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萧县酒店乡:沙土地里的“蝶变”

“我们贫困户不但在这能分红,而且打工每天60块钱,阴天下雨都能干,1个月也挣1800多元,离家近照顾患病的老伴也方便。”在酒店乡李庄村委会的帮助下,贫困户王和兰不仅做起村里的保洁员,还利用闲暇时间在村里的扶贫大棚里打起零工。

王和兰所在的李庄村位于酒店乡东北部,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困难,加之因病、因残等致贫较多,成为萧县5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为了帮助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实现村增收、百姓富,李庄村两委建立起扶贫产业基地,种植温室大棚22个,其中西瓜大棚3个,油桃大棚19个,为附近贫困户提供大棚管理、西瓜培育、果树管理等工作,在实现村集体和贫困群众双增收的同时传授其种植技术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加快了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土地流转,“沙土地”变成“聚宝盆”。李庄村沙化贫瘠,不利于粮食农作物生长,群众生活贫困。为有效增加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李庄村两委通过土地流转,流转土地50亩,使土地资源转化为农民股权和股金,让农民在收取租金和参与企业分红中实现股权收益。采取反租倒包的形式,按照每亩每年800元支付给村民,合同2年一签,租金按比例递增,确保农民通过稳定的土地流转费增加收入。

调整结构,“输血式”变成“造血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产业是关键。水果种植是李庄村的传统产业,为了使传统产业能够提质升级,李庄村“两委”班子多方考察论证,广泛征求党员和群众意见,最终选准大棚油桃、油蟠桃、西瓜种植作为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引入专业化种植经营管理团队,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以富民为目的,成立了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采取“村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形式,为村民提供劳务中介、农资供应、农产品供销、科技指导、田间管理等服务。在2017年,李庄村通过整合资金,投资了140万元,建设冬暖式温室大棚19个,通过集中统一经营,种植大棚油桃、油蟠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2万元。“打个时间差,价格就可高一茬”,大棚油桃比传统油桃要早上市2个月,避开了销售旺季时的低迷市场价,利润高,更有保障,也提高了村民种植的积极性。

规范合同,“民所怨”变成“民所愿”。发展村集体经济,土地资源是关键。村“两委”班子从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入手,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推动农村资产股份化、土地股权化,盘活各种资源要素,形成资源叠加效应,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颁证,给村民承包地确定“身份证”,使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财产在权属上更加清晰、在管理上更加规范、在保障上更加充分。扎实推进股份制运作,村民把自己的土地资源流转,以土地量化入股的方式,将分散到户的集体土地集约利用,发展优势产业,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加速了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建强队伍,“让我干”变成“我要干”。李庄村进一步加强村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选优配强了村党总支书记,补选村党总支委员1名。对基层党支部换届工作提前谋划,严格程序,精心操作,全村基层党支部圆满换届,充分抓好各级重要会议精神传达、各类主题活动开展落实,利用学习会议、利用三会一课、利用远教平台,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发挥全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年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村“两委”干部绩效工资以及年度评先选优的主要依据。强化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健全民主管理机制,完善民主理财制度,落实村务、财务公开长效机制。

酒店乡李庄村“两委”班子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积极探索致富途径,多向发力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显著提升。(孙腾飞 王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