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乘著教育的翅膀騰飛

轟隆巨響,硝煙騰起,深圳蛇口工業區“開山第一炮”如同春雷,吹響深圳經濟特區破路前行號角。《紐約時報》當時驚歎:“中國大變革的指針正轟然鳴響。”

蛇口工業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第一支“試管”。站在蛇口灘塗的建設工地上,蛇口工業區創始人袁庚的話擲地有聲:“再苦不能苦孩子!”育才學校校舍是蛇口最先矗立的樓房,當時蛇口指揮部還設在簡陋的工棚裡。1980年8月26日,深圳特區成立。40年來,保障教育優先發展一以貫之。近5年,深圳財政性教育投入2800億元,年均增長20%,總量、增幅均居全省第一。

蛇口建設者最先將最好的建築給了學校,也把敢為天下先的蛇口精神火炬傳給了教育。育才集團作為深圳經濟特區興辦的首個全學段教育集團,勇於“吃螃蟹”,成為首所對外開放企業子弟學校、最早開設“課程超市”的學校、首家成立黨委的集團化學校。

40年來,深圳教育奮勇向前、勇立潮頭,完成了從農村教育到城市教育,再到現代化教育的歷史性跨越,助推深圳從追趕時代到引領時代。過往成就因何而得?未來道路如何開拓?答案就是改革、開放、創新。深圳教育解放思想、敢闖敢試,勇當試驗平臺,向改革要動力、要發展;深圳教育開放交流、開門辦學,作為重要窗口,以開放引資源、聚合力;深圳教育先行先試、創新引領,敢做探路先鋒,憑創新謀未來、當示範。

從敢闖敢試到善行善治的改革先鋒

1981年,深圳福田區紅嶺中學一座7000多平方米的大樓從設計圖紙到大樓封頂,僅用不到兩個月。該校提前3個月完工,成為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後第一所建成的公辦中學。一位內地大學校長在參觀時深有感觸:“我校1萬平方米的圖書館蓋了整整10年,這裡10萬平方米的校舍用了不到半年,真是天壤之別啊!”

“如果傳統路徑無法解決困難,有人可能就放棄了。但深圳人上下而求索,左右尋突破,有一點希望就去爭取、嘗試。正因如此,深圳才能用足用好國家給的政策紅利,把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了可能。”深圳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育局局長陳秋明介紹說,唯改革者破路領航,深圳教育敢闖敢試,學前教育、基礎教育歷經普及、規範、優質均衡等發展階段,高教、職教、特教相繼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跨越。

深圳特區成立後,數以十萬計懷揣夢想的人奔湧而來。而深圳教育底子薄弱,1979年,深圳普通中學、小學分別只有24所、238所。隨著適齡兒童驟增,學位供不應求,一些學生只得擠在走廊聽課。那時,深圳經濟已衝上“引進外資、實行市場經濟為主”發展快車道,而教育仍以計劃機制為主。新建學校迫在眉睫,而按傳統的計劃機制,三五年也未必能完成浩大的學校基建工程。深圳大學原校長章必功曾將市場經濟的深圳經濟、計劃經濟的深圳教育,分別比作“火車”“馬車”。馬車追著火車趕,但差距越拉越大。

教育如何在市場與計劃之中求得更優方案?1983年初春,深圳主要領導要求打破學校基建舊機制,探索實施規劃、選址、徵地、搬遷、設計、施工六統一的新機制。6個月,深圳建成12所中小學。深圳還直面教育在結構等六方面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適應問題,明確教育必須與特區經濟同步發展。

一道鐵絲網曾將深圳分為經濟特區和寶安縣。上世紀80年代,寶安縣中小學80%的校舍是松雜木結構。1984年,寶安小學、初中畢業生升學率分別為65.9%、34.6%。光靠縣級政府統包統管的管理體制,短期內難以破解教育基礎薄弱問題。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深圳等全國很多地區陷入教育經費不足、鄉村教育薄弱、教師待遇不高等發展困境。變則通。寶安縣向改革要發展,探索出分級辦學、分級管理,很快形成縣、鎮、村等多方集資辦教育的新局面。全縣教育經費增長了2.6倍,80%的中小學校舍從磚瓦平房改建為新樓房。

在實現農村教育向城市教育的轉型後,上世紀90年代,深圳提出並踐行“教育適度超前發展”,努力做到教育發展優先規劃、教育投入優先安排、學校用地優先保障、教育人才優先引進、教師待遇優先落實等“六個優先”。深圳市龍崗區龍城高中校長馬銳雄當時作為來深工作的大學畢業生,就受惠於教師工資翻番、教師申請住房加分等優惠政策。愛才聚才、人盡其才,深圳“科教興市”“人才強市”戰略開花結果,創建教育強市、促進教育現代化駛上快車道。2004年,深圳教育創造了第一個教育強鎮、第一個教育強區、第一個教育強市等全省5個第一。

