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美酒,一個民族

一杯美酒,一個民族

作者 | 李淳風


1952年,仁懷縣工業局為發展釀酒工業,派有關人員從茅臺鎮沿赤水河順流而下考察,來到黃金坪。發覺當地水質很好,氣候適宜,是理想的釀酒之地,遂初步選定在此地興辦酒廠。


這個酒廠很不起眼,沒有公路可達,不通電,一切依靠人力,用最古老的方式生產。


沒有人會想到,它會在七八十年代生產出質量上乘的白酒,風靡中國,並且在新世紀以後,成為一家年產值直逼百億元的大企業。


美酒中包含著的,是一個民族的想象力。


反過來說,幾乎所有的美酒,都產生於有想象力的民族。


東方習酒

儘管當年負責選址的鄒定謙先生們不能預見到今天的習酒,但習酒的今天,又是一種必然。


一開始那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糟坊,但它不是從零開始。它背靠著的,是至少9000年的釀酒歷史,以及從漢武帝以來就有記載的習部美酒史。


中華民族的釀酒史當然會更久遠,只是今天,一切都要有理有據。河南賈湖遺址發現了酒的存在,距今約9000年。


我們都知道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歷史書裡必定會提及。


我們還有一個非常了不起但很少被提及的東西,那就是酒麴,這也是除了中國,舉世皆無的東西。


“若作酒醴,爾惟麴櫱。”這是《尚書》裡的句子,說的是商朝的事情。也就是說,至少從商朝以來,中國人就掌握了麴櫱的發酵造酒方法。


一杯美酒,一個民族


糵,是發芽的穀物,比如麥芽。穀物長出的芽,含有天然的糖化酶,能把澱粉轉化為糖,緊接著來自周圍環境的酵母菌再把糖轉化為酒精。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用發芽的穀物造酒的方法,造出來的酒被稱為“醴”,相當於啤酒,只是後來嫌棄這種方式生產的酒味道太淡薄,很快就放棄了。


曲,就是我們獨有的東西了。把糧食(主要是小麥)磨成粉,踩成塊,存放一段時間,讓它盡情收集釀酒所需的微生物,收集了微生物的糧食粉塊,就是曲。


一杯美酒,一個民族


這些微生物既幫助把澱粉轉化為糖,又把糖轉化為酒精,而且不計其數的微生物的代謝過程,還會產生許多香芬物質。


酒麴,首先解決的就是在沒有蒸餾技術的條件下,怎麼提高酒精度的問題。一般認為,蒸餾技術是在中國宋元時期才在世界上普遍應用於釀酒的,在此之前,我們的祖先,一直在想盡辦法提高酒精度。


酒麴,這一非常複雜也非常神奇的發明,衍生了更加複雜的釀酒工藝。


一杯美酒,一個民族


世界上的酒,從原料上看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谷酒,一種是木酒。谷酒就是糧食酒,而木酒,則包括果實、蜂蜜、植物根莖葉等一類富含糖的原料。


把啤酒排除在外的話,從世界範圍內看,東方主要是谷酒,而西方主要是木酒。


木酒發酵,一般是單式發酵,原料本身主要就是糖,少數澱粉則先轉變為糖,然後把糖轉變為酒精。這個過程,不需要曲這種高級原料的參與。


一杯美酒,一個民族


谷酒發酵要難得多,如果不想通過發芽的方式生產出淡薄的啤酒,就必須進行復式發酵,而複式發酵的前提是發明酒麴。穀物內含的澱粉,在酒麴的催化下,先轉變為糖,繼而轉變為酒精,複式發酵過程中,這兩個階段是同時並且交叉進行的,所以它需要的時間比較長,工藝控制的難度比單式發酵也高得多。


這便是中國祖先的智慧。酒類發酵的微生物學原理,是由19世紀法國科學家巴斯德揭示的,但在此之前數千年,中國的先輩的經驗主義,早已嫻熟於心。


一杯美酒,一個民族


習酒,就是中國最好的醬香型白酒之一。它的血液裡面,流淌著的是東方精神:東方神秘主義,東方經驗主義,東方工匠風骨,東方哲學倫理,以及在今天,還包含著東方後發的現代化自覺。


習酒又叫“東方習酒”,精髓在此。


文明與酒


從鄒定謙選址黃金坪開始,到一度停產,再到風靡全國,又在貴州強勢,進而走向全國……習酒,就在這樣的波瀾起伏中百折不撓。


其中有一個細節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一開始,黃金坪的這家酒廠,生產的就是醬香白酒,後來因應形勢,轉而生產川法小曲,接著研製濃香大麴,最後又成立項目組,全心全意投入科研,迴歸醬香白酒。


這是一個歷經折騰又回到初心的過程。


在歷史悠久而繁複的進程中,我們其實應該思考一個問題:作為世界上釀製過程最為複雜的酒,醬香白酒的繁複工藝為何在歷代不斷變化的生活方式下,仍然能夠存活下來?


