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厉害的人在乎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真正厉害的人在乎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射”就是射箭。周朝有所谓六艺的教育,一般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射箭便是六艺中的一艺。

那时候,人们通过练习这些技艺来修养品德。孔子曾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于道”,必须要“据于德”;要“据于德”,存心是仁;用什么来修学仁道?练习德行?要“游于艺”。

也就是说,要追品德修养的更高境界,先必须要通过练习技艺才行。

比如孔子说的射箭,在当时,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军事的用途,讲究杀伤力;另一种是习礼,讲究的是一种提升自己的修养和交流艺术的礼仪。孔子说,其实是指第二种。

也正因如此,六艺里面的“射”与军队战场上练习的射,应该是不同的才对。射礼的练习中,一般是把一块布挂起来,作为箭靶后面的背景,叫做射侯,其实就是箭靶,然后当中用兽皮作为靶心,比赛的时候就看谁能射中这个靶心。

孔子所讲的“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意思是指练习射箭,不一定要射穿箭靶子,因为每个人的力气不同,古时候就有这样的规矩。虽然这门技艺确实也要求精益求精,要命中目的,但是因为这种练习是用来修德行的。因此不需要显示很强的武力,所以射箭比赛时,并不崇尚射穿皮革。

这很有点我们现在所说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意思。

孔子为什么强调这个?很可能是,当时“射不主皮”的礼仪,已经被人们抛弃了。因为在孔子出生前和他出生后的那个年代,国家之间,常常打仗。打仗的年代,自然崇尚强力,射箭比赛的目的就会跟以前不同,反而讲究起贯穿皮革来。这样,其实是把原来的周礼给废弃掉了。

前面的章节中(君子之争,学无止境),孔子在讲射箭之礼说过,射箭比赛,登台先要相互揖让,比完后,要再次揖让,一起喝酒。比赛射箭的目的,不是为了相互角力,而且是为了切磋技艺。到了本章,则强调,射箭不要靠射穿靶心,来彰显自己的力大,这反而是一种失礼的行为。

想来,可能是比赛射箭时,有人把箭靶射穿了,孔子看见了,便随口感慨了这么一句。因为在孔子看来,观射礼,应该从道德、品性和修养的角度去观察,这是比力气更重要和更高要求的衡量标准。如果能在竞技比赛中都能注重修仁养德,不争强好胜,礼仪也就在其中了。

本文为《古尔读经典》之《古尔读论语》系列第51篇,更多内容,请关注本头条号,查看文章列表。感谢你的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