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人無別離——蘇軾的中秋情懷

提起月亮,自古至今都有非常多的典故傳說,翻閱歷史的長卷,更加不乏諸多文人騷客的千古留念,那些優美娟麗的詩句總是讓人賞心悅目,“秦時明月漢時關”,讓人不禁遙想秦漢之時的人們和現代的我們是在看同一個月亮,而“明月千里照相思”則有讓人更加能體會到在遠方的親友和此時的我們看到的是同一個月亮。

願人無別離——蘇軾的中秋情懷

每年的八月十五,則從唐朝開始變成了我們的中秋節,這個特殊的節日,變成遊子歸家、旅人思親的團圓佳節。和家人一起吃月餅、賞月,已經變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一節。很早曹操就在《觀滄海》中提到“幸甚至哉,歌以詠志。”也因此在詩歌中是最能寫出人內心的情懷的,古人愛用明月清風來表達內心的閒適灑脫,古時人們的文化娛樂活動更貼近於自然,面對夜夜可見的月亮,李白寫出過“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佳句,杜甫也寫過“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而千古以來,關於中秋之月最著名的莫過於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這位著名的宋代大文豪一生寫過三千多首詩詞,他的文學地位不必再贅述,策論、詩詞都是屬上乘,這個數量意味著從出生開始,每週蘇軾就有一篇傳世的佳作產生,而明月是他詩詞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字眼,《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江城子·密州出獵》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記承天寺夜遊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前赤壁賦》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這只是選取了蘇軾較為著名的幾首詩詞,而在943年前中秋所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堪稱絕唱。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詠月詩是蘇軾主動遠離朝廷紛爭,到達密州所做,此時中秋團圓佳節,和弟弟子由已有七年未見,在和友人登上高樓賞玩月色、詩酒年華之後,當人群散盡之後,詩人的內心愈加落寞,更加思念遠方的弟弟。

願人無別離——蘇軾的中秋情懷

在寫下《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蘇軾的內心還是輕鬆愉悅的,畢竟他自認是一個務實的人,請求外放只是一個不求自全的凜然士大夫的高尚選擇,京師內有一個獨斷專行的王安石,遠離不喜歡的人與事,倒也可以在地方做出一些政績,為老百姓做一些實事。

此時的蘇軾,還不是蘇東坡,還未體會到人無選擇的現實,蘇東坡一生中有兩次重要的貶謫,第一次是“烏臺詩案”,首當其衝的就是《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秋節前三年,即公元1073年的中秋節所寫的《八月十五日觀潮》第四首:“吳兒成長狎濤淵,冒利忘生不自憐;東海若知明主見,應教斥鹵變桑田。”

在“烏臺詩案”之後,蘇軾才徹底的成為了蘇東坡,和他喜愛的白居易一樣,有了一塊城東之地,命名為東坡。六年之後再次寫就的中秋詞章,早已不似曾經的那般瀟灑恣意。

《念奴嬌·中秋》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雲無留跡。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裡,一聲吹斷橫笛。

雖然依舊是“不知今夕何夕,起舞弄清影”,但卻已不是《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用團圓的希望來安慰內心,反而是用回憶來彌補此時的心碎,用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來慰藉思鄉的愁苦。

願人無別離——蘇軾的中秋情懷

《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秋涼 一作:新涼)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而等到《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時,同為中秋所做詞句,其中展示的情緒就遠不及前兩首的豪放了,反而更添些許婉約,語句中已然有了愁苦和悽然,曾經的豁達和開明早已不見蹤影,留下的是“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孤獨以及秋涼心涼的悲哀與無奈。

待到最後,看透了和家人團圓無望的蘇東坡也不得不接受現實,再沒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心願,也看透了“對影成三客。”的現實,甚至也透徹了“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二十歲之前一直在家鄉讀書,直到參加科考,遇到歐陽修,成為文壇新秀,家人都是他生命中的主題,待到進入京城這樣的政治爭鬥的漩渦,似乎和家人的分離就成為了常態,原本一年一度的中秋團圓佳節,也成為了一種奢侈。“六年逢此月,五年照別離”、“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這樣的情形不絕於耳。也因此“願人無別離”就成了蘇軾在中秋節最大的願望。

願人無別離——蘇軾的中秋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