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和赵长城的故事(下)

​赵武灵王和赵长城的故事(下)

赵武灵王和赵长城的故事(下)

作者:潘复生

接上期

石拐境内的赵长城,东起与土右旗交界处,经老爷庙山、东坝堰,边墙壕,西至大庙与青山区交界处,长约16公里,全部由黄土分层夯筑而成,每层厚10厘米左右,层次分明,结实美观。底宽3——4米,高5米,残存有2——4米。沿长城还修了交通道路。

​赵武灵王和赵长城的故事(下)
​赵武灵王和赵长城的故事(下)

后来,赵武灵王传位于小儿子何,史称“惠文王”。子继父业,主持朝政,致力于民族汉化,进一步改革,穿着汉服,学汉文化习俗。惠文王亲率将士来云中、九原等备军事。在原阳(今呼市郊区八拜乡古城)设立马苑。饲养军马。

赵武灵王修筑赵北长城,不仅抵御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还促进了北部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赵国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文化融合发展,在北疆产生巨大影响,有很多方面是与以长城为核心的边防建设联系在一起的。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和边贸等方面,大大刺激了边地经济的发展。成千上万的屯垦军民,带着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经管方式,披荆斩棘、艰苦开拓,建立起星罗棋布的农牧经济区,出现了“人民炽盛,牛马布野”的繁荣景象。但这种经济是不稳定的,一旦战争爆发,便土崩瓦解。因此,边境地区始终未发展成内地那种繁华都市,只留下一些城堡遗迹。

​赵武灵王和赵长城的故事(下)​赵武灵王和赵长城的故事(下)

以后,秦国为防御匈奴以及东胡南下骚扰中原,在大将蒙括的指挥下,在高阙、阳山、北假一带重新修复赵武灵王时所建的阴山北长城,并自高阙向西南延伸,直到东与原赵国阴山长城会合。在高山峻岭之上或深沟峡谷之中于咽喉要地布设关隘烽火道、堡垒以强化防守。

千百年来,长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产生了多少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可惜我们的先人未能详细的记录下来,而出现了许多断代现象。长城文化包括长城物质实体客观存在而产生的文化;反映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冲突与融合的制度文化;在长城防御中所体现的军事文化、建筑文化、交通文化;在军囤、民垦、商贸中出现的特色文化和意识形态文化。其中包括大量守边将士、文人墨客、艺匠画师以长城为题材创作的文艺作品,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传说。

​赵武灵王和赵长城的故事(下)
​赵武灵王和赵长城的故事(下)

我们从长城遗迹、出土文物的“半两”钱、板瓦、陶罐、四腹碗、铜链、箭簇、锅片等,可以了解聚集在长城上的各种社会人文信息,感受铭刻在人们心里的精神轨迹,满足人们感受历史文化的社会需要。这是一种追忆历史、文化审美的心理历程。

遗憾的是,赵长城至今没有留下一处完好遗迹,残存段最高4米左右。这条最古老的长城,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化中,像一个被肢解而残缺不全的老人躺在群山沟谷之中。有的地方,人们砍伐树木、破坏植被,致使山洪暴发冲刷加剧而踪迹全无;有的地方,放牧游猎、风化雨淋而伤痕累累;有的地方,走西口来的农民干脆在长城墙体上挖掘窑洞栖居,以后人走坍塌;有的地方,农民开垦荒地,为耕种方便而挖开豁口,运送肥料庄稼,成为断墙厥口;有的地方,被日本侵略者修筑公路、铁路时摧毁;有的地方,非法采矿,建厂房等挖埋破坏;凡此种种,数不胜数,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一个共同损毁古迹文物的结果。

一九六一年,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等应乌兰夫主席邀请来内蒙访古,曾参观过赵长城。翦老触景生情,作诗一首:

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篙伴土墙。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等多次考察赵长城,并取墙体土块运往山海关长城博物馆。1987年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同年中国境内所有长城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赵长城自然也列为国家保护单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