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開放,越封閉?興趣閱讀時代,你被困在“信息繭房”裡了麼?

“信息繭房”是哈佛大學教授凱斯桑斯坦(Cass R. Sunstein)提出的一個概念,源於其在2001年出版的著作《網絡共和國》(中譯本2003年出版),書中提到:在互聯網時代,人們面對海量的內容,會傾向於從中選擇符合自己喜好的信息加以吸收,因此每個人攝取的內容範圍將會變得越來越狹隘。

通俗來說就是,如果你長期只關注自己選擇的領域,只關注某一些信息源,只關注能讓自己愉悅的東西,那麼久而久之,你便會像蠶一樣,將自己桎梏於自我編織的繭房之中,從而喪失了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信息繭房最大的危害在於,讓你對這個世界發生的一切以偏概全,看似仍然在不斷累積自己的知識量和信息量,但其結果反而是在“作繭自縛”。

而比信息繭房更加激進的概念是“網絡巴爾幹化”,1996年美國學者埃爾斯泰恩和布林約夫森提出,網絡上的信息越來越多,人們連喜歡的內容都已經看不過來了,沒興趣的內容就更加不會去看了,所以人們不會因為互聯網而變得更加開放和開明,反而會更加封閉和極端。

當然,也有一些學者並不認同“信息繭房”的存在,認為“信息繭房”是一種模模糊糊、似是而非、缺乏實證的東西,認為在傳統時代人們也會有意識地選擇自己喜歡看的內容。但不可否認的是,花錢買一份報紙或雜誌,不挑不揀,把裡面的每一篇文章都讀完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互聯網媒體時代和紙媒時代相比,人們的閱讀習慣已經發生了根本的改變,而人們的興趣範圍,確實在變得越來越狹窄,人們觀點和思想,也在變得越來越偏頗。且雖然社會上仍然有很多的信息源可供大家選擇,但在各個內容平臺上,也許是技術趨勢的使然,人們在信息獲取體驗上的差別已經越來越小了,無非就是選擇在哪個平臺作繭而已。

越開放,越封閉?興趣閱讀時代,你被困在“信息繭房”裡了麼?

“信息繭房”的概念產生於近20年前,而隨著自媒體的出現,互聯網上的信息量又增加了也許不止一個數量級,可以說“信息繭房”現象,正在突破學術界的關注,而切切實實影響到了我們每一個人,大家是否感覺到了呢?

1. 西方媒體其實也是由許許多多的記者和編輯組成的,他們也是人,每天也會面臨海量的新聞素材和線索,因此他們也必然會按照自己的喜好和認知製作新聞內容,即便背後沒有明確的政治動機,但其結果就是對西方民眾選擇性地輸入了一些針對中國的片面的信息。因此,在西方人民眼中,仍然一直覺得中國貧窮、落後、愚昧,而他們也樂於看到這樣的內容,來滿足自己優越感,並反過來助推了西方記者和編輯的選擇性報道。可殊不知,在他們的認知之外,中華民族早就發生著日新月異,天翻地覆的變化。

2.孫楊事件的反轉,也是典型的“信息繭房”,只不過這一次作繭的是我們自己的媒體和民眾。在判決結果出來之前,國內媒體幾乎一邊倒地都是替孫楊據理力爭的聲音,國內的編輯記者,也都在選擇性地採編各種對孫楊有利的內容,國內民眾出於民族自尊心也愛看這樣的內容,而國家對國外社交媒體的屏蔽,也加劇了國人信息繭房的厚度。因此直到判決結果出來,紙包不住火了,大家才開始去認真瞭解整個事情的真相,並形成了輿論的大逆轉。

3.記得二十年前上大學的時候,宿舍室友每週都會買一份體壇週刊,所有人都會把幾乎每一個“豆腐塊”讀完,那時候的體育迷,雖然也迷足球,也迷NBA,但對其它體育項目,也都有不少涉獵,網球明星和F1車手也都能如數家珍。可如今,在各個媒體平臺上,連獨立的NBA、英超、歐冠頻道里面的內容都已經看不過來了,誰還去關注那些小項目?中網的觀眾人數下降、中國F1觀眾人數下滑、國內排球聯賽無人問津……這些可能都是“信息繭房”的犧牲品。

越開放,越封閉?興趣閱讀時代,你被困在“信息繭房”裡了麼?

針對“信息繭房”現象的形成和加劇,有些人會把責任歸咎於互聯網公司,認為互聯網公司的“推薦”平臺,基於算法做各種深度學習和大數據分析,去給用戶、給內容打標籤,最後推薦的都是用戶感興趣的內容,這不是典型的孵化“信息繭房”的溫床麼?但其實,針對“信息繭房”現象,互聯網公司的立場、價值和技術並不單一,總體來說,仍是保持中立的。

一方面,相信很多人確實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刷圖文和短視頻內容的時候,推薦的內容往往都是自己所喜歡的,這種看似"更懂你"的內容分發算法,會讓你沉迷其中,不知不覺刷了一兩個小時大量同質化的內容。從這個角度可以說,互聯網公司基於個人興趣的推薦機制,確實會加劇“信息繭房”的形成的,算法在提供讓你感興趣的信息的同時,也確實會使你失去接觸不同事物的機會。

但另一方面,在新媒體時代,信息量巨大,而人們的選擇能力又很有限,在時間很寶貴情況下,互聯網公司的推薦機制又是必不可少的。而為了避免“信息繭房”的形成,互聯網公司同樣可以通過算法的優化來加以解決,例如強化信息偶遇,使算法呈現一定隨機性,以及基於人工智能引領的ConTech相關技術,將需要社會達成共識的問題、鼓勵思維碰撞的問題以及特殊族群關心的問題等分清楚,並打破不同用戶群體之間的興趣邊界,不唯點擊量,按比例分發。而這就需要互聯網公司,在中立的算法技術中,融入更多的社會責任意識。

最後要說的是,即便互聯網公司的內容分發算法本身能夠從技術上有效避免“信息繭房”的形成,但是其也只能影響到內容分發環節,而如果信息供給本身就是不平衡的,例如西方媒體選擇性採集中國信息源,包括我們屏蔽國外的社會媒體,那麼無論怎樣優化內容分發算法,都將無法避免“信息繭房”的形成,中國在西方人民眼中的落後印象,以及孫楊事件的反轉,類似這樣的事情,都仍然無法避免。

越開放,越封閉?興趣閱讀時代,你被困在“信息繭房”裡了麼?

關於凱斯桑斯坦的[網絡共和國]這本書,是一本兼具科技和哲學的讀物,雖然距今已有將近20年的歷史了,但有思想的內容總也是不過時的,作者能提出別人提不出的問題,分析簡潔、有力,創新且富有邏輯,表達平實不弄玄虛。這裡有本電子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根據下面線索獲取。

創作不易,歡迎朋友們關注、評論、轉發。如企業轉載或其它,請聯繫:keji5u(科技無憂訂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