选“香港十大杰出青年”,2001年获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颁发荣誉勋章(MH),2004年获委任太平绅士(JP)。2005年荣获香港特区政府颁发铜紫荆星章(BBS),2015年荣获港府颁发银紫荆星章(BBS)。

采写:南都记者 余毅菁 实习生 房子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