進入新世紀後,由於鎮街、村居財力不同,投入不均影響了教育均衡發展。自2005年以來,深圳緊緊抓住教育公平、特色發展等關鍵詞,改革基礎教育投入、管理體制,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龍崗等區逐步實現了全區學校教育投入、設備配置、師資配備等“五統一”,全市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率很快達到100%,教育一體化發展水平不斷提升。深圳還改造升級原村辦小學,全市63%的義務教育學位提供給非本市戶籍學生。深圳教育正視最弱處、改在最難處,學位攻堅戰取得重大突破,如今中小學、幼兒園數量比特區成立之初增長了801%。

2010年,深圳成為國家首批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後,更注重用好改革這個傳家寶,推進教育內涵發展。“進了屋內像歐洲,出了屋外像非洲”,曾是深圳南山區南北差異的生動比喻。零敲碎打的改革難以破解系統性矛盾,怎麼辦?深圳南山區政協副主席、區教育局局長劉根平說,自2013年以來,南山注重改革系統集成,在補短板中強優勢。該區創新辦學機制,在北部片區高起點籌建南外科華學校等新學校,增量優質;通過集團、聯盟、結對幫扶等方式以強帶弱,存量提質;借力信息化、新科技等變量,助推學校在不同賽道爭創一流。如今,南山南北教育比翼齊飛。

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進入深水區,傳統路徑已難以解決深層次的矛盾與問題。深圳不但先行先試,更注重善行善試,推動教育發展動力、效率、質量變革。陳秋明介紹,深圳教育謀劃推出一批創造型、引領型改革項目,凸顯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深圳相繼入選全國首批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等改革試驗區,持續推進民辦教育分類、中小學校長職級制等改革,高校人事制度和技能人才培養方式等改革在國內示範引領,改革的“乘數效應”越放越大,人民群眾的教育獲得感越來越強。

從引才引智到跨界融合的開放窗口

在近日發佈的2020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深圳大學世界排名為263。深圳大學在泰晤士高等教育等世界年輕大學排行榜中,均位居內地高校第二。一所建校才37年的大學是如何快速崛起的?博採眾長,高起點建設是重要原因。1983年,深圳就引進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知名高校,對口援建深圳大學。其中,清華大學主要援建建築、電子學科,北京大學主要援建中文、外語類學科。

深圳高等教育底子一窮二白。1979年,深圳不但沒有一所高校,連中學能升入大專以上的人數,直到1980年才實現零的突破。如何快速築巢引鳳,補上高層次科技研發人才等短板?深圳拿出了“當掉褲子也要把深大建起來”的氣魄新建高校,還相繼與北大、清華等14個國家、地區的66所知名高校攜手,引入知名高校辦學、合作舉辦特色學院等。

“深圳作為教育後發達地區,要實現從追趕到趕超的跨越式發展,就必須在開放引進、兼容幷蓄的基礎上,逐步走向自主發展。”陳秋明表示,深圳立足於本地教育不同發展階段實際和需求,積極從國內外廣泛引進人才、教育品牌、辦學模式等優質教育資源,並積極發揮教育開放交流重要窗口作用。

深圳的引進並非簡單的“拿來主義”,而是注重為我所用。“我們是先做好頂層設計,弄清楚引進什麼、怎麼引進,然後再缺啥補啥地精準引進。”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長許建領舉例說,在2013年3月出臺的《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特色學院建設發展的意見》中,深圳明確了需求、專業、開放導向,要求特色學院學科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經濟社會發展及市場需求相匹配。

為給特色學院引入國內外一流“玩家”,《意見》專門設置了門檻,境內大學應居全國綜合排名前30名或專業排名前5名,境外大學應居全球綜合排名前100名或專業排名前20名。

“我們引入的高校並不是校本部在深圳的複製版,而是學校所長與深圳所需的定製版。同時我們鼓勵把深圳校區當作學校改革試驗田。”許建領強調說,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就緊瞄深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在信息與人工智能、新材料、先進製造等領域集中發力,錯位發展。

院士等專家來校做科普,39位博士、研究員等擔任學校科學導師……作為一所引入國家級科研機構資源的公辦學校,南山區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實驗學校依託中科先進院豐厚的科研資源,著力打造“科學+特色”。南山區還投入600萬元,在該校建造6間高端科學實驗室,並與周邊學校共享。

“教育不但要做好系統內的開放交流,打造好內循環,還要與周邊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創新企業深入合作、協同育人,打造好外循環。”陳秋明表示,深圳引導各學校開門辦學,將深圳一流科創等資源變為一流育人資源。

南非南方實驗集團(Southern LABS)是南非著力打造的職業院校領頭羊,該校創始人帶隊到全球知名職業院校取經。他們前兩站去了德國和加拿大,深圳和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是第三站。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職教中心全球聯繫中心之一,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攜手華為等領軍企業,努力共建共享中國職業教育新標準、模式,現已與32個國家和地區的160所院校、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

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正越開越大,深圳教育置於“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等大格局中,正以更大的力度“引進來”和“走出去”,奏起教育交響樂。深圳師生在外學習交流時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將中國的新時代、新思想、新作為傳遞給世界。目前,深圳與數十個國家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教育交流合作關係,400多所中小學與國外學校建立友好關係。

