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幹餐飲,才能有未來

今天打開了幾條微信

昨天看了多少條微信?

學到了什麼?記住了什麼?

有哪些是真正對經營的未來有所幫助?

焦慮

這個時代,無疑是最容易讓餐飲人迷失、困惑的年代。

那麼多餐飲老闆在全國各地考察交流,希望能夠學到些什麼。

那麼多餐飲老闆關注了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公眾號,又擔心會錯失了什麼。

新手殺入餐飲圈,這個融了幾千萬,那個融了幾個億,自己什麼時候才能拿到第一輪投資?

這種焦慮,讓整個行業感到深深的迷茫。

未來是未知的。

在天性裡,人類對於未知有著與生俱來的恐懼和敬畏。

那未來,有什麼是可知的呢?

在一次新聞發佈會上,有記者問Amazon的創始人貝索斯:“你認為在未來10年內,什麼變化最大?”

貝索斯說,這個問題問得不錯。但是,我們有個更好的問題:在未來10到20年內,什麼不會發生變化?

也許對於經營者來說,明白哪些是不變的,才能消除焦慮,著眼於獲得未來更大的競爭力。

體驗


如果有興趣,可以試試從腦海裡回顧下這幾年人氣火爆的網紅餐廳。

大多數都是依靠營銷和炒作,為門店在短期內聚集了超高的人氣。

過度的營銷,拉高了消費者的期望值。

可一旦用戶到店後體驗沒有跟上,與心理期望值構成了強烈的落差。


事實證明,在停止炒作之後,很多內功不佳的餐廳逐漸淡出了消費者的視線,還有不少已經悄悄關門歇業。


有很多的經營者為了一時的火爆,選擇用營銷炒作的方式引流,最終往往是放大了自身的劣勢,因營銷而來的消費者帶著負面的口碑而去,形成惡性循環,加速了品牌的衰亡。

即使外部環境競爭再激烈,仍然有不少的餐飲企業在這個惡劣的競爭環境中能夠突圍而出。

靠著用戶體驗積累的良好口碑,延續以往的火爆,業績持續地增長,開出更多的分店,獲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品牌的認同。

是先練內功還是先推廣,不同的先後次序帶來截然相反的兩種結果。


營銷再強,無法解決顧客用餐體驗的滿意度。

用餐體驗,除了練好內功之外沒有任何捷徑。

積累


成長來自於積累,你積累了什麼?

積累來自於聚焦,你聚焦了什麼?

聚焦來自於取捨,你捨棄了什麼?


每年出幾次新產品,對品牌沒有任何提升,僅僅只是為了上新品而上新品。

無法對品牌形成積累的新品,真的有必要上麼?

在原地踏步,即使步伐再銷魂,永遠無法向前進步。


這個月學麥當勞,下個月學星巴克,卻忘了營銷活動對於品牌的意義。 無法對品牌形成積累的營銷,真的有必要做麼?

沒有方向的原地打轉,永遠無法為品牌蓄勢。


沒有任何形式的正向積累,自然無法讓企業和品牌登上更高一級的臺階。


每一個動作,都可以站在未來角度從原點去思考:

這件事情,究竟能否為未來形成積累?

對於消費者體驗的積累?或者對於品牌美譽度的積累?

凡是不能夠為品牌產生積累帶來未來的成長,都需要斬釘截鐵地切斷。

沒有積累,沒有成長。

只有靠積累帶來的成長,才是餐飲品牌真正的護城河。


答案


有學生問蘇格拉底,怎樣才能修學到他那博大精深的學問。

蘇格拉底聽後並未直接作答,只是說:“今天我們只做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人把胳膊儘量往前甩,然後再儘量往後甩。”

蘇格拉底示範一遍後說:“從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嗎?”

學生們都笑了,這麼簡單的事,有什麼做不到的?

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學生們:“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學堅持了?”

有九成的學生驕傲地舉起了手。

又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再次問學生時,有八成的學生舉手。

一年後,蘇格拉底再次問大家:“請告訴我,最簡單的甩手動作,還有哪位同學堅持了?”

這時,只有一位學生舉了手,這位學生便是柏拉圖。


餐飲業的內功,簡單到就是QSCV。

QSCV所涉及的工作,比甩手300下要複雜很多,持續地保持高水準,也是非常地困難。


這個行業沒有捷徑,只有常識和自然法則。

唯有持續地練好內功,形成積累獲得成長,才能有未來。

這麼幹餐飲,才能有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