除了酒對人而言不可或缺之外,但凡文明早熟—或者叫“先發”—的民族,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酒在社會生活中佔據著很大的分量。


比如古代的中國人、蘇美爾人、埃及人、希臘人,毫無例外。它們都有自己的酒神,分別是杜康、寧卡斯、奧西里斯、狄俄尼索斯。


“杜康始作秫酒”,秫酒,就是高粱酒。


為什麼先發的文明都伴隨著先發的酒?回答了這個問題,就可以解除許多對酒的誤解。


一杯美酒,一個民族


文明的內涵,除了語言、文字、藝術,階級、規則、政府治理的雛形這些因素之外,更重要的一點也是貫穿一切的,是人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超脫自然的能力。動物是不會想象的。人和動物首先的區別就在於,人類從完全屬於自然的一部分的地位中解脫出來,產生了獨立意識,把自身認作一個主體,而把自然作為一個對象,一個可以認識和改造的對象。亞當和夏娃的故事,講的就是這樣一個轉變過程。


想象,意味著人具有了抽象思維能力。當認識和改造自然的活動遭遇困惑的時候,人類就感受到了一種強大的自然壓迫,進而通過抽象思維,發揮為一種超越自然的人格化的力量—神力。


於是神就產生了,神話也就產生了。你會發現,幾乎所有的文明,文字記載都是從神話開始的。又或者,在文明史上留下光輝印記,推動了文明發展的那些超越平凡的人們,被尊為神,代表了某個領域的最高權威,而這些非上古神話的“人神”幾乎無一例外與酒須臾不離。可以說,但凡我們覺得有超越性的思想或者境界,都很難脫離與酒的關聯。


飲酒,或許就是靠近神的方式。因此,酒在各種文明當中都是不約而同的神聖之物。


人類文明能夠發展到今天的程度,依賴於一種敢於挑戰一切的精神,雖然意識到自身的渺小卻從不消沉的精神,在尼采那裡,這叫“酒神精神”。


而在習酒幾十年波瀾壯闊的發展歷史上,它成為“君品文化”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自強不息。


追尋美酒


一般來講,科學界人士會告訴你,飲酒過度,歸根到底對身體沒有好處。


我們必須相信科學,這是一貫主張的,而且是堅定不移的。在這一點基礎之上,再來探討什麼是好酒,才有餘地。


放到人類文明史這種大視野上來看,正如前述,酒對文明進步的催化甚至是直接作用,是毫無疑問的。但具體到一個人,我們從他的健康著想,絕對不會主張酗酒。


所以中國白酒大師、習酒董事長鍾方達才會對我說的:可以愛酒,但不要酗酒;可以喝點,但要喝好酒。


沒有任何酒是隻有好處沒有壞處的。說到這裡,想再跟大家分享兩點理性思考。


第一點,酒究竟為何而存在?


為了通往精神。它不是為了吃飽而存在,不是為了解渴而存在,不是為了消遣而存在,它是為了我們能夠體驗日常裡無法體驗的超越性而存在。所以,飲酒的根本目的,不是口腹之慾,而是想要達致一種日常裡無法達致的境界。


如果你很懦弱,你這一刻堅強;如果你在死撐,你這一刻卸下;如果你不敢愛,現在馬上去愛;如果你覺得自己太渺小,這一刻,你是偉岸的。


第二點,人們喜歡酒,最初肯定不是因為它的味道有多好,而是因為前面說的那一點,它可以通往精神。說一種酒是好酒,是因為這種酒能夠幫助我們更舒適地通往精神,並且把酒的破壞性限制在最小範圍內。一個人,只有對酒有了深入的認識之後,才會對味道產生挑剔。


明白了以上兩點,中國酒的發展史其實就很好解釋了。


首先,為了通往精神,所以我們要追求酒精度更高的酒,這是歷代不輟的追尋;其次,為了更容易地通往精神,我們要追求入口更加舒服並且副作用更小的酒。


今天的美酒,其實歸根到底,就是平衡了酒精度、入口舒適度以及酒後反應狀況的,取其中最佳狀態的酒。比如說,“習酒·窖藏1988”。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把酒的品質往上提一點點,這個難度,只有釀酒之人明白。


“艱難我奮進,睏乏我多情”,這是國學大師錢穆先生的話,裡面飽含中國人的精神,中國文化的精神。


奮進,這是對習酒68年曆史的概括,這一段歷史波瀾壯闊,和共和國相伴相生。多情,則是對習酒社會責任的歸納,它在自身存在的每一個時代裡,都力求無愧於心。


既然人類永遠無法離開酒,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


自然,就是一直追尋更好的酒,更舒適地通往精神,更輕鬆地獲得愉悅,更好地控制它的負面影響。


現代以來,中國美酒、名酒輩出,就是這樣一種邏輯,有著68年曆史、背靠至少9000年釀酒史的“東方習酒”,推出“習酒·窖藏1988”,也是這樣一種邏輯。


2020年,“習酒·窖藏1988”馬上就要變身了,期待那驚豔一刻。


一杯美酒,一個民族

【免責聲明】我們重在分享,所有文字和圖片均從網絡轉載,對文中陳述內容和觀點均保持中立,不對其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因編輯需要文字和圖片之間亦無必然聯繫,僅供讀者參考。如有侵權或不實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予以刪除。

轉自:看世界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