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史上第一人"蔡公时:遭日军残忍杀害

蔡公时,字以行,别号痴公,1881年5月1日生于江西九江市商务家庭,公时自幼聪明好学,6岁入私塾,晓诗书、善词令,更以一手高雅俊逸魏碑体而闻名乡里。


蔡公时身处清朝末年,政治腐败,内忧外患,民不聊生,革命思潮、反清义举风起云涌。1902年年仅18岁的蔡公时慨于国事险危,民生疾苦,与同乡好友徐子鸿、张华飞等在九江成立了“ 慎所染斋”,明为讲授儒学,实则传播中山先生“推翻满清,创建共和”的革命思想。

不久,“慎所染斋”被清府查封,蔡公时东渡日本,就读于日本弘文学校,1905年8 月,加入同盟会,并在弘文书院肄业,回国投身革命,在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发动的10次武装起义中,蔡公时身历的就有饮廉之役、 镇南关起义、云南河口起义。

1913年7月12日,参加讨袁的“二次革命”失败后亡命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读书。毕业后回国,在孙中山身边历任军政要职。中山先生病重期间,蔡公时始终在身边,进食、沐浴无不亲手服侍,是中山先生弥留之际亲睹遗容并聆听遗言的极少数国民党人之一。

因蔡公时精通日语,谙熟日本国情,外交才能卓越,所以1928 年4月9日,蒋介石联合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组成四大集团军第二次北伐出师前,国民政府任命他为战地政务委员兼外交处主任、山东特派交涉员。

蒋介石率领的北伐军节节胜利,很快攻入了山东省。 日本害怕中国统一后不会任其肆意妄为,所以竭力阻挠北伐,并以保护侨民为名,派兵进驻济南。5月1日北伐军占领济南,蔡公时奉命与日方交涉,要求日本从济南撤军。


在徐州出发时,蔡公时对蒋介石说:“这一次出去,料想日本人一定要同我们捣乱。我们如一退让,他们就要更加凶狠,我们必要拿革命的精神同他们周旋。”

当时,日军在济南滋生事端,到处挑衅,杀害北伐军人,尸体被焚烧,并强行将济南多地划为守备区,架设大炮、机枪阵地,禁止我居民出行。

5月3日上午,蔡公时一行18人来到山东交涉公署办公,他亲自在正面墙壁上悬挂了孙中山像、国旗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条幅。

10时许,突然外面枪炮声大作,蔡公时立即给日本驻济南领事西田畊一打电话,对日军的非法行为提出质问,不久日军将公署包围并切断一切外界联系,蔡公时意识到问题严重,急作三函,一封给张斡夫秘书转呈蒋介石;一封给外交部长黄郛;一封给战地委员会主席,但外交信使被日军阻拦,三封公函一封也没有传递到。

下午4时,20多名日军借口公署前发现日军尸体,强行闯入交涉公署,将署内人员的自卫枪支全部缴下。当晚23时,又有50多名日本兵闯进公署,剪断电灯线,置国际公法于不顾,在手电筒照亮下,撕毁国民政府青天白日旗及孙中山画像,强行搜掠文件。

目睹日军的暴行,忍无可忍的蔡公时用日语严厉谴责日军破坏国际法、粗暴侵犯中国外交机关及外交人员的行径。

恼羞成怒的日军强令蔡公时跪下,蔡公时大骂并坚决拒绝,日军将庶务张麟书耳鼻残酷的割掉,随后将其及另一位中国人射杀,蔡公时怒不可遏地向日军提出严重抗议,最后,他号召全体署员:“大家没法,赴死可也!”

几名日军冲上来,死死地按住他的背部,割他的鼻子、耳朵,又用枪托将他的腿骨打断,蔡公时大义凛然,骂不绝口。凶残的日本兵突然将刀插进蔡公时的嘴里,使劲旋了两圈,剜掉了蔡公时的舌头,并将蔡公时的双眼挖出,蔡公时顿时全身血肉模糊,惨不忍睹。

随后,日军一拥而上,将蔡公时等17人剥光衣服后用鞭乱打,用刺刀乱戳乱砍,用极其残忍的手段百般凌辱后,然后分批拖到交涉公署院内用机枪扫射。

一生追求革命,誓死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英雄蔡公时,在赴任山东不到一天就壮烈殉国,时年47岁。

勤务兵张汉儒乘枪声一响,应声倒地,后在黑暗中趁混乱之际剪断绳索逃出,惨案才得大白于天下。他作为现场见证人,写下了《蔡公时殉难始末记》,揭露了日寇犯下的滔天罪行。

从5月4日至11日,日寇在济南进行大搜捕、大屠杀,并于11日上午举行"显扬国威"的入城仪式,见人就开枪射杀,见女人就割去双乳,乱刀刺死,据国际红十字会济南分会统计,在短短的七天内,中国军民死亡6123人,伤1770余人,财产损失约24008万余元,因此次大屠杀始于5月3日,故又称“五三惨案”。

史学家称,这是南京大屠杀之前,现代国际史上最惨无人道的一幕。

“五三惨案”对当时的中国领导人蒋介石的心理产生重大冲击,他在1928年5月3日的日记中写道:“身受之耻,以五三为第一,倭寇与中华民族结不解之仇,亦由此而始也!”此后,蒋介石在日记中坚持每日写上“雪耻”二字。

“五三”惨案及蔡公时烈士壮烈殉国的消息传开,国人悲愤万分,一时间举国上下哀悼、祭奠烈士。蒋介石、谭延闿、李烈钧等24位党国要人、元老联名撰写并发表了《蔡公时烈士事略》,多位军政要员也纷纷为民国以来第一位抗日烈士题词,李烈钧的题词赞他为"外交史上第一人";李宗仁题词"民族精神,千古卓绝";于右任撰诗"此鼻此耳,此仇此耻!呜呼!泰山之下血未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