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爍式育兒”:父母最愛犯的錯,就是不把孩子當作“人”尊重

文/抹茶媽媽


“楊爍式育兒”:父母最愛犯的錯,就是不把孩子當作“人”尊重


“小包總”楊爍最近因為在綜藝節目《一起出發吧》中的育兒方式引起熱議

兒子選錯了房間號碼被他嘲諷,“這是你的幸運數字,真棒”;因為走路有點內八字,他便在眾目睽睽下,要求孩子跑上山坡重新走下來;節目錄制地點在幾千米的高原,兒子氣喘吁吁,連工作人員都看不下去,他卻威脅道:“如果讓我先跨進門檻兒,就從頭再走一遍”

事後,楊爍給出的理由是因為“他是個男孩子,將來要成為一個男子漢”,然而在我看來,他犯的錯是沒有把孩子當作一個“人”去尊重,這裡沒有輕蔑的意思,而是說父母都容易犯的一個錯,就是

不尊重孩子作為人的“個體”發展規律,即把孩子在人格上當孩子,在技能上當大人

父母不“尊重”孩子的表現

節目一開始,楊爍就開啟“掃描儀”模式,對孩子進行各種挑剔,甚至是人身攻擊。

“楊爍式育兒”:父母最愛犯的錯,就是不把孩子當作“人”尊重


“衣服能挽好嗎?”

“走路不會走嗎?腳尖衝前!”

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裡說:

“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獨立的人格,只把子女當作自我延伸。就好像昂貴的衣服、漂亮的首飾、修剪整齊的草坪、擦拭一新的汽車一樣,代表著他們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水平。”

楊爍作為明星,在鏡頭面前注意公眾形象無可厚非,但是他把兒子當做附屬物,要求其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指令行動,以滿足個人的存在感和社會需求,不僅有損於父子關係,也侵犯了孩子作為“人”的獨立人格和尊嚴

“楊爍式育兒”:父母最愛犯的錯,就是不把孩子當作“人”尊重


生活中,常聽見有些家長說:“那麼個小孩,懂什麼?”他們很少徵求孩子的想法和意見,而是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代替孩子做一切決定,小到穿什麼衣服,玩什麼玩具,大到交什麼朋友,上什麼學。

更嚴重的情況還有對孩子隨意發洩自己的情緒。楊爍在一次採訪中說,如果他管孩子時家人插手,他就算本來沒想打孩子也會打,因為家人的維護讓他不爽

因為“不爽”就對孩子“拳腳相加”,孩子不再是作為一個“人”被對待,而是變為一個成人發洩情緒的工具或出口。很多時候父母會藉著長輩的身份、身體的力量對孩子施以“暴行”,或輕或重,只是自己沒有察覺,或者不屑承認。


“楊爍式育兒”:父母最愛犯的錯,就是不把孩子當作“人”尊重


而與之相反的是,我們卻常常要求孩子在“技能”上和大人一樣駕輕就熟。走路不能摔跤,拿東西不能灑掉,情緒要控制得住,學東西要又快又好。這些時候,父母卻往往忘了孩子只是一個孩子,反而要把他們當作一個成熟的“人”去對待,“這有什麼難的?這麼簡單,還不會!”“哭什麼哭,有什麼好哭的!”

父母在“人格”或“技能”上對孩子作出如此“迥異”或“荒誕”的要求,實則是因為家長不明白或違背了孩子成長的客觀規律。

關於孩子成長規律的實驗成果


“楊爍式育兒”:父母最愛犯的錯,就是不把孩子當作“人”尊重


《情感依附:為何家會影響我的一生》一書的作者,亨利·馬西和內森·塞恩伯格兩位醫學博士,在書中記錄了一項長達30年的兒童成長實驗。實驗從1964年開始,通過對76個孩子進行長期的跟蹤和研究,心理學家得出了一個結論,孩子的核心人格基本在3歲以前就已成型

也就是說,一個心智健全的孩子在3歲時,就已經擁有了較為完整的人格,而不是父母口中什麼都不知道的“小屁孩兒”。

儘管從表面看上去,孩子對外部世界處於一個緩慢接受和理解的過程,但是就獨立的人格而言,兒童和成人實際上是無異和平等的。如果父母抱著”我比你高一等”的想法,忽略孩子的想法和真實需求,“碾壓”孩子的自尊心,只會

帶來不可彌補和難以逆轉的傷害,自卑、逃避、同樣暴力……


“楊爍式育兒”:父母最愛犯的錯,就是不把孩子當作“人”尊重


另一項實驗是耶魯大學格賽爾兒童發展研究所針對1-14歲兒童行為的變化與發展進行的,通過跟蹤孩子們40多年,研究者得出

兒童身心成長中的“普遍規律”

