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煉者要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才能內不出,外不入,進入虛靜狀態

修煉者要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才能內不出,外不入,進入虛靜狀態

所謂建築心靈堤防,就是說行功之前要在客觀上和主觀上建築一道堤防,以隔絕塵世名利色權的干擾,保持修道的小環境。

這個堤防,有外堤防和內堤防之分。

外堤防如淨身入室,閉門謝客等,專門介紹法、財、侶、地的條件。司馬承禎《坐忘論》將修道分為七階次,即信敬、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得道。其中既有外堤防,又有內堤防,還有修持方法,乃丹道中必讀的要籍。

近些年來書信多、電話多、會議多、來訪多、邀會多,苦不堪言,故信奉司馬承禎“簡事”、“斷緣”之誡,定下“不開會、不赴宴、不會客”的三不政策,減少了許多麻煩,這便是外堤防。

內丹學是一項重鑄人格和心靈的系統工程,一旦人類貪、瞋、痴的野蠻本性被揚棄為善良的真人之性,人類將重新找到靈魂迴歸的家園。人之生於世間,無不在千事萬物中營求,然事物有輕重緩急,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鸞鳳巢林,不過一枝;龍象飲河,不過滿腹,人生之使命有限,誰也無法包打天下,故要度德量力敢於將使命託付給他人,是之謂“簡事”。

世人無不處於一張社會的關係網中,網上之人各為己謀用盡機心而牽動他人,修道之人僅以道為緣跳出世網,此之謂“斷緣”(斷俗緣)。


修煉者要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才能內不出,外不入,進入虛靜狀態

《坐忘論》中之“信敬”、“收心”,則為內堤防。“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敬信為修道之立足點。收心即儒家之“求其放心”,即佛家之“心無所住”,即道家之“歸根覆命”,“心不受外名曰虛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心安而虛,則道自來”。

修道者心靈難以入靜,大多是在心靈深處的潛意識裡埋藏著一股不平之氣,認為自己平生多處逆境,才華未得伸展,災病苦苦相逼,所求皆不如意,無奈於修道中尋求心靈慰藉,然塵緣未斷而不甘心。王薌齋先生在《大成拳論》中說:“大凡從來獨抱絕學,為人類謀福利者,與極忠誠之士和聰明絕頂者,社會從來鮮有諒解”。

其實天下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此乃社會機制使然,亦無足怪。莊子為保存民族根基,故有《人間世》、《德充符》、《養生主》、《應帝王》之著,他告誡人們:“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將道學視為遁世、避世、厭世之學,將丹道修煉視為束身入空門之舉,乃千百年來腐儒之俗見。

《老子》雲:“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內丹學是科學而不是宗教,修道的目的僅是認識和掌握自然、社會和人體生命的客觀規律而已。丹道修煉,造就一批得道高士,他們視名利如浮雲,運政事入掌中,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扶危救溺,力挽狂瀾,伸一指可撥正歷史航船,豈僅是養生避世而已哉!姜子牙年七十而獨釣渭渚,諸葛亮學成後躬耕壟畝,二者皆抱道之士,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又何必怨天尤人哉!道學是強者的哲學,丹道是造就人才之道。世間大英雄、大丈夫,抱有沖天之志而欲大有作為者,不可不深研道學,不可不精修丹道,僅有得道之人,才能動則叱吒風雲,靜則退藏於密,達到莊子《逍遙遊》中聖人、神人、至人的境界。

修煉者要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才能內不出,外不入,進入虛靜狀態

修道者要築起心靈的堤防,就要學會懲忿窒欲,懂得警戒自己,勸勉自己。

龍眉子云:“且人身難得,中土難逢,正法難聞,盛年難再。不於此生省悟,下手速修,直至此生盡後,淪落鬼趣,更欲修行,怎麼理會?”“此身不向今生度,更於何處度此身?”

《悟真篇》亦云:“大藥不求爭得遇,遇而不煉是愚痴!”

《碧苑壇經》雲:“生前何處是家鄉,死後還歸那一方。現在法身宜早悟,莫將空手過韶光。死生生死兩相參,大事因緣不等閒,未死之前先象死,生機即在死中探。”

此皆警世之言。

又有古德雲:“毋以妄心戕真心,毋以客氣傷元氣。”“隨緣消舊業,無復造新殃。”“不患念起,惟患覺遲,念起是病,不續是藥。”“但自無心於萬物,哪怕萬物常圍繞。”“多靜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慾以養心,玩古訓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拂意處要遣得過,清苦日要守得過,非理來要受得過,憤怒時要耐得過,嗜慾生要忍得過。”此皆勸世之言。

丹道入手,情緒最重要,丹家要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在良性心態下修道,才能內不出,外不入而進入虛靜狀態。

《千金方》中載有“四少歌”雲:“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必了。”此乃丹家入手真傳,萬勿輕忽。其實所謂建築心靈堤防,乃是方便說法,有堤防即著相,直至連堤防也化去,頓入虛無,方是究竟境界。

PS:本平臺收錄的各武術前輩及武友的言論,只為個人學習,因個別圖文資料來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見諒。尊重原創作者版權,期望各友留言點評告知。溫馨提示:網絡文章要結合自身的體證,是否適合自己,要辯證的看,不盲從。祝各位武運昌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