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旅遊:以尊重換尊重,以文明換安全

文明旅遊:以尊重換尊重,以文明換安全

近日,在北京動物園狼館展區外,不少家長帶著孩子隔著欄杆餵食。有的喂雜草,有的喂樹枝、掛麵,甚至還有吃完的雪糕棍。對動物亂投亂喂是典型的不文明旅遊行為,據介紹,2020年上半年,僅北京動物園便發現及勸阻不文明行為1100餘起,開具23張記錄單。

秋高氣爽,國慶長假臨近,今年恰逢“十一”與中秋節兩個假期疊加,形成長達8天的“超長黃金週”,再加上剛剛經歷過疫情防控,當前形勢相對穩定,不少人都選擇外出旅遊,飽覽大好河山,體驗自然人文。在此時看到這樣的不文明旅遊的新聞,感覺十分堵心。

旅遊像是一面鏡子,照出旅遊景區的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也照出國民的文明素養和國家形象。每年的“黃金週”,都有各類不文明現象被媒體或是相關部門曝光, 隨意刻畫、塗汙文物、大聲喧譁、隨意插隊、隨地亂扔垃圾等不文明旅遊行為“大煞風景”的,也著實使“黃金週”的氣氛大打折扣。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遊客的整體素質有所提升,不文明旅遊現象有所下降,但旅遊中的陋習還不同程度存在,就比如上述新聞中讓人氣憤的那一幕。

文明有禮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在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的今天,更需要樹立講文明講規則的意識。尤其是對於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來說,黃金週期間,遊人扎堆,又處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大背景之下。如果人人都能講文明守秩序,就能減少等待時間、提高旅遊質量,會使我們有一份旅遊的好心情。反之,如果蠻橫無理、無視規則、不講秩序就會增加摩擦糾紛的發生,影響了自己和他人的好心情。因此,倡導文明旅遊,樹立規則意識,提高文明素質,才能讓旅途更順暢更和諧。

倡導文明旅遊首先要培養規則意識,講究文明有序。遵守公德是基本要求,遵守法規是根本底線,外出旅遊,雖然是放鬆心情,但是依然要有規則意識,不能任意妄為,自己想怎樣就怎樣。要認識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關乎社會環境的和諧,學會換位思考,多想想別人,從自己做起,從細節做起。這樣才能讓個人言行與優美環境和美好生活和諧統一。

培養規則意識,除了需要正面的教育,還需要旅遊景區改進服務,加強管理,積極引導。不少人的不文明行為是由於一些旅遊景點管理水平滯後,這些管理上的漏洞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一些不文明行為。因此,景區必須“打造乾淨屋子再請客”, 不能只盲目地追求經濟效益,景區管理部門應該強化責任意識,專人負責組織、維持秩序,進行文明提醒和引導。服務要跟上,管理要加強,都是為營造文明環境做貢獻。

倡導文明旅遊,法律要有作為,倒逼文明行為的養成。文明行為的養成既要靠自覺的培養,更要有制度的規範和法律的監管。就比如上述新聞中亂投亂喂的行為,僅靠說服教育收效甚微,還得有動物受到傷害。必須讓法律亮劍,嚴肅處置。《北京市公園條例》規定,恐嚇、投打、傷害動物或者在非投餵區投餵動物的,責令改正,並可以處以相應罰款;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可見,這些不文明行為造成嚴重後果的,已經構成犯罪,必須嚴懲。

2018年起,北京動物園管理隊還同城管執法隊開展聯合巡視執法,對屢勸不聽、傷害動物等嚴重違法行為進行行政處罰。對不文明旅遊行為的嚴厲懲處,提高違規成本,可以發揮法治的力量,並以此倒逼文明旅遊風氣的形成。

今年疫情防控催生不少好習慣,希望這種風氣在“十一”長假的旅遊中繼續得以體現。好風景需有好心情,好心情來自好秩序,好秩序來自每個人的文明表現,只有倡導規則意識,加強規範管理,才能維護旅遊秩序,形成文明的社會風氣,讓每個遊客都玩得開心、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