1歲半到2歲半的孩子,會反覆地穿梭於“和順期”與“執拗期”之間。


2歲的孩子,“不”字當頭,打滾撒賴,一意孤行,佔有慾強,自私霸道。


3歲的孩子,友善平靜,充滿安全感,易於接受,也樂於分享。同時在肢體動作的控制上,已經相當成熟和舒暢。他步伐穩定,急轉彎也不費勁。語言能力也發展得更好。


3歲半到4歲的孩子,反抗成了這個時期的最大特徵。3歲半的孩子非常沒有安全感,甚至在他的生理發展上,也表現出不安全感,比如口吃、常摔跤、有時緊張得發抖。


4歲的孩子,心是活潑的,喜愛冒險,喜愛遠足,喜愛刺激。同時,他也發現自己很有力量。從他的觀點看來,壞事未嘗不可以做,屋頂不會因此而塌下來。4歲的孩子經常開口閉口都是狗屎、大便之類的話。


5歲的孩子,自然而然地變得安靜了、有節制了、更顧家了。他喜歡遵守既定的規則、限制,對於別人已經嘗試過的,或既成的事實,就覺得安心舒坦些。他最有趣的時間是現在,最喜歡的地方是這裡。


6歲的孩子,進入了暴風驟雨的人生第二叛逆期,個性極端兩極化。他有本事在轉瞬間討厭剛才還滿心喜歡的事情。他世界的中心不再是媽媽,而是他自己,他希望事事處處按自己的意願。6歲孩子同時在很乖和很叛逆兩個極端遊走,把筆畫或數字反寫是很常見的6 歲現象。

孩子成長的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其獨有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如果不瞭解這些,那麼當面對孩子頻繁摔跤、滿嘴髒話、情緒化嚴重、總寫錯字的時候,家長就很難保持冷靜的心態

而另一方面,如果父母知道了諸如以上的“客觀事實”,卻

不願意相信和遵循這些“客觀規律”,那麼依然會達不到想要的效果,還是會輕易、自然地犯在“技能”上犯把孩子當大人的錯


家長應該如何做


“楊爍式育兒”:父母最愛犯的錯,就是不把孩子當作“人”尊重


1、懂得尊重孩子

詩人紀伯倫說: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當我們經歷過十月懷胎之苦,把這個孩子帶到人世間的那一刻,就應當對這個獨立的個體心懷敬畏。

因為它既不是你的縮影,也不是你的附庸,而是有著自己鮮活特色的生命,有著平等的人格和尊嚴。

就像對待我們的朋友、同事、領導一樣,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意見,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相信孩子有承擔選擇結果的能力,而不是堅持一己之見,把孩子的話當作“兒戲”,甚至把自己對生活的不滿和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


“楊爍式育兒”:父母最愛犯的錯,就是不把孩子當作“人”尊重


2、理解並遵循孩子成長的客觀規律

孩子有時就像一隻散步的“蝸牛”,不是它不願意像大人一樣全力奔跑,而是它只能以“散步”的速度緩慢前進,

這符合客觀規律

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遵循人類發展的普遍規律,同時結合孩子自身的特點和潛質,科學地陪伴孩子快樂成長。

比如在孩子不能穩定地抓握物體時,要有意識地鍛鍊他的手部力量,而不是呵斥孩子“笨蛋”;孩子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慢,要給孩子更多的鼓勵和時間,而不是責罵和嘲笑;孩子處於情緒敏感期時,要對他的處境表示理解和耐心開導,而不是利用強制的手段,壓制孩子的情緒,站到他的對立面去。


“楊爍式育兒”:父母最愛犯的錯,就是不把孩子當作“人”尊重


3、允許孩子犯錯

尹建莉曾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寫道:

家長一定要從內心認識到兒童成長需要“試誤”。孩子從生活中汲取的經驗和教訓,比你口頭講一百遍道理都“印象深刻。“犯錯誤”是孩子成長中的必修課,只有修夠一定“課時”,他才能真正獲得舉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長要理解“過失”的價值,看到在孩子成長中,他的“過失”與“成就”具有同樣的正面教育功能。

有時即使是符合客觀規律,孩子在生活中難免還是會犯一些“小錯”,這時家長對於這些“小錯”的態度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如果習慣揪著孩子的“小錯”不放,孩子就容易變得言聽計從、唯唯諾諾,反之,父母如果不過多在意這些“小錯”,孩子就會心無旁騖地朝著自己心中的終極目標不斷前進。

因此,父母要有允許孩子犯錯的大氣和智慧,為孩子提供試錯的機會和空間,只有放掉細枝末節,孩子才有可能成長為參天大樹。


小王子說,每一個大人都曾經是個孩子,只是我們忘記了。

或者我們也曾被“不尊重”傷害,那麼從今天起請不要將這份傷害延續到我們的孩子身上。

相信每一個被尊重的生命,都能夠自然綻放,每一份溫柔的期待,都會花開有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