從跟隨模仿到先行示範的創新尖兵

前不久,美國麻省理工學院95後博士生曹原第二次以第一作者身份,一天兩登《自然》雜誌。曹原中小學均就讀於深圳福田區。更多“後浪”奔湧而至。近日,經過激烈角逐,有10件作品將代表廣東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萌芽賽道全國總決賽,其中5件出自深圳中學生。

早在1997年,福田區就學習借鑑國內外先進經驗,著力推進創新教育。福田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區教育局局長田洪明表示,該區中小學聯合科大訊飛等創新企業、科研院所打造造夢空間,開辦豐富多彩的科創課程、活動。

創新是引領深圳從中國硅谷衝向世界新硅谷的第一動力。近年來,深圳打出遴選開發創新教育“好課程”、探究性小課題申報評審、校企共建創新體驗中心等組合拳,著力將全市百萬名中小學生培養成拔尖創新人才後備軍。

創新的教育不但培育出創新的人才,更助推深圳教育攻堅克難、轉危為機。面對土地緊缺、人口暴增等挑戰,如果按傳統教育發展模式,深圳教育“天花板”明顯。怎麼辦?陳秋明給出了深圳教育的答案:“其命維新。誰在創新上先行一步,誰就能在變局中首開新局。”山重水複疑無路時,深圳教育正是靠創新,一次次突破困境,由“跟跑”“並跑”向“領跑”轉變。

自特區成立以來,深圳就在全國課程改革等教育教學創新浪潮中勇當“弄潮兒”,從大力推廣現代教學手段,走向課程、評價制度改革。2001年,南山區入選廣東省唯一的首批國家級課改實驗區,10多年持續深耕,相繼以綜合課程、選修課程、轉變教學方式、未來課堂作為創新突破口。正是由於深圳在課程改革、智慧教育等方面持續創新,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深圳交出一份在線教學的高質量“答卷”,入選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範區、國家級信息化教學實驗區。

正是依靠創新,深圳職業教育在近乎空白的基礎上變道超車。上世紀80年代,很多職業院校計劃辦學色彩濃厚,統一招生、分配。而由於深圳市內企業較早擁有用人自主權,深圳職業院校在創辦之初就將計劃培養改為市場驅動,將勞動市場需求狀況作為專業開辦指揮棒。當時,原深圳電子學校等職校還和深圳市郵電局等企事業單位合作,聯合開辦專業,強化實踐性教學。隨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深圳開始創辦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院校。上世紀90年代,深職院就在借鑑新加坡等地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在校內建設工業中心,將企業生產經營環節引入學校,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

正由於很快跨越了相對低效的計劃辦學階段,深圳職業院校在校企協同育人的快車道上高歌猛進。本世紀初,“深職院模式”“寶安職校模式”等深圳職業教育新範式就享譽全國。高原之上再攀高峰。近年來,深職院推動每個專業群聯姻華為等領軍企業,通過“九個共同”,政校行企四方聯動、產學研用立體推進,共建特色產業學院,雙元育人模式享譽全球。正由於深職院等深圳31所職業院校校企精準對接、精準育人,該市中、高職畢業生就業率超過98%。

創新助力深圳創造了很多改革開放的代表作。但在本世紀初,深圳曾因高水平大學少等短板,致使“深圳製造”向“深圳創造”升級缺乏源頭活水。

之前,新建高校要先從專科教育辦起,至少需要22年才能申報博士點。按舊地圖創建高水平大學,深圳高新產業等不起。創出新路,勢在必行。市委書記、市長親自擔任高等教育改革發展領導小組組長,市財政全力保障高等教育經費,舉全市之力高起點創建南方科技大學等高校。

基層首創和改革紅利之間良性互動,幫深圳創出高等教育窪地起高樓的光輝篇章。深圳充分借鑑、吸取新興高校的發展經驗、失誤教訓,在做頂層設計、規劃方案時就幫新建高校積累經驗、繞過彎路。深圳還打出選聘一流校長、支持辦學機制創新等組合拳。同時,深圳積極爭取各方支持,用好用足國家“放管服”改革所釋放的政策紅利,本碩博同時起步。南方科技大學僅用6年時間,就成功構建本碩博人才培養體系,蟬聯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年輕大學中國內地第一。

深圳高等教育變道超車成績單令人矚目。深圳現有15所高校,它們用“拓荒牛”的精神在招生、現代大學治理等方面銳意創新,“631”綜合評價錄取模式、“預聘—長聘”制等探索已被多地學習借鑑。

高水平大學作為“人才聚寶盆”,正將人才第一資源轉為創新第一動力。深圳現已建設11個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其中9個由高校牽頭建設。更多高水平實驗室正在深圳光明區蓄勢待發。中山大學深圳校區首批師生近日正式入駐光明科學城。教育的“一馬當先”正帶動更多創新主體“萬馬奔騰”,將科教之光集聚成深圳的光明。

《中國教育報》2020年08月26